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表达的只是他眼中的世界,他的阅历、经验和知识都有限,所以,他必然不会说出让大人感到心悦诚服的言论,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虽然孩子思想单纯,但他的内心世界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当孩子需要表达自己想法时,父母应该鼓励他勇敢地说出来。孩子的想法可能很幼稚,可是父母不应该轻视它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他需要有人倾听他的心声,需要有人和他平等交流。此时,父母应当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交流的伙伴。每位父母都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俗话说“言为心声”,父母只要善于倾听孩子,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孩子简单话语下的复杂思想。
一位女孩这样描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她说:
“在学习方法上,父母几乎没有给我任何帮助,我的学习是自己来负责的。但是,我很高兴,我和他们的交流很多,他们给我的帮助都是思想上的。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很善于帮我解开心结。”
“我成绩还不错,但是,有的时候我会过分重视名次。上个学年大考小考我基本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有一次,班级里一个女同学竟然超过了我,她成了第一名,我屈居第二。我感到非常气愤,回到家,我对父母说:‘这次某某竟然超过了我,我真是很懊恼。说实话,我宁愿再后退几名,让几个男生排在我前面,也不愿意排第二名、让她排在我前面。’”
“当时,父母觉得我的想法非常荒谬,可他们并没有大惊小怪地指责我。爸爸告诉我,我的心态属于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意识,我不应该总是提防别人超越自己,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成绩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我一想,爸爸说得很对,我不应该过分重视排名和成绩,这样的话压力会很大,反而发挥不好。我也不应该嫉妒某一个同学,而应该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尽量改正自己的缺点。到时,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
“事后,父母还心平气和地帮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努力。通过这次谈话,我明白了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也就不那么气愤了,也知道该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竞争了。这就是父母给我的开导,我很感谢他们。”
这位女孩和她的父母有非常好的互动沟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能轻易地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同时,孩子也能从父母那里收获很多智慧。这是父母需要学习的。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在亲子谈话中“触及孩子的心灵”呢?
第一,创造融洽的谈话氛围。
父母与孩子本是一体,浓浓的亲情是亲子沟通的良好基础。但是,很多父母喜欢摆家长架子,这给亲子交流带来了很多困难。有些孩子认为和父母沟通非常痛苦,因为所谓的沟通就是听父母训斥。久而久之,亲子感情的距离渐渐拉大,孩子再也不想和父母说心里话了。
所以,父母不要树立敌对气氛,不能一说话就板着面孔,还没说话就摆出了一副教训人的态度,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以真诚的心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很放松,这就为沟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之所以会不欢而散,就是因为父母从来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总喜欢以成人的视角来面对,不去理会孩子的感受,有时,甚至随便拿着孩子认为很重要的事开玩笑,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缺乏了理解和爱的沟通是无用的沟通。所以,父母应该学会以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这样才能解决孩子切身的思想困惑。
第三,和孩子沟通要以倾听为主。
很多父母喜欢和孩子沟通,但是,孩子却不喜欢和他们沟通。原因是父母们大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把和孩子的沟通当做自己的演讲会,孩子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份。其实,懂得倾听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父母在孩子的话语中,要听出他的思想状态和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关怀,父母应该把这份温暖的感受送到孩子的心里。父母要想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必须用真诚的心去和孩子对话。
教子小贴士: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经常关心孩子,主动与孩子交流情感。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有耐心、平等相待,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父母自然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还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再忙也要听孩子说话
据报道,有一位12岁小女孩感到非常孤独,她把一个希望和陌生人交朋友的小纸条扔到了大街上。纸条上面写着“希望有人和我做朋友”,并留有联系方式。
乍看这条新闻,觉得这个小女孩在交友方面还挺有创意。继而又想:在她幼小纯洁的心灵里,可能真的没有能说上话的朋友,她非常寂寞,因此想尽办法来找个朋友说说话。这张小纸条,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孩子内心的孤寂,对做父母的是一个警示。
不可否认,很多父母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与孩子缺乏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孩子放学回家后,全家人本应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可是,孩子常常一个人独守房间,除了要完成学校作业外,还得完成父母规定的课外作业——绘画、书法、舞蹈和钢琴等,因此,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应该多赚些钱,以便让孩子能有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过更好的生活。殊不知,父母对子女真正的关爱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应该意识到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孩子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关于情感抚慰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猴分为两组,一组小猴从小由猴妈妈抚养,另一组则由只可以提供食物的电动“猴妈妈”喂养。
等小猴长大后,专家发现这两组小猴有不同的表现。由猴妈妈带大的小猴,行动更加灵活、且容易喂养;而由电动“猴妈妈”带大的小猴,不仅行为呆滞、还比较敏感、易怒。这说明电动“猴妈妈”虽然能给小猴充足的食物,但不能同它们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导致小猴出现很多问题。
情感交流对动物竟然如此重要,那么,对于人类的影响又是如何呢?儿童心理学专家就此指出:儿童的孤寂应当及时给予化解,如果长期生活在内心的孤寂中,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患上儿童抑郁症。
儿童生来就活泼好动、天真无邪。但是,如果父母长时间冷落他,使得他长期不与人交流,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缺少父母情感关爱的孩子,无论是智力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明显逊色于和父母频繁交流的孩子。
乔新是个5岁男孩,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该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可乔新却出奇地安静。幼儿园老师反映,乔新一学期只说了8句话!不仅如此,他在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发音不准,而且还结结巴巴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名称和一些简单的话,他都不会说。
这个现象让老师感到很疑惑,难道乔新的智力有问题?会不会是他的发音器官有问题?但经医生诊断后,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那么,是什么导致他沉默寡言呢?
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对乔新进行了一次家访。原来,在小乔新刚刚1岁时,他的父母就都出国学习了,把他留给了奶奶。在4岁以前的日子里,乔新整天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没有文化,爷爷过早去世,她长期一个人单独生活,养成了孤独、沉默的性格。所以,她除了照顾乔新吃饱穿暖外,很少逗他说话。就这样,乔新由于长期不与人交流,错过了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了今天的后果。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孩子学说话时,如果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就会造成孩子语言发育不良,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弥补过来,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障碍。
现在由于父母工作忙碌,直接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可否认,老年人对孙子、孙女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是,一般老年人的思维不如年轻人灵活,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再加上老人对孩子保护过多,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孩子与外界的接触很有限,使孩子既失去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与社会沟通的机会。这都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在孩子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幼年时期,他最需要与父母共度时光。心理学家提出,假如在孩子的幼年岁月中,父母无法花时间陪他,未来得用加倍的时间治疗他。
心理学家还提出一项“亲子共享论”来说明这个道理。他们指出,亲子间一辈子应有12年的共享时间。如果父母只给他两年,那么就得在往后的岁月中,补足欠账的10年,甚至为了这10 年,必须连本带利地还他20年。
天底下的父母没有不爱护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很多父母缺少正确育儿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赚钱,却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其实,孩子的心智发展是父母花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成功成才的保证。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用真诚的心面对孩子,打开自己的情感窗口,去倾听孩子心声。
有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她对儿子的教育非常用心,以下就是她的教子心得:
作为母亲,我很爱儿子,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我对他倾注了几乎所有的爱。在生活上,我特别细心地照顾他,我观察儿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以此来确定儿子需要什么。儿子特别信任我,但并不会依赖我。现在他已经上幼儿园,从出生到现在,他从未哭闹着缠着我不放或无理取闹,这让我很感激儿子,他很疼妈妈。
关于做母亲,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孩子想什么。那么,怎样才能明白孩子的心呢?那就要花时间来倾听,倾听能够使孩子打开心门,能够增强他对母亲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