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海绵,在随时随地吸收来自周围的信息。只要孩子醒着,他就一刻也不停地在学习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在父母说话时插嘴,有的父母便会制止道:“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父母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事实上,父母的这种做法太过专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
尊重是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渴望参与到成人世界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在大人们说话的时候,孩子通常喜欢像大人一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可是,一些父母却很反感孩子的这种行为,甚至口出恶言伤害孩子。
小凡和邻居家姐姐的关系很好,她人小鬼大,虽说只有10来岁,但她和姐姐还挺能说到一块去。邻居家姐姐也不把小凡当小孩子,有时自己遇到了感情问题,也喜欢和小凡交流,每次听小凡说得头头是道,姐姐就忍不住问她说:“小凡,你这些感情方面的知识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小凡总是笑呵呵地说:“姐姐,这些都是从电视上看来的啊,再说,我在这方面也有特殊的才能。”说完,两人便笑成一团。
最近,姐姐和男朋友闹了一点别扭,两人正在冷战。这天,妈妈和姐姐还有邻居家的阿姨正在说这件事,大人们给姐姐出主意说:“你应该原谅他,男孩子嘛,总是有点粗心的。”
姐姐气呼呼地说:“哼!饶了他这回,那下次他更上脸了……”几个人正聊得起劲,小凡也连忙把头凑了过来,笑嘻嘻地插了一句:“哎呀,姐姐,要我说你也应该原谅他这一次,这样就会显得你宽宏大量……”
妈妈看到女儿居然打断了大人的谈话,立刻喝道:“你在这里干吗?大人说话,小孩儿别插嘴。”小凡小声地嘀咕:“谁说我不懂的。”妈妈气愤地说:“你懂什么!进屋写作业去!”说罢,妈妈狠狠地瞪了小凡一眼,小凡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一直以来,父母习惯了用管束、教育、培养、保护去诠释自己对孩子的爱。然而,这并不够,当孩子对成人世界感到新奇时,父母应该给他提供机会让他参与,这可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尊重他。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表达需要,让他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大人谈话时,孩子在场确实不方便,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告诉孩子,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别的事,转移孩子的视线,而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说“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这类的话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位母亲在提及和儿子的关系时这样说:“曾经我以为儿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生活中,他必须听从父母的指挥才对。所以,在儿子面前,我们总是无所顾忌地对他进行指挥和命令,如果他有反驳,我就批评、训斥他一顿。”
“直到有一天,我批评完他后,他狠狠地一甩门,将我拒之门外,并传出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妈妈,我再也不理你了!’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我长时间的‘霸主行为’已经严重地伤害了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儿子的话唤醒了我,他教会了我要进行亲子沟通,必须从内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日本著名教育家、作家池田大作说:“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父母要就把孩子从小就当做独立的人来养育。这样,孩子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独立的社会人。
在学校中,经常会有学生被老师骂作“猪头”、“笨蛋”,而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虽然这些行为可以解释作老师、父母“恨铁不成钢”,关心孩子的本意,但当这种“爱意”建立在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时,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讽刺辱骂的话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也许这种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一般都习惯采取灌输和强迫的方式,父母命令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要顺从,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尊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而亲子间,父母最缺乏的就是对孩子应有的尊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说孩子难管,难交流,其实,大都是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没有尊重孩子导致的。还有的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结果事与愿违。
面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必须下决心尊重孩子,从而使孩子生活在理解、信任、宽松、和谐与积极奋进的家庭氛围中。
教子小贴士: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一个词——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诸如“笨死了”之类的辱骂,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而父母不经孩子同意,偷看他的日记、信件等,也不仅仅是伤害亲子间的感情而已,而是必须接受批评教育。可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
要向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遗憾的是,父母只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而很少向孩子袒露内心世界。这种想法就等于为亲子沟通设置了一道屏障。
如果父母乐于向孩子敞开心扉,跟孩子适当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更加尊敬父母,自然也会父母你敞开内心世界。
最近李斌下岗了,碍于面子,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家里人都不知道他丢了工作。每天早晨,他都拿起皮包走出家门,在外面待一天,等到晚上下班时,再回到家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这期间,他试着找了好几份工作,都没有成功。有一天,他刚回家,5岁的女儿丹丹悄悄跑到他的房间里,说:“爸爸,我觉得您最近很不开心,您是不是没有工作了呀?”
听到女儿的话,李斌一愣,他心想:“丹丹这么小,怎么会这样问自己,难道她看到自己在外面闲逛了?不会吧!”他说:“丹丹,怎么会没有工作呢?你看爸爸每天不都按时上下班吗?”
丹丹撅着小嘴离开了。不过,从那以后,李斌发现女儿不大爱跟自己说话了,他感到很纳闷。后来,他从邻居那里得知,原来,前几天,丹丹所在的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到公园游玩,不巧碰到了他在公园闲逛。丹丹跟邻居家的孩子说,爸爸骗她,她再也不理爸爸了。知道了丹丹的“心事”后,李斌很苦恼,却又不知该怎样和孩子说。
不可否认,李斌的谎言给女儿造成了伤害。实际上,这种伤害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李斌能向女儿敞开心扉,与她好好沟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孩子面前,父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更加亲近,会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而且还能传达给孩子坦然的处世态度。
所以,当孩子询问:“爸爸,您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烦?”这时,父母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应该与孩子谈谈,该怎么谈。如果父母对孩子搪塞说:“没什么,很好啊!”或“没你什么事,一边玩去吧!”这样做,就等于拒绝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也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大门。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向孩子敞开心扉呢?
