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1794200000008

第8章 激励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心里(3)

10.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

孩子需要有人关心他的感受,或去指导他疏导内心小小的感情疙瘩,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波澜。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能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经典事例】

妈妈外出买东西回到家里,看见女儿在沙发上哭得厉害。她询问了好长时间,女儿却一直在大哭,直到最后,女儿才抽噎的说出三个字:“天……竺……鼠”,她认为自己的这只小宠物死掉了。

妈妈走进房间,看见女儿所说的宠物天竺鼠还在笼子里,而且也活着,就说:“它不是活得很好吗?”

女儿哭着跟进来,仔细确认后,抹抹眼泪才说:“我刚才看到它伸一条腿在笼子外的样子,真的以为它死了。而且我当时确定,是邻居家的猫跑了进来弄死了它。我讨厌那只猫,并把它扔了出去。”

妈妈问女儿:“你是不是觉得如果宠物死了,让猫进入屋子就是你的错呀?你在为此感到内疚,是吗?”

女儿哭着点头。这时候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让她放声大哭,当孩子开始平静下来后,便让她把整个事情的始末告诉自己,并问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呢?”

女儿说:“我一定会看好我的天竺鼠,保护它。”

“还有呢?”妈妈继续问,

“还有,我一定关好家里的门,不让那只讨厌的猫进来。”

当孩子说出了所有后,她的愁眉顿展,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并从这件小事情上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果不想让邻居家的猫再要进来,就应该把自家的房门关上。

【教育启示】

上面这位妈妈很有智慧,她对孩子非同寻常的感受予以理解,并加以正确的指导,这会让孩子在人生成长道路上学到许多。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需求他人关爱、需求他人理解的心性,而且这种心理需求将伴随其一生。天气尚且有阴晴雨雪,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当然,孩子的内心也并不总是一直阳光,就如那句俗语“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可见孩子的情绪有多么善变。但是,善变只是表面一回事,而让这些情绪变化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并得到正确的疏导与解决,则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

尽管父母都希望孩子看来一切都好——活泼、聪明、好学、乖巧,但孩子也会有情绪,他也会闷闷不乐,也会生气发脾气,也会悲伤,也会情绪低落。孩子会有各样的想法,近而又会有各样的行为来表达出他的感受,吵闹、哭泣、过于兴奋,甚至没有节制。这个时候父母究竟该如何触到孩子真正的情绪?又该如何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能理解多少呢?

所以,父母就要想办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他的感受。

【教育建议】

建议一、请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也许会闹,也许会哭,也许会很无理,也许真的让父母挠头不已,但他是孩子,这个时候,请允许让孩子表露情绪,直到他自己慢慢平静,父母请认真地倾听他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孩子的心没那么复杂,但也很敏感,

一旦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体贴与理解,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最起码的关心与尊重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自己重新拾起平衡与自信,为后面父母与他更好的沟通打好基础。

孩子的表达不一定是很准确,但他也一样需要发泄,让孩子自己说出来总要比父母猜测质问甚至歪曲理解要好很多。倾听孩子的表述并不是要求父母完全认可孩子的意见,而是指能了解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觉,父母对孩子认真而有效的倾听是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视,让他能自然的释放情感,在说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会自动的调节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轻内心的恐惧感,使他嘉奖要做的事情更能与父母相配合。

建议二、接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想法也许很幼稚,他的行为也许并不十分正确,他的初衷也许并不遂人意,但父母需要做的是接受他的感受,接受他对待一件事情的处理,接受他对一个陌生事物的理解,父母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理解与孩子的想法脱节,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天天喜欢放学后把学校的趣事讲给父母听,但天天的父亲是个严厉的人,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天天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学业有成,出人头地。于是父亲觉得孩子的这些话是无用的,每次天天说的时候都会打断,并严厉的要求他把心思放在学业上,甚至威胁孩子“要是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从此以后,天天的话越来越少,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一个人经常发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

天天的父亲的确也是父母心,但他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本想激励,却因为他的严厉表现对孩子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心脆弱而敏感,他的感受会真实反映他的思想变化,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鼓励或者温柔的指导。

建议三、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表现不少时候会让父母手足无措,而当父母不知道原因的时候这种手足无措感会更强烈。在这个时候,父母能做的也许真的不多,尽管不明原因,但父母适当地给以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与安全感,让他知道还有父母的支持陪伴着他。

小珍妮从幼儿园回来后表现得十分烦躁,在父亲看来这很不正常。父亲抱起孩子坐下来问道:“亲爱的,今天与小朋友过得愉快吗?”

