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外人评:吕不韦从一个商人起家,最终从政,成为大秦的一代名相,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作为一个商人,他没研究过政治学,此前他没有从政的实际经验,但他以商人的机敏眼光看到了一个比市场更能赚钱的去处,这便是官场。在那种重农轻商的时代巧妙地把商道运用到官道中去(如:奇货可居一例),以经商的思路经营政治,进入官场是为获得更丰厚的利益,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作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投机家,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他的一生经历,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他的权术、公关手段、自我炒作的广告宣传等做法,仍然是比较前卫的,是梦想成功的人士学习的楷模。当然我们学习他不能为自己成功而不择手段,必须建立在社会秩序于公德允许的前提下才行。吕不韦绝对是一个千古奇人。
楚材秦用一匡天下--李斯传
一、效仓中鼠游说秦王
李斯(?~前208),秦始皇时期任左丞相,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本是布衣出身,年轻时,在上蔡邑当小吏,看见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又接近人和狗,经常受惊吓。李斯到了粮仓,看见了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而且住在大屋子里,不受人和狗的惊扰。于是李斯就感慨地说:“一个人才能的有无、本事的大小、有没有出息,就像这老鼠一样,全看它是否处在适合自己的优越环境之中了。”因此,李斯暗下决心要像仓中的老鼠一样,寻求好的环境,谋求更高的地位。
于是他辞去小吏的职务,来到齐国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兰陵镇一带),拜荀况为师,学习五帝三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以后,他估计楚王不能成大事,不值得为楚王效力,而其他东方诸侯又都很软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让他去建功立业的,因此想到西边的秦国去。他向荀况告辞说:“我听说遇到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如今正是各国诸侯互相争雄的时局,善于游说的人掌握着各国的权柄。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以统治诸侯,这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士大显身手的时机。一个处在卑贱的地位而又不想进取的人,就像野兽看着肉,只能眼馋不能进食一样,这种人看起来虽然像人,实际上却徒有其表,没有一点人的志气和本领。所以说,人生没有比卑贱更令人耻辱,没有比穷困更令人悲哀的了。一个人长期长处于卑贱困苦的环境,还讥讽世俗,厌恶名利,把自己打扮成与世无争的样子,这不是他的真实思想。因此我想到西边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了秦国,正好碰上庄襄王去世,于是他去拜见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请求做门客。吕不韦觉得李斯有才,就推荐他当了秦王的侍从。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就劝秦王说:“小人物认不准动静的变化往往失去有利时机,成就大功业的人,在于钻对方的空子,抓住机会就下狠心去消灭它,从前秦穆公在春秋称霸以后,终究不能吞并东方各国,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诸侯国还比较多,周朝的德望也还未衰落,所以春秋五霸轮流争雄,交替打出遵奉周天子的旗号。自战国中期的秦孝公以后,周室衰落,诸侯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只剩下六个国家,如今秦国仗着强大的国力威慑诸侯,至今已经六代了。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秦国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就像打扫锅台的灰尘一样,不费力气就可以消灭各国诸侯,完成帝业,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这是万世难得的良机。现在如果怠慢松懈而不抓紧时机,等到诸侯重新强大起来,相聚联盟合纵,那时虽有黄帝的贤明,也不能兼并了。”于是秦王拜他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去游说诸侯。对诸侯国中有声望的人士,能够用财宝收买的就送厚礼贿赂;对不肯受贿的,就用利剑刺杀。在实施离间、破坏东方各国君臣的关系之后,秦王便派能干的将领带兵征伐。于是秦王又任命李斯为客卿。
二、力谏逐客
