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体感交互技术
17928800000010

第10章 体验性认知与个性化学习(1)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心理学和人类智能的因素,例如用户在参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操作时会接触到行为心理学和智能状态的问题,尤其是在电子学习(E-Learning)的交互研究中。本书受到运动智能与行为符号的启发,在体感计算的框架下,讨论个性化学习与身体运动感觉的关系,提出了面向儿童的创造性体验。

4.1人体运动与体验性认知

4.1.1人体运动的含义

人类对身体运动感觉的强化与确认,是要通过身体运动体现出来的。当人类通过器官感觉、肌肉运动、身体位置、肢体平衡、肌肤触摸、心理体验等方式获得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很好地表达情感和心理体验。在此过程中,人们获得一种欣喜与满足,因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也是对自我意识进一步确证的过程。婴儿从妈妈的抚摸中获得了母爱的意识,儿童在完成涂鸦之后获得了自我表达、对世界的体悟与感受。

身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自我意识:

(1)身体是从感觉上和实际上产生的存在感,感觉本身就是身体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脱离身体的感觉,而当身体的某一部位失去了感觉时,也就意味着它作为维持生命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这种身体感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同时它也是内在意识和情感体验中的。比如,感到害怕的儿童,会伴随着身体的紧缩,瞳孔扩张等这些非常明显的身体语言表现。身体体现的情感状态、概念、感知、评价和判断,都体现人是以身体表明社会存在性。身体是一种感觉和实践的行动因素,身体的形态塑造着文化、生产着文化。

(2)身体运动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符号

身体运动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符号,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已经是社会性的生活世界中,传达普遍认可的观念。

身体运动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促进和完善着社会的发展。手在社会劳动中的进化不是孤立的,手的改变也引起脚和其他器官的改变。人能直立,行动更方便,人的眼界也扩大了。因此身体体现社会过程性,它需要学会把握一系列的身体技术,比如走、坐、跳、跑等。

从性情倾向入手,可以很方便地描述身体体现。身体体现一系列的性情倾向、实践和策略,并就此拥有独特的社会所需要的习惯。

(3)身体表达情感和情绪

身体运动一方面塑造了一个活动的身体,一方面是塑造了一个自我规划,可以很好表达感情和情绪的信号。

身体体现和自我表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方面,身体的自然本性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身体。同时,这一社会化的行为应该是以人的自然天性为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人对自我意识的有力的确证和表达。

4.1.2身体运动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等人提出智能是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是很有价值的。

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是人类通过自己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进行运动以实现自我的意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体育运动、手工艺、绘画等行业的人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

另外还有两种智能到现在还没有被人们很好地理解,也比较难捉摸和研究,但却十分重要。其中一种是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就是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是什么?如何与别人很好的沟通和互动?心理治疗、教育、政治、宗教、销售等行业的人都应该有高度的人际智能。另一种智能是自我认识的智能(intrepersonalintelligence),这是一种建立准确的自我模式,并在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自我模式的能力,以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就是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进行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是在自己的脑中重建并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个模式的能力。此外还有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

这些只是智能的大致分类,每一种智能还可以再细分,彼此之间的顺序也可以重新排列,关键是提供智能多元化的论据。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的种类可能不同,但在生命终结时特定的智能的种类肯定不同。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从技能的角度看,这种潜能只有在那些奇特的个体上,才以定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除此而外,几乎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的。而在特定的行业,有些智能的体现是不同的,如表4.1所示,智能分类和行业的区别。

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以便于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NelsonGoodman77提出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就是所谓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所有的人与生俱来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人类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方法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并得到发展和培育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4.1.3体语的体验性认知