看到孩子点头,父亲继续问她:“格林老师有要你帮忙做事吗?”

珍妮忽然的坏脾气,她说:“她是个巫婆,我恨她。”

后来父亲了解到,珍妮因为总是抢夺小朋友的玩具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反省,于是父亲和珍妮有了如下的对话:

“你觉得很不好意思是吗?”

“是彼得先抢我的玩具。”

“噢,你觉得委屈。”

“是的,委屈,格林老师偏向彼得。”

“那你有没有对她说你委屈呢?”

“我只是向她大喊大叫说她不公平。”

“如果你实实在在对她说你委屈,而不是大喊大叫,她也许会听你解释的,对吗?”

……

聪明的父亲没有因为孩子的烦躁而也变得烦躁,也没有简单的维护女儿的感情,更没有强硬地说谁对谁错,他鼓励孩子用适当的语气与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孩子更好地疏导内心有很大帮助。一个简单的拥抱,几句简单的安抚,它所能传达的情感信息却也一样能平复孩子当时看来很不平常的心。

所以,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形,父母应尽量避免自身过于直接的判断,请将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用智慧来引导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想法。

建议四、尊重并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

父母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往往会站得很高,于是自己的语气便也无法控制,尤其是在孩子闹情绪,内心发生变化的时候,因为孩子的发脾气、哭闹,更因为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些父母可能就会完全抛却和善的语气,只按照自己当时的心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看起来就像在强迫孩子接受。

班上原定的郊游因为下雨而取消了,琳琳感觉很生气。妈妈见她不高兴,随口说了句:“哭也没用,要玩还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让它下雨,干什么一脸的不高兴?”本来琳琳看起来只是有些生气,并没有想要闹的意思,但妈妈的话似乎是让她感觉到了委屈,先是呜呜地哭了一阵,接着她又跑回自己的房间,干脆趴在床上继续哭,连晚饭也没有出来吃。

人人都需要尊重,就算是小孩子也不例外。他的内心情绪敏感而多变。父母的话也许在成人看来很一般,就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尊重孩子不平常的感受,理解他,选择适当的话语帮助孩子解开内心的结。

建议五、给孩子以信任的目光

要想取得孩子的信任,让他对父母展开内心,首先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在面对孩子不一样的情绪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认知来判断,给孩子以信任亲切的目光,表达对他的理解。

有一个6岁的孩子,某天午饭时候,把母亲先做好的一盘炒鸡蛋自己吃了个精光,但母亲并未责骂他,只是问他,为什么父母还没有吃自己却要先吃光,孩子没说话只是掉眼泪。

后来,母亲慢慢地询问:“孩子,妈妈相信你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告诉妈妈,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对他的信任。孩子这才小声地说:“以前住在奶奶家的时候,我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而且奶奶还会表扬我。”

母亲笑笑说:“奶奶那是喜欢你。”

孩子抹抹眼泪继续说:“但是、但是奶奶并没有告诉我,我自己先吃是不对的。”

母亲听孩子这么一说,觉得自己错怪了孩子,于是就耐心地给孩子解释:“孩子,在别人没有吃的时候,自己是不能先吃的,更不能先吃完。这是一个礼貌问题,一定要先让长辈、父母先吃。”从此,孩子便知道了“吃饭时要‘长幼有序’”的道理。

父母的信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平等与尊重,从而使孩子对父母更加亲近敬重,心里话也乐于向父母倾吐,信任是可以真正触动孩子心灵的动力。父母若是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责骂孩子,孩子不仅委屈,受不到教育,而且有时候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的想法和感受在成人看来也很幼稚,这时候需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取笑指责。

【教育箴言】

父母一旦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父母也会同样感觉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更为容易,对孩子的未来成长父母也会有更好的方向把握,而孩子自己也能学到更多的处世原则,为他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做人基础。