第一,适度地向孩子示弱。
很多父母实在太“坚强”、太“能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孩子面前,他们即使有了难题和困惑,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可是,这种过度保护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很难独立迎接生活的挑战。
很多教育家提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适当示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当你生病、劳累、工作不如意时,不妨甘心做个弱者,告诉孩子你的问题、需求。渐渐地你就会发觉,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会很在意父母的感受。这说明,父母适度和孩子谈谈心里话,并不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很差,反而能激起孩子的责任感,促使孩子更快成长。
第二,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工作,工作细节是什么,收入是多少,等等。向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情况,聊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与成功,对亲子间的良好沟通十分有用。比如,当孩子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时,就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
第三,告诉孩子你的一些秘密。
有些父母认为,很多事情不能告诉孩子,尤其是自己的秘密,如果让孩子知道了,会很丢面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可以将一些小秘密告诉孩子,孩子知道父母能把秘密告诉他,他会感到高兴、激动,会更加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与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与孩子的沟通是双向的,父母也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一方面,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处境,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明白,自己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告诉父母。美国著名教育家斯托夫人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烦恼,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明智之举。当然,父母在表达内心感受时,方式和语气应该合理,以免引起孩子误解和担忧。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讲究一点艺术。只有敞开你的心扉,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与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把握谈话的心态。
与孩子谈话时,如果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始,这样的沟通八成会不欢而散。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态度。所以,与孩子谈话时,态度要绝对真诚,父母只有真诚地付出,才能换来孩子真诚的回馈。不要施加给孩子任何压力,否则,父母即使说得再多,也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
第二,懂得控制情绪。
在向孩子敞开心扉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学会控制情绪。比如,尽管你告诉孩子当年你是如何热爱学习,可能孩子对你的努力并不赞赏,还会说一些不在意的话。这时,你一定要认识到,可能是自己说话的方式有了问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要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父母一个微小的否定,对孩子的心可能是很大的刺激。因此,在谈话中,父母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从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开始的。所以,当父母苦闷时,不妨把心里话说给孩子,也许更能得到孩子的敬重。
教子小贴士: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敞开心扉,父母也应该向孩子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告诉孩子,这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父母不用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 “看扁”自己,事实证明,真诚总能换来真诚,孩子会因此更加信任父母。
试着去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父母能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就必然能把握孩子的行为意向,自然就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如果不能理解孩子,仅凭自己的感觉来教育孩子,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孩子呢?一位父亲有很好的教育体验,那就是——做孩子的好朋友。
这位父亲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
一次,儿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一种滑稽的企鹅舞,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表演给父亲母亲看。儿子先示范了一下,舞蹈确实很搞笑,然后,他请母亲与他一起跳企鹅舞。母亲不太乐意和儿子一起扮笨笨的企鹅,她觉得这样做太幼稚了。
可是,这位父亲不是这样想的,他想找一切机会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于是,他自告奋勇,学着儿子的样子跳了起来。他的舞姿不优美,但是儿子很开心。从那以后,凡是有类似的舞蹈或游戏,儿子就会邀请他。
父亲通过和儿子玩游戏,轻松地俘虏了孩子的内心,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后默默无语,一直涨红着脸。母亲问他到底怎么了,他就是不肯说话。后来,父亲下班了,得知情况后把儿子带到自己的屋里,关上门和他谈起心来。
原来,在放学的时候,幼儿园一个小女孩亲了他的脸颊一下。儿子不喜欢这个小女孩,但是因为被她亲了,很担心长大了要娶她当老婆。
听了儿子充满童真的话,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他很快就理智地控制住了情绪。接着,他耐心地告诉儿子,那位小朋友是喜欢他,这和结婚扯不上关系,不用担心。儿子听了父亲的话,舒了一口气,蹦蹦跳跳地走了。
其实,这位父亲并没说太多,也没有做太多,只是把孩子当做了朋友,他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从而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可见,父母的心只有和孩子的心贴在一起,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事实证明,这样做并不有损父母的尊严,还会收获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有位母亲在事业上很成功,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女儿遗传了她的急躁脾气,性格十分倔强。相反,女儿的父亲则是一位很有耐心的慈父。
自从父亲被派往外地工作后,这对母女在家经常起“战火”。那一天,在几次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母亲拿起了一根又细又长的竹条,狠狠地抽了女儿的屁股一顿。在“家法”的威慑下,女儿老实了一段时间,不敢再随便顶撞母亲了。
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意外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原来,班主任老师发觉孩子最近有些闷闷不乐,不过,班主任在孩子的一篇名叫《我的爸爸和妈妈》的作文中发现了端倪。最后,老师建议母亲看看孩子的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