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1792300000017

第17章 第6句话 “别听你爸的!”(1)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常会出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的情况,每当这时,父母一方就会脱口而出:“别听爸的!”“你妈说的不对!”父母双方意见不统一,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不能明辨是非,还会感觉父母不和。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避免对孩子说类似的话。

在孩子面前不互相“拆台”

在很多家庭,夫妻因为经历、价值观、认知水平等方面不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从而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致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一个严一个宽,这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项针对10所幼儿园的不同年龄的350名幼儿的调查,内容是:“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

孩子们这样回答:“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结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往往会使对孩子的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不要相互“拆台”。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双方有分歧,一个打孩子一个宠孩子,一个严厉批评孩子一个温柔袒护孩子,或是双方相互指责……这样,会让孩子是非不清、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据报载,近千名小学和初一新生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向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川师大心理学教授游永恒和张皓讨教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两名教授为家长和学生作了两场专题报告,让家长们受益匪浅。

张皓教授在为家长们“量身订做”孩子成才方案时指出:家长们有四句话不能说。这四句话是:否定孩子智力的话不能说,否定孩子容貌的话不能说,打击孩子的话不能说,父母间相互“拆台”的话不能说。

游永恒教授则提出了“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人感”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的成人感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能导致孩子不服家长的教育。家长们尤其要认真对待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感受。

在张教授的报告中,提到了“父母间相互‘拆台’的话不能说”,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上,父母要在态度方面保持一致。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却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甚至不惜互相‘拆台’,这是非常不好的。

父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智力和感觉。其实,大多数稍懂事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够区分出父母对待他的不同态度,他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来达到目的。比如,孩子常常会“撒娇耍赖”、“软磨硬泡”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这样的孩子面前,父母的任何教育方法都会显得软弱无力,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任性。

与其相反,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一致,并配合得很默契,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正确的,不听话不行。这样,对孩子的教育目的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否则,可能就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付诸东流。那么,具体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导致孩子形成双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一方说要往东,另一方偏说往西,孩子往往会不知道该听谁的。但是,很多孩子也会选择,他会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于谁。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却说:“没事儿,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所以一个严厉教育孩子,一个迁就孩子,这对孩子很不好,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是另外一个样。

其次,使父母的威信降低。

孩子总是认为,父母的话是正确的。所以,当父母意见不一致,甚至是争执、彼此否定对方时,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失望情绪。父母的威信就会降低,就会破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对教育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削弱孩子自控能力发展。

自控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需要父母的帮助。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并学会在新环境中作出调整,从而发展自控力。但是,如果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做了,更不会有意识地去改正某种不当行为了。

第四,容易造成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是非判断标准的。当父母有分歧时,他一般会认为胜利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并非都是如此。长期下去,孩子的是非观就会变得模糊,甚至会是非颠倒。

第五,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争执,甚至是争吵,从而致使家庭气氛紧张。这时,孩子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争吵,孩子就会感到惶恐。在以后,为了不让父母争吵,他会谨小慎微,不敢表现出孩子的天性。在这种自我压力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有问题,影响成长。

3岁的于皓在家里吃饭时,不仅需要大人喂,还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对此,妈妈坚决不同意,她要求孩子坐着自己吃。于是,孩子就哭闹,爸爸很烦,嫌吵,就对着妈妈大喊:“他想怎样就怎样,只要能把饭吃掉不就行了吗?”

可是,妈妈的声音更高了:“那怎么行呢?吃饭一定要有个规矩。”于是,爸爸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就争吵了起来,于皓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孩子在场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尽管一方教育孩子有不当之处,另一方也不要轻易指责,指责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应该维护对方的尊严和权威,指责除了会引发“战争”外,不会获得其他收获。所以,当孩子在场时,双方一定要少一分正面冲突,这样就会对孩子少一分负面影响。

第二,事后寻找适当机会,以建议的方式表达意见。

避免正面冲突,不是放弃,而是要积极寻找适当时机沟通。比如,妻子强迫孩子做数学,虽然你不赞成,但也不必当着孩子的面指出。可以在妻子心情愉悦时,用商量、探讨的口气与她沟通。通过认真引导、反复磨合,使两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第三,用生动的事实启发对方,提高认识。

要想增加说服力,应该讲一些生动的事例,这往往比抽象道理更有效。所以,平时应该多搜集一些教育孩子的成功实例,在熟悉的范围内多留意他人在这一方面的好的做法与经验。当你积攒了足够多的生动实例时,不仅会让自己受益,也会有效影响对方。

第四,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让对方认可。

成功的教育需要正确的教育理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落实在具体言行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确,那么,请你积极行动起来,告诉另一半该怎样去做,这样就能够实现教育的一致而不会再相互“拆台”。

