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最后,戴季陶向宋子文表示:“我同介石的关系,决不下于你们亲戚。老实说,我的这一套也是为了救他,我不反对你们同张学良作私人周旋,拯救蒋介石,同时,你们也不能反对我的意见,因为这是政治问题,不能不如此。”不难看出,戴季陶话中有话,带有明显的讥讽口吻。但是,这段话实际上已表现出他已经勉强同意宋子文以私人资格赴西安谈判。
蒋介石致何应钦的信何应钦是一直主张对“劫持领袖”的张、杨二位将军进行“讨伐”,以“维护纪纲”的。他在担任了“讨逆军总司令”后,在一次会议上同宋子文舌剑唇枪,互不相让。何应钦在会上宣布说:“讨伐西安的军事行动将按计划进行。”还以命令的口吻对宋子文说:“你少管闲事!”
然而,宋子文并不示弱,冷冰冰地回敬一句:“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是军人,你何应钦可管不着。”
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芒,最后还是宋美龄出面调解,才暂时平息了这场争吵。
宋子文力排众议,一再声称愿意以私人资格前往西安探询情况。宋子文说:“政府虽不能同张、杨直接谈判,以自贬威信,亦应准许我等作劝导叛变者之工作。”宋美龄、孔祥熙都表示赞同宋子文赴西安。宋美龄等人同那些主张“讨伐”、反对宋子文赴西安谈判的人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时间“竟无暇计及发言之态度矣”。
为了争取西安事变早日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还与宋庆龄联系,求得她的帮助。宋庆龄以团结抗战的利益为重,主张释放蒋介石,条件是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宋庆龄不念个人恩怨,不顾自己安危,准备亲自飞往西安,以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表现了卓越的胆识,豁达的胸怀。宋庆龄叫孙科为其准备飞机,由于何应钦从中阻挠,无法解决交通工具而未能成行。
同时,宋庆龄还及时与中共中央派驻上海的代表潘汉年联系,了解西安的动态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潘汉年把中央和张学良、杨虎城方面已经决定欢迎南京方面派代表到西安面商和平解决的消息告诉她,主张她劝宋子文前往西安。因此,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参加和平谈判,是与宋庆龄的帮助分不开的。
12月18日,蒋鼎文带回蒋介石的亲笔信。蒋介石在信中说:“敬之吾兄: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正于本星期六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接到这封信后,南京的空气开始有所缓和。
12月19日,宋庆龄电告端纳:“子文决入陕。”但是,电报刚发出,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们又谈论纷纷,阻力横生。迫不得已,宋庆龄又急电端纳,取消前讯。
当天下午,孔祥熙邀请孙科、居正、何应钦、叶楚伧、王宠惠等在孔祥熙寓所紧急会商,几经争论,最后作出两项决定:
(一)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
(二)准许至十二月二十二日暂行停止轰炸,但张、杨部队在此期间不得向南移动;如该逆部仍向西安渭南前进,我空军即向行动部队轰炸,此为最后之容忍。但我军之集中侦察与攻击准备,仍须积极进行,不容延误。
这次会后,宋子文积极进行着赴西安的各项准备工作。
12月20日,宋美龄又明确提出要同宋子文同机入陕。宋美龄“神经兴奋,几不能持”。宋子文当然积极赞同宋美龄同机赴西安。然而,就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刻,南京政府的许多军政要员群集宋美龄住宅,坚决请宋美龄暂留南京。有人还提出了理由,说:“宋美龄留在南京,可以在蒋公未离开西安以前,劝止中央军进攻。”这条理由似乎“奏效”。宋美龄稍加思索后回答:“假如子文去后,三日内不能返京,则不得再阻(宋美龄)飞赴西安。”
正是这样,12月19日下午2时,宋子文及其随员由南京飞抵洛阳。12月20日上午,宋子文飞抵西安。
宋子文几经周折,终于获准赴西安,表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内部占了上风。尽管在国民党中央有人主张“讨伐”,反对同张、杨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全国各地,朝野上下,反对扩大内战,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的是多数,这使得南京国民政府的决策者们不得不正视现实。
同时,也应该看到,宋子文获准赴西安,又是有条件的。南京国民党的一些要员们反复强调宋子文是以所谓的“私人资格”,这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它说明南京国民党中央的许多核心人物仍然坚持敌视张、杨两位爱国将军的立场,坚持所谓的南京政府不与张、杨“讨价还价”的顽固方针。它包含着日后南京国民党中央推翻宋子文与西安方面达成的任何协议的险恶用心。
1936年12月20日上午,宋子文和端纳以及十七路军参议郭增恺、随员陈康齐、陈凤扆等飞抵西安。