身体语言是人类及其他一些动物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通过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手势、姿势、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身体语言和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样源远流长,但是,人类以科学方法来理解和研究身体语言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那个时候,部分活跃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对身体语言的组成部分展开详尽的分析。在20世纪之前,就有一些人对身体语言进行过研究83。在19世纪,戏剧和哑剧老师们教演员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非语言交流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早期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间就是自然主义者查尔斯·达尔文在1872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这部着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次提出了人类、猩猩和猴子从共同的祖先那里遗传了类似的面部表情,并用这些表情表达其特定的情绪,证明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总之,人类可以通过体语实现体验性的认知,人类能够以身体运动的姿势、倾斜和其他身体表现,不断获得体验认知和表达情感信息。

4.1.3手语的体验性认知

除了面部表情和其他的体语外,最能形象直观地表达说话者情感和观念的部位就是手,手势也是人体动作中常见的“信息语言”。通过手势的体验性认知,我们能清楚地判断出他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手势作为人体动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研究要比其他动作姿势的研究要深远、广泛。人体动作语言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恩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表明:只有在传达专业信息时,言词才具有充分的表达力和可能性,而在一般的沟通中,文字性的东西只占10%,声学性的,即讲话的声调以及弦外之音要占40%,而另外的50%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势(特别是手势)来实现的。手势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意念,手势传达内心情感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手势的种类很多,用法也较为复杂,所以分类也就不尽系统。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分,手势可以分为专业性手势、表演性手势、交际性手势83。

1.专业艺术手势:指一些专业工作需要用手臂运动来强调,并已经形成规范和标准,使人一看就一目了然、便于理解的手势。如在戏剧艺术的表演时所做的手势、中国画绘制时所做的运用笔墨的手的姿势、在乐队音乐指挥时所做的手势等,都代表了专业语汇和特定的专业含义。表演性艺术手势:指经过艺术加工、在文艺演出活动中所做的手势。如戏剧、电影中的一些手势等。

在乐队指挥时,手的运动表示特定的思维信息,靠视觉来感知。如图4.1所示的44拍的手势的轨迹,如下所示的步骤:

a.起拍:

起拍之前要做好准备。首先是精神和思想准备,然后进入准备动作。全身静止,让合唱队与伴奏者注意力集中,抬前臂向前伸平,手自然放松,掌心朝前下方,眼睛环视合唱队,见大家准备好了,便可以开始了。要注意准备时间不宜过长。起拍动作首先是预示拍。预示起始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与情绪。预示拍的运动方向必须与起始拍子的运动方向相反。预示拍的拍点必须准确、清楚、果断,要有带动性,确保音乐进入得整齐。某些声部的开始需要提示,乐段、乐句、乐汇的开始或特别强调换气时都需要预示动作加以提示。为了让预示动作看得清楚,一般手的位置比拍点的位置要高。若有了新的声部加入或音乐突然有了节奏、速度、力度等的变化,预示动作可以夸张一些。

b.收拍:

音乐的结束必须整齐统一,给人以完整美好的印象,这需要指挥者用动作给予提示,也就是收拍。实际上,不仅在音乐结束的地点要打收拍,在音乐中间、某声部终止、乐段终止或有停顿的地方也要打收拍。收拍的指挥法随着不同音乐灵活多变。通常情况下,最多见的指挥法是双手或一只手先向上然后向内侧划一个弧圈,停在外侧的收拍的拍点上。渐弱收尾的收拍动作,双手也可运动到较低处划一个小圆圈收住音乐。

根据音乐结束时的速度、力度、情绪等,指挥者可以自由发挥这些收拍动作。

2.指示手势:用以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一般用手指着某个物体或某个方向,大多数还用语言进行补充说明。

3.交际艺术的手势(也称作情意手势):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中所做的手势。如见面时握手、夸奖时竖大拇指、告别时挥手等。一般是用来表达讲话者的情感,而被形象化、具体化的手势。情意手势大多数是人们在进行演讲时的真实情感反应。

4.2体验性认知与艺术感知学习

身体运动行为与艺术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体运动是传达人体艺术感知的最基本手段之一。

