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体感交互技术
17928800000012

第12章 体验性认知与个性化学习(3)

对于学生众多的教师来说,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但既然这些差别确实存在,每个人的独特智能组合一定会在他的学习中以及成就中表现出来。所以要重视个体的智能和情感的差异,以更为个性化的方法学习和情感互动。

4.3.2个性化电子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前面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人的认知过程,用机器学习指导人的个性化学习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良好的、适合个体个性的学习环境,比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环境、平静的心态、应有的预备知识、良好的学习范围等。

(2)接受新知识是通过人的大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通力合作进行的。而且是一种已有的知识学习通过思维测试和训练,反复进行练习的复杂心理过程。这就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如眼、手、嘴、耳、脑等。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就是为了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2。另外,学习者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大脑更容易接受信息、记忆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学习的过程是物质、信息、能量不断作用的过程。在学习的时候,学习者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就要求学习者要有强壮的身体和精神毅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次循环都能增加大脑获取新的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者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回忆旧知识,寻找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加快记忆。

人获取信息的过程需要重复以上的环节,这与人的记忆的性质有关。

BarryKort等人74提出学习是纯粹的情感经历,认为所有的学习系统都应该具有情感状态,而未来的自动教学系统可以展示可识别的情感状态,例如好奇、迷恋、迷惑、困惑、沮丧、悟性、满意和信心等。他的目标就是使得这个舞台的吸引力达到最大,而让学习者的忧虑减到最小。当然要是在实现个性化学习系统时包含了识别用户的体感行为特征,则可以说这机器指导的学习系统具有上述的这些个性化的学习功能。

当计算机学会了识别人类的体感时,人类就能实现更为智能、自然的人机交互学习。不能识别人类运动行为的计算机比较机械,无法激发调动起全身学习欲望,所以很难承担活力充沛的导师或者助教这样的角色。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交互方法,好的老师总能察觉学生重要的感情线索,然后做出对应的教学反应。无论是涉及艺术这样的有意表达体感和思想的学习内容,还是不需要这些“行”与“情”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内容,那些能留意学生身体语言、兴奋点、意愿和情绪的教师,比那些冷淡地教学的教师更有效果。最好的老师往往是知道学生受了挫折之后,就会知道在这种时候如何去重新引导和激发学生,把握学习的节奏,把学习状态维持在健康有序的水平上。

TedSelker75-76在IBM建立了一个称作“教练”的系统,当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语言LISP的时候,该系统给学生提供自适应的反馈。同那种用户遇到问题时必须自行请求帮助的非自适应系统相比,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很明显的提高。Selker设计的系统考虑到了用户对所学主题的观点和反馈,以及舒适度等。然而,该系统并没有考虑任何来自用户的直接的情感信号,比如对于系统的具体的情感反馈。正在进行自适应反馈研究的问题之一,是判定在那一点上给出反馈信息对用户来说才是合乎常规的。对于复杂的事情来说,问题的答案应当是随用户而不同的。有经验的教师说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重要的,提供打断用户工作的帮助是扰乱性的,而设法将挫折告知用户,如果能巧妙的改变表达方式,就能促进用户坚持下去。

本书提出在个性化电子学习中应该鼓励用户积极地参与到运动智能中,以运动智能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智能的发展。人的运动行为具有特定的符号语义,在进行针对不同用户的智能教育时,要考虑到相应的个性化的行为交互。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即通过身体姿势和动作表达特定的意思。人体行为交互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时还能起到语言交互不能起到的作用,如时装表演、舞台小品表演等,人机行为交互是计算机通过定位和识别人类,跟踪人类肢体动作,跟踪表情特征,从而理解人类的动作和行为语义,并做出个性化的响应的技术。

4.4面向儿童的创造性体验

儿童的大脑所具有的自然的思维发展可能性,是在成年人的调节下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4.4.1早期教育和儿童思维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80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讨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如图4.8所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研究的发生认识论,留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有效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鼓励每一个人发挥其独特的智能组合,并为之提供定期的、公正的智能发展计划。类似于儿童博物馆的那种新奇的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学校内创造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的探求新鲜事物和陌生环境,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积极地与环境互动。也可以按照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方式,在学生单独完成个人的学习任务的时候,给以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大多相信,学习、知觉、记忆和注意力有通用的法则,可适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80。

虽然正常的人都具有多种潜在的智能,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因素的不同,每个人在一生的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的状态都是不同的15。