正好这期间有个韩国人叫郑国的,来秦国作奸细,郑国为秦国修造了引注洛水灌溉农田的郑国渠,不久郑国的阴谋活动被发觉了。秦国的王族、大臣对秦王说:“诸侯国的人到秦国来服务的,大都是替他们的主子在秦国游说,搞离间活动,请大王把这些来客一律驱逐。”经过王族大臣讨论后,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于是李斯上书说:我听说大臣们议论要逐客,心里觉得这么做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人才,在西边的西戎找到由余,在东边的宛招用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纳丕豹、公孙支。这五人都不在秦国出生,而秦穆公却任用他们,兼并了二十来个小国,终于称霸西方。秦孝公采用商慧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足,国家因此强盛,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归服了秦国,接着又打败了楚、魏,收地千里,国家至今稳定而强大。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夺取韩国的三川地区,兼并了西部的巴国、蜀国,在北边攻占了魏国的地郡,在南边收取了楚国的汉中,占领了楚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威胁着楚国的鄢都和郢都,占据了东边的要地,获取了肥沃的土地,最终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它们听从秦国的号令,这些功绩延续到如今。秦昭王得到范雎后,废掉了穰侯魏冉,赶走华阳君,从而加强了秦王的权力,杜绝了贵戚专权的现象,并逐步蚕食诸侯,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以上提到的四位秦王,都是利用宾客来为秦国建立功勋。由此看来,东方来宾有什么地方亏待过秦国呢!如果以前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贤人而不利用,那么秦国就没有富足的实利,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冈的宝玉,拥有随侯献来的珍珠,卞和献来的玉璧,垂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着千里骏马,所树立的旗帜是用翠凤羽毛装饰的,摆在那儿的是用鼍皮做成的大鼓。这些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的产品,而陛下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的话。那么夜里能发光的玉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成的宝玩就不能拿来观赏,郑、卫两地的美女就不能招来住在后宫,而骏马就不能养在宫外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能用来制作器皿,西蜀的丹青颜料就不能用来绘画彩色。如果凡是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使大王娱乐心意,耳目欢悦的东西,都要出自秦国才能使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发簪,镶嵌珍珠的耳饰,用软绸白绢做成的衣服,用锦线绣成的物饰,都不该献给陛下;而时髦娴雅、身容娇美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陛下身旁了。至于敲击瓮缶、弹奏秦筝,拍击大腿而呜呜叫喊,这样刺耳的音乐,才是地地道道的秦声;而像郑卫之音、桑间之乐,《韶》、《虞》、《武》、《象》等乐曲,都是来自异国的音乐。如今宫中放弃敲瓮击缶的秦音而学郑、工之音,撤下弹筝的奏乐而取《韶》、《虞》,这是为什么呢?还不就是因为听起来好听,而且适合人们观赏。如今用人的方法却不是这样,不问好坏,不论忠好,不是秦人一律排斥,外来的宾客都要驱逐。看来陛下重视的是美女音乐和珠玉,而轻视的却是人才。这种做法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所需要的好办法。我听说,土地宽广,才能生长更多的谷粟;国土辽阔,才能拥有更多的人口;兵器锋锐了,士兵才更勇猛。泰山不舍弃细小的尘土,所以才形成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所以才形成它那样的深广;君王不离民众,所以才能光大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它国,充分利用一年四季的丰美物产,鬼神都来降福保佑,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可现在您却拒绝来投奔您的士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拒绝四方宾客的效劳,让他们为诸侯建功立业;使天下的士人畏缩而不敢到您这里来,这就叫“把武器交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让他们来打自己啊。”不出产于秦国的物品,有许多东西是珍宝;不生长在秦国的谋士,有许多人愿意效忠于陛下。如今秦国驱逐宾客,把他们赶回去帮助敌国;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自己把国内搞得很空虚,而对外又与各国结怨;要想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三、助秦统一
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职一直升到了廷尉。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十多年后,秦国果然统一了天下,于是尊秦王为皇帝,以李斯为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官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分、九卿,分职国家大事。秦始皇于是下令拆除了各郡县的城堡,销毁了旧六国的兵器,表示今后不再使用。秦朝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王室的子弟不再封王,功臣也不再封为诸侯,目的是为了使今后没有互相攻战的祸患。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时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殊勋”的。今人遗憾的是,李斯手书已经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的琅玡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残片,这些刻石虽已严重残损,但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焚书坑儒以安天下