宋子文受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情接待。宋子文首先向张学良了解西安事变的意图和事变后的一些情况。张学良明确地向宋声明: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已经决定了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只要蒋介石答应“双十二”通电所要求的八项主张,三方面一致同意放蒋归京。张学良要求宋子文劝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身着传统的印度民族服装,宋美龄美艳风情难以抵挡。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宋子文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对宋子文的到来,毫无思想准备,情绪异常激动。
宋子文递给蒋介石两封亲笔信。
一封是宋美龄的信。宋美龄在信中说:“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读罢这短短几行字,蒋介石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另一封是孔祥熙写的。孔祥熙向蒋介石报告了南京方面的情况,他说:“在沪闻事变消息,焦急异常,当即扶病同三妹来京,本拟即同三妹赴陕省视,嗣闻尊意不欲三妹前去,而弟则以中央决议,在吾兄未回京以前,暂代院务,固致未果,无任怅恨,遂商三妹派端纳飞陕,奉候吾兄。继据自洛报告吾兄起居安适,于焦急之余,始较安慰。此间军政暂由敬之兄负责,而政院事务,由弟处理一切,自应秉承吾兄既定方策,照常进行,尚幸不吝指教,俾有遵循……兹因子文弟赴陕之便,特购制数袭,附机奉上,即祈察纳。”
读罢来信,蒋介石对宋子文说,只有迅速组织军事进攻,才能脱离危险。他还将军事进攻的方略单独告诉了宋子文。
中国共产党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周恩来(右)、叶剑英(中)、博古探望蒋介石后,宋子文又派郭增恺去做杨虎城的工作。郭增恺会见杨虎城后,向宋子文转达杨的口信:“兵谏只是要蒋停止内战,领导抗日,不会杀害他的。”宋子文了解了杨虎城的这一态度,十分高兴。
宋子文完全没有料到周恩来已经到了西安,也不了解中共中央和平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他对郭增恺说:“周恩来一来,事情就难办了。”郭增恺建议宋子文会见周恩来。但是宋子文顾虑重重,怕何应钦抓把柄,对他不利,因而不敢单独与周恩来见面。宋子文要郭增恺面见周恩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郭增恺立即来到周恩来的住处。周恩来要郭增恺说服宋子文同意与他会谈,并将中共中央的方针转告他,即:这次事变中共未曾参与,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这是中共团结抗日方针的继续,望宋认清大势,权衡利害,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为国家作出贡献。并说:“只要蒋先生抗日,共产党当全力以赴,并号召全国拥护国民政府,结成抗日统一战线。”
郭增恺向宋子文转达了周恩来的意见,宋子文大感意外,对中共的方针和态度十分赞赏。
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宋子文了解了西安三方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目睹了蒋介石十分安全,内心感到十分满意,决定迅速回南京报告。
12月21日,宋子文离开西安,经洛阳返回南京。在洛阳,宋子文向张学良发出一封亲笔信,要求张学良释放蒋介石。他还附上《大公报》12月18日的社评《致西安部队的公开信》。这封所谓的“公开信”,充满了对张、杨二位将军的攻击。
西安的《解放日报》也于当天发表了《正告宋子文》的评论,表明了西安方面的态度。这篇评论肯定了宋子文“反日态度”和“反日行动”,对宋“不避风霜跋涉之苦,翩然莅临西安”的行动,表示欢迎和敬意。又对宋子文提出了三点希望:
第一,“宋先生这次亲临西北,对‘双十二’张杨将军救亡动机的光明磊落,和西北民众真正的抗日情绪,必然会得到相当的概念。我们极诚挚的希望宋先生,将来离陕后,能将西北民众的真实意志和热烈救亡的消息,带到京沪,并传给全国民众。”
第二,“希望宋先生多多顾及民众意思,整个国家的前途,站在民族解放立场上,襄助西北的救亡运动;并能运用伟大的力量,提醒一般沉溺在升官发财迷梦中的政府官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召开救国会议,成立真正建立在民意上的革命政府,发动全国抗日战争。”
如一朵直开的夜来香,散发着弥久的芬芳……第三,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运用着强大的广播电波向世界各国传播反动的言论,“强奸了广大群众的意识,昧着心对张杨二位将军作肆意的攻击”。希望宋子文“为正义的驱使,为中华民族的前途着想,立刻起来负责纠正。”
这份社评,态度诚恳,言语真挚,再次公开表示了西安方面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
宋子文回到南京后,向孔祥熙、宋美龄详细地报告了西安一行的所见所闻。他向人们宣传了蒋介石在西安很安全,并且赞美周恩来,他说:“南京有谁能承担这样风险营救蒋介石?相反,还有人要轰炸。”
宋子文从西安安全返回的事实本身以及宋子文的宣传,使得积极主张“讨伐”的那些人的嚣张气焰不得不有所收敛。
孔祥熙等人在听完宋子文西安一行的汇报后,于12月21日同意宋美龄、宋子文赴西安进行谈判。