对于学习教育中的情感心智,在社会所需要的通用只是和承认个人兴趣和天分之间,要寻求某种协调。以多元智能理论来看,那个敏锐地觉察到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什么样的教育是有意义的。

儿童在7岁时,已经可以认识物质世界、社会和符号世界。但是在信息社会里,儿童的能力和善于思考的成人相比,仍差别很大。他们还需要能阅读并掌握所处文化背景中的大量的记号系统,如文化记号、图形记号、数学记号、科学记号等,也包括所有的符号系统,比如舞蹈、音乐和绘画等文艺领域的符号等。教育的任务和实质,就是在儿童教育的10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些符合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儿童。

在儿童入学后的前几年,是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重要时期。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符号系统的学习比原先想象的要困难得多,这种教育必须建立在学龄前形成的“常识”和理解力的基础上,并与之相联系。比如,音乐符号系统必须与儿童对音乐的直觉或图解式认识相联系;水墨画符号系统必须与儿童对水墨画的情感记忆或图解式体验相关联;书面写作必须与口头语言技巧相连;科学概念必须与他们关于物质时间的常识或情感理解相连。如果要实现这些联系,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否则,孩子们将学习两个互相游离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个年龄的儿童渴望掌握某些特殊的技能,表达他们所思所想,比如临摹水墨画、表演舞蹈、演奏乐器等等。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尝试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并获得鼓励和有趣的知识,其中擅长的孩子可以进一步的在这个领域中探索和学习。8到14岁左右儿童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门化的教育的结合。儿童在掌握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少数领域获取相当程度的技能,如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运动项目。10岁儿童可以选择艺术课程,下课后投身于跳舞、绘画等活动中。

早期的专门化和素质化的意义是:

1.以日常教学活动为基础,可以让少年儿童及早了解专业的意义,掌握专业的内容和专业技巧,如练习、实践、监控、培养兴趣爱好、与同一领域内的其他人交流互动。因为这样的学习效率比较高,一般人都喜欢快速的入门,而不喜欢长期的师徒式的学习。

2.因为这样与今后事业发展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可以获得很大程度的满足感,为社会作出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儿童在早期教育时充分接触各种领域和智能,就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发展兴趣爱好。

专业学习没有必要固定清晰的分化,一个生动有趣、灵活自然的教学可以使人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好愉悦的情感体验。在专业化的初期,都应该有一段相对无序的发展时期,广泛试验各种符号系统和媒介的可能性,并让儿童自由自在的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体验。当儿童在此领域初步入门后,开始以较为个性化、较为自信的方式处理媒介时,再加强情感和专业深度的结合。

对要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必要提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或指定的方式,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大约已经能够做出无穷多的假设,他们的长辈强调方法和答案的多元化是重要的。

青春期少年的世界与儿童期相比,至少有三个变化。首先,变得更加开阔。青年人的舞台不仅仅是家庭或当地社区,而是更广大的世界。其次,变得更高级。青少年能够以更加抽象的思维方式推理、思考,提出假设和理论。第三,是变得更加深入。青年人更加持续地探索自己的生活,比前一时期更加全面地对待自己的感觉、恐惧和理想。

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青春期是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时期,也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时期。然而,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正通过范围更广阔的活动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所以此时思考横跨这些领域的问题,并且同时继续接触广泛的话题、主题、学科、价值体系是很重要的。

在14岁到20岁之间的青少年教育,应该更加重视综合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艺术与人文学科等。此外,课程中也应关注伦理道德、时事政治、社区与全世界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题或专题项目,以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培养多方面的想象力。

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少年儿童教育的教学目标。如表4.3所示,目前的传统的学校教育阻碍了理解力的获取,应该有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促进这种学习教育。但是,有两种教学制度(机制)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是传统的师徒式的教育,另一个是非常现代化的儿童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或发明探测中心。

博物馆的教育意味着休闲的、随机的、娱乐性的。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儿童是有益的,但是教学上过于死板,效率低下,方法基本上是监管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

在师徒式教育中有意地包含多方面的学习目标,如艺术活动、需要反复练习肢体灵活性的活动以及倾向于学术性的获得。学习和评估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其中合作的成员的技能需要是互补的。

儿童博物馆启发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需要与师徒式的严谨、规范和纪律相结合。可以考虑将博物馆的氛围、师徒学习方式以及寓教于乐的游戏的长处,都融入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等教育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