4.2.1艺术感知与身体感觉

在艺术教育中,训练对艺术表现和艺术手法的敏锐感受能力是最重要的。

对于舞蹈教学,为了在技术上表现准确的舞蹈动作,舞蹈教师不要求学生表演一些准确的集合式样,而是要求学生们努力获得上冲、攻击、退却时的肌肉经验,而要取得这些经验,就不得不准确地完成相关的动作。所以,感知和体验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力的同构性,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身体感觉引发了感知能力,因为身体承载我们所有的感官,身体感觉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感知与体验过程的强弱。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通过我们的身体体悟或领会才获得。身体感觉的体验与丰富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

梅洛·庞蒂在解释生命现象时指出,身体和灵魂的结合绝不是两种不同东西的融合,在人身上绝没有两种不同的物质,但人又不是由单一材料构成的,因为确实存在一个灵魂和一个身体。而这个身体之所以是人的身体,就在于它是灵魂的基础,是精神活动的可见表现。他认为关于世界上的一切科学规定都是抽象的、符号的。

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理解是通过身体完成的。阿恩海姆提出人的知觉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大脑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觉,例如对自己的手、电脑的知觉;第二种他称为对大脑内部物理世界的知觉,例如对肌肉的紧张度、甜味的知觉、脖子上的疼痛等的知觉。对内部物理世界的知觉,还包括除了大脑之外的感觉器官之间的另外一种知觉,即“大脑内部活动的知觉”,这些活动包括思想、记忆、想象、欲望等。知觉活动是融入了动机、认识、情感等几大范畴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总之,知觉活动力的方式有两个最重要的性质:

第一、所有知觉活动的张力都有方向性,这种张力的方向可以在感知一棵挺拔向上的杨树时看出,也可以在感知一个上升或下降的音阶时产生。此外,在对色彩、声音、气味的刺激、人们之间的相互拥抱、人呼吸时胸脯的起落知觉时,都会具有一定方向的力的活动。另外,这种张力活动的方向性还可以在感知“大脑内部的活动”时体现出来,例如当面对渴望的目标时,会伴有方向性的力的活动。

第二、所有方向性的张力都具有一定的强度,这是这种活动的第二个普遍的属性。例如,一种色彩、一种声音、一些动作等的刺激,它们的刺激强度都有强弱之分,同理,追求各种目标的动机的力的强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人的身体感觉并非是被动的,身体器官也积极参与着知觉。康德提出了感觉器官的范围,认为想象依赖于感官,感官提供经验材料,想象则将作为感官材料以及感官构成的对象和关系予以改造。因而构想力受到感觉秩序的限制,它不仅受到纯粹时、空形式的限制,也受到经验内容的限制。这一经验内容是超越客观时间,因此仍然是超越中的决定性因素。想象不仅受感性限制,而且还受人的理性的限制。即便是最大胆的想象也得由概念引导,得由一种世俗思维发展中形成的逻辑引导。

人类对身体感觉主动性确证的过程,也就是对自我意识确证的过程。现代社会中自我的规划其实就是身体的规划,身体越来越倾向于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总之,人类感觉的能力和主观性都把焦点放在可以自我表现的身体上,以至于身体在当代社会中成为精神灵魂的一面镜子,人类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和美感感觉来追求个人满足。

4.2.2艺术行为的符号性

艺术行为具有强烈的符号特性,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身体活动。绘画和乐曲等艺术的意义只有通过身体的感觉才能被理解,它们被理解的基础前提就是人作为生命的特质与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力的同构关系,这种力的同构,是通过人类的身体感觉到并且以艺术行为体现出来的,人类的身体能与艺术作品形成共鸣。

因为身体感觉与节奏密切相关,音乐、舞蹈和诗歌这些艺术的本质要素就是节奏。而我们国家传统的诗文教育一直都讲究高声朗读,原因就是我们要加强抑扬顿挫所产生的身体节奏感,从而加深对诗歌意味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