教子小贴士:

父母教育孩子时要保持一致性,如果相互“拆台”,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双重性格,让他学会钻空子,见风使舵……不利于他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分歧,也应该背着孩子相互协商,不要当着孩子相互挤兑,要懂得互相为对方树立威信。

父母要表现得恩爱一些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将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他听话,长大后有出息。

但现今,每当谈起孩子,面带笑容的父母们如同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笑容不见了,表露出来的是满脸的惆怅,有的父母甚至以泪洗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10岁那年,父亲与母亲离婚了,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位没文化的农民,每天早出晚归去干活,就连阴雨天也舍不得休息,省吃俭用,挣钱供孩子上学。曾有人劝他,趁年轻再找一个伴,但为了孩子,他放弃了一次次机会。他又当爹又当妈,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

因为孩子失去了母爱,父亲就格外顺着他,让孩子穿得好,用得好,吃得好,对孩子百依百顺。也许是母亲的离去,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撞击,小小年纪竟然怨恨起了父亲,嫌父亲不好好对待母亲,让自己成了没妈的孩子。在他眼里,父亲对他的呵护与体贴,竟然是在为母亲的离去向他表示忏悔、赎罪。他对父亲的种种行为并不领情,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与父亲见面,在社会上结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旷课、迟到、早退常事。

中学毕业后,他竟然不辞而别,离家出走了。当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看儿子还没有回来,就急忙炒菜做饭,等儿子归来……他实在太累了,背靠椅子睡着了。他醒来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看到儿子还没回来,他顾不上吃饭,赶忙骑上自行车,冲出大门,消失在夜色中……凌晨3点多,他才踉跄着回到家中,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两眼发呆,直盯着大门口,汗水、泪水都淌了下来……

天刚亮,他又骑上自行车,再次走出家门,去寻找、打听,又气又恨、又挂念。直到中午,衣服被汗水浸透的他回到家中,还是没有找到。没有办法,他只好告知亲戚朋友帮他打听。终于,在傍晚时,有了孩子的下落。但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回家,不愿见父亲,并把对父亲的各种不满都倾诉了出来。

当寻找的人把儿子的话传给这位父亲时,一天一夜没吃饭的他一下晕了过去……在众人的帮助下,他慢慢醒过来。他伤透了心,辛辛苦苦这些年盼来的结果却是这样。从昏迷中醒来的他,强撑着身体去找孩子,让孩子回家,但因为忧伤疲劳过度,身体很虚弱,他没有力气站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亲戚再也按捺不住,骑车直奔孩子的栖身之处。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孩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回到家中的孩子,双膝跪在父亲床前,大声痛哭,让父亲原谅他的无知。父子二人抱头大哭起来……

这是孩子吗?分明是仇家!父母那颗善良的心,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到?今天的孩子,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却认为这理所应当,他们对父母的付出一无所知,没有感恩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理智,没有从根本上对孩子进行德行教育,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百般依从,无论孩子对还是错,一味地应声附和,从而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气。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如今的悲剧,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就是一棵树苗,父母惯他什么样,他就长什么样。事实上,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父母都不要忘记有理智地教育孩子;无论工作多忙,也不要忽视对孩子人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一个好心地,才会有一个好未来。

在家庭中,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也就是父母长辈多方合作的整体效应,全家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父母双方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一致,需要严时就得严,需要宽时真正宽。每位父母都应该是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其实,这就是说,教育孩子要理智,而不要感情用事。

当然,在孩子面前,父母也应该表现得恩爱一些,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的合力。正如一位家长所说:“为了让孩子感受来自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时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父母恩爱、甜蜜、幸福的一面,在孩子面前只要不是太过分的亲密动作就行,让孩子觉得父母恩爱,这个家就是幸福的。”这样,就不会出现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互相数落对方不是的尴尬场景。

遗憾的是,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经常会对身边的另一半说不太友好的话,而此时孩子也在旁边,就看在眼里,当然也会放在心里。更有的父母,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就大吵甚至大打出手。要知道,他们在平时为了教育孩子,花再多的钱也一点都不在乎,而此时此刻,竟然一点也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另一半,夫妻一定要恩爱。其实,这也是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安徒生有一个《老头子总是不会错》的童话故事:

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

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用鹅换了一只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一口袋烂苹果。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三个人于是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她嘴里不时地说着:

“哦,我们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她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则童话中,可以看出这对老夫妻之间是多么和谐,多么恩爱,他们相互尊重对方,肯定对方,认可对方。如果今天的父母也能这样和谐、恩爱,那么,教育孩子就不成什么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