11.多参与孩子的活动

一位父亲深有体会地说:“若是你不花一些时间与你的孩子共同度过,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你将对你的孩子知之甚少。当你与孩子共同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间时,是你与孩子们交流的最好机会,也是你了解他们的最好机会。”是的,若是想要与孩子建立和谐自然的关系,父母不能指望与孩子凭空对话,需要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在了解中激励孩子的成长。

【经典事例】

李先生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有了孩子以后他决定要一直陪伴儿子的成长。儿子喜爱绘画,但李先生却是对绘画一窍不通。

李先生对妻子说:“尽管我们不能当他的老师,但我们可以在一边给他鼓励。”

李先生出席了儿子的每一场现场绘画比赛,替他加油打气。高中后儿子又开始参加绘画兴趣组,需要经常外出选景与长时间的作画,李先生依然在儿子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某天下午3:00的绘画比赛,李先生也一样没有缺席,尽管那个时间正是工作的时间。

对此,李先生幽默地说:“还好,我的工作时间很自由。”

而令李先生惊喜的是,在参加儿子的活动过程中,他也渐渐地对绘画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时候,他甚至能对儿子的作品给出小小的建议。

李先生和妻子从很早就决定参加孩子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包括大小的绘画比赛、音乐表演、运动比赛等等,李先生说:“即使孩子告诉你你不用去,你也要去。因为他的内心其实是在告诉你——他很希望你去。”

【教育启示】

参加孩子的活动,父母带给孩子的是一种认可。李先生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他能看到儿子更多优秀的表现,他能了解更多关于儿子的事情。对于这对父母来说,这是一段十分难得而宝贵的经历。

虽然很多父母的工作并不像张先生那么自由,但也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孩子的活动。这样,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而在活动中父母的适当鼓励与指导又会对孩子的成长益处多多。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样可以完善孩子的性格成长,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参与孩子的活动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让双方都能体会到快乐,在活动中父母所给出的指导还能在不同的方面鼓励孩子进步,进而激励孩子的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父母融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

孩子喜欢什么?孩子对什么有浓厚的兴趣?孩子最想表现什么?孩子这么做的根源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而很多时候,兴趣也是孩子成才的启蒙老师。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活动做出相应的回应。

天津有个叫张明的孩子,小时候他一直很淘气,喜欢拆卸掉家里的玩具,然后再重新按照他的意愿组装,父母一开始对他很无奈,只感觉他很闹不听话,甚至会训斥孩子。但通过日后的细心观察,父母发现,原来张明是好奇心强,爱观察,好钻研。从那以后,父母便经常陪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在拆卸的同时还教授道理,启发他的思维。

在张明11岁的时候,他制作的七管低压台式收音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

如果当初张明的父母没有细心观察,如果当初父母依旧是训斥孩子的胡闹不听话,那么这株科技界的幼苗也许就会被扼杀。

父母细心观察孩子,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爱好兴趣,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加以指导,也是为孩子打开了一条成才的通道。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同时要求父母更多的学习。而且,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兴趣爱好也许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就需要父母跟随孩子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为自己参加孩子的活动打好基础。

建议二、不要轻易拒绝孩子

孩子的邀请都是真诚的,他之所以邀请父母,是因为他想要父母和他一样能切身体会到快乐。所以,父母不要轻易拒绝孩子,认为这是小孩子很无聊的事情而放弃参与,会让孩子感到失望,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这是父母对他的轻视,打击到孩子的自尊。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同时也会在无形中打击孩子自己对活动的兴致。

一天,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上初中的刘理和姐姐都觉得可以放松了,于是在晚饭后便想让爸爸与他们一起玩扑克。可刘理向爸爸提出请求后,爸爸却说:“你们怎么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整天就知道玩,大好的时光都被你们浪费掉了……”刘理和姐姐有些委屈,但爸爸依然继续训话,甚至搬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经典理论来训斥他们。

最后,爸爸的训话时间能打十盘扑克还富富有余。爸爸训斥完后,刘理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求爸爸陪着玩了,而等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每天都陪孩子玩耍,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刘理的父亲也并没有恶意,毕竟无论哪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但孩子对父母的邀请被父母以这样的方式拒绝,对于孩子的心灵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创伤,甚至让孩子发下那样的誓愿,听来让人有些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