李斯或许是吸取了商鞅的经验教训,秦始皇或许是看到了商鞅实行法治的好处,总之,君臣二人逐渐形成共识:历代的祸乱之事,均系当权者不明法或执法不严而生。于是,李斯辅佐秦始皇议定了一系列诏命和法令。一是严令百姓不得私藏兵器,并将从百姓手中收缴的兵器全部融化,铸成铜仁和乐器,以防止百姓持兵器造反;二是把六国的豪门大户12多万户迁到咸阳,把他们放在秦王的眼皮底下,控制他们,防止其滋事作乱。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置办了酒席,酒席上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始皇帝的威德。齐国人淳于越进谏说:“我听说,商朝和周朝的君王能够维持长时间的统治,在于分封子弟,功臣自为支派,辅卫中央。如今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却无一官半职,如果突然有像田常、六卿之类谋变的祸患,您没有辅助的藩臣,该如何相救呢?办事不效法古人而能保全长久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呢。如今周青臣等人又当面奉承您,以加重陛下的过错。这不是忠臣的行为。”秦始皇把这个意见交给丞相去栽断。李斯认为淳于越的建议十分荒谬,想通过言词辩论使他屈服,就上书说:
“古时候由于天下散乱,不能统一,因此诸侯才一同兴起。社会上有些言论以叙述古事来指责当今,修饰虚言以混淆实情,各人都吹捧他自己的学说,毁谤国家所建立的法令制度。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明确了是非,确立了皇帝唯一的尊严,而各派私学却纷纷攻击国家的法令制度,一听到颁布新的法令,就用他们自己的观点来议论时政,在家独处时心怀不满,走出门来议论纷纷,以批评皇上来提高自己的名声,以标新立异来表现自己的高明,鼓动下层,制造流言蜚语。这种情况如不禁止,那么皇上的威望就要降低,下面的党派就要形成,禁止了就会有利于国家。我请求下令;凡是收藏《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籍,一律销毁。禁令下后三十天还不销毁的,处以黥刑,发配去修筑长城。不需清除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植一类的书籍。以后谁要是想学习,可以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收毁《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目的是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不能以古书来批评当今的朝政。严明制度,规定法律,都从秦始皇这时开始。秦始皇规定用统一的文字书写,在天下各地修建皇帝游猎巡幸时住宿的宫馆。第二年,始皇帝又出巡到各地巡视,出兵攻伐匈奴、南越、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事情,李斯都直接参与,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孩全嫁给秦国的各位公子,李斯与秦王室的关系越来越近。李斯的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他请假回到国都咸阳,李斯在家中置办酒席,所有文武大官都来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不过李斯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他自己已经不能控制局面了,他感慨地说:“唉!我曾听荀卿说:‘什么都不能太过分’。我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平民,生活在街巷中的普通百姓,君王不认为我拙劣无能,终于把我提拔到这样显贵的地位。如今天下百官的地位,没有一个比我更高的,可以说我的富贵已经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我不知道以后是什么结局啊!”
五、伪造遗诏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帝出巡来到会稽,然后沿着海边北上,来到琅琊。丞相李斯、掌管符玺文书的中车府令赵高都跟随左右。始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为几次耿直地劝谏皇上,触怒了秦始皇,因而被皇帝派到上郡蒙恬的军队中任监军。小儿子胡亥得到宠爱,他请求跟随出巡,始皇帝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有随从。
当年七月,始皇帝来到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病得很厉害,便命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说:“把军权交给蒙恬,火速赶到这里,护送我的灵柩到咸阳安葬。”书信封好,还没交给信使,始皇帝就驾崩了。书信和印玺便都落在在赵高手里。当时仅有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五六个亲信的宦官知道始皇帝去世,其余百官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京城外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会引起举国内乱,所以他便把消息封锁起来。李斯把皇帝的尸体放在一辆既保暖又通风的车子里,仍旧用旧日的驭手驾车,随行百官是奏事务及进献饮食都跟平时一样,只是让宦官在车子里假托皇帝的命令,应答百官呈奏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