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凡夫常因情欲蒙蔽真智,而汲汲于追求声名。但是,劳碌一生所换来的声名,究竟对人有什么好处呢?
人生无常,用尽一生精力去争取,一旦到了世人所谓可以享受的时候,人也往往步入衰老而行将就木了。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句中的“功”字,是指专心在一件事物上。专心原是好事,但是方向若不正确,只会枉费时间。世界上很多国家常常为了争名而劳师动众,甚至萌生许多是非,隐伏了很大的危机。凡夫为了争名而劳碌身形,哪有时间学道?我们如果能把争取声名的时间,用来学道、增长慧命,进而身体力行、做造福人群的事,不是更好吗?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因为名声就好比一炷香,等到人们闻到香味时,香炷也已经被烧了。同理,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行蕴”中不断地代谢。等到出名的时候,寿命也将尽了。
所谓的“名”分成两种:一种是世间利益之名,一种是可以万古流芳的清名。世间的名要枉功劳形去追求,而圣者和高僧大德的名,都是清净、自然而得的,因此才能够流传久远。像释迦牟尼佛的圣德,已流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佛陀当初修行并不是为了名,反而是为了舍弃名利而放下荣华富贵去修行,这种清高的德行才能永垂不朽。
总之,真谛的显露,不是为争取世俗之名而付出,最后反而能得到脱俗的清誉,能遍虚空界直到未来。“名者,命也”,所以要好好持戒,顾好我们的形态与清誉。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对宗教不太了解,常带着有色眼光来看待宗教,所以,学佛人要好好保持最初的那一念真心、以身作则,谨慎地守戒修行,以免一不小心,在世俗人的眼中留下不好的形象。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是指威胁我们生命的火还在后面。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利用身形,安分修行,因为三界如火宅不停地燃烧,怎可再执取世间俗名而引火烧身呢?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他住屋简陋,吃饭用粗碗、喝水用瓢子,这般的粗衣淡饭,普通人没有办法过这种困苦的生活,但是“回也不改其乐”,他并非没有当官、过舒适生活的机会,却能坚持志向、摒弃功名而安贫自得。因此,孔子才赞叹他:“贤哉回也!”像这种声名,才是真正值得效法并导引人心的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