12月22日下午,宋子文、宋美龄一行乘坐的三个发动机的“福克”式飞机轰鸣着在西安机场降落,宋子文、宋美龄蹒跚地走下飞机。宋子文头上戴着一顶有帽耳的黑色熊皮帽子,胖乎乎的脸上充满了倦意。而宋美龄也从头到脚穿戴得严严实实。在宋子文旁边,站着满头灰发,神情忧郁的端纳。在他们身后跟着穿着讲究、令人生畏的戴笠。
宋氏兄妹在张公馆稍事休息后,即去会见蒋介石。因事先未曾得到通知,蒋乍见宋美龄到来,惊喜交集,说:“你真来了!这可是虎穴。”宋子文、宋美龄向蒋介石简要地介绍了南京的情况,说全国民众关怀他的安危,也是从国家前途出发的,劝他既从国家民族考虑,也要顾及个人安危。
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使蒋介石终于同意了西安方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蒋介石决定由宋子文、宋美龄出面谈判,还指示了谈判条件。蒋介石向宋氏兄妹暗示宋子文可以改组政府,三个月后开救国会议,改组国民党,同意联俄联共。
22日,宋子文与西安三方面商量谈判程序。西安方面提出以八项主张为谈判条件的基础,宋子文表示同意。宋子文提出由他们兄妹作代表,商定的条款不签署书面协议,以蒋介石的“领袖人格”作担保。西安方面以大局为重,也同意了。
23日上午,在张公馆张学良所住的西楼二层开始谈判。宋子文代表蒋介石,西安方面张学良、杨虎城,中国共产党方面周恩来出席。
脱去洋装,换上旗袍的宋美龄,多的是几分柔媚,几分柔情……周恩来首先提出和张、杨商妥的六项主张:
一、停战,撤兵至潼关外。
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名称不变,但可加上抗日或救国字样)。
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
六、与同情我国抗日的国家合作。
周恩来阐述了提出这六项条件的理由,并且声明这六条如能保证实行,中国共产党将赞助蒋介石统一中国,一致对日。
宋子文听完后,表示承认这六条,但要转告蒋介石。
当天下午,继续谈判。宋子文就六项条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关于改组政府的问题,宋子文提出:可先组织一个过渡政府,三个月后再改组为抗日政府。目前先将何应钦、张群、张嘉璈、蒋鼎文、吴鼎昌、陈绍宽赶走。由孔祥熙任行政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徐新六或颜惠庆任外交部长,赵戴文或邵力子(张、杨推荐)任内政部长,严重或胡宗南任军政部长,陈季良或沈鸿烈任海军部长,孙科或曾养甫任铁路部长,朱家骅或俞飞鹏任交通部长,卢作孚任实业部长,张柏苓或王世杰任教育部长。
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推荐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人行政院。宋子文则坚持说这个方案是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抗日局面揭开后,再彻底改组。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从大局出发,原则同意宋子文的意见,要求宋子文负责组织过渡政府,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可为行政院次长。
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还提议,在过渡政府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以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成立联合委员会,受张学良领导,进行抗日准备,国民政府负责接济军需。宋子文回答,此事可转告蒋介石。
这次谈判还谈到释放蒋介石的问题。宋子文提议由蒋介石下令撤兵即放他回南京,回京后,再释放“七君子”。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坚持中央军先撤出潼关,释放“七君子”,蒋介石再回南京。
最后,周恩来提出,如果蒋介石不同意六项条件,他愿意和蒋见面详谈。宋子文则说,可先会见宋美龄。
这一天谈判后,周恩来即将谈判详情电告中共中央,并请示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释放蒋介石。
12月24日上午,继续谈判,南京方面除宋子文外,宋美龄也参加了谈判。这天的谈判进展得比较顺利,双方争执不多。
谈判的结果是:
(一)由孔祥熙、宋子文组织行政院。宋负责组织使各方面满意的政府,肃清亲日派。
(二)中央军全部撤离西北,宋子文、宋美龄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已携蒋介石手令飞洛阳办理停战撤兵的事。
(三)蒋介石返回南京后释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发消息,宋子文负责办释放事宜。
(四)苏维埃、红军名称照旧。宋氏兄妹担保停止剿共,由张学良负责接济红军。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
(五)先开国民党中央全会,开放政权,再召开各党派救国会议,不开国民代表大会。
(六)政治犯分批释放,具体办法与宋庆龄商定。
(七)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可公开活动。
(八)联俄,并与英、美、法联络。
(九)蒋回京后通电自责,辞去行政院长职务。
(十)西北军政由张、杨负责。
宋子文表示要共产党为他抗日反亲日派作后盾,并派专人驻上海同他秘密接洽。
在威斯理安女学校读书时与同学的合影。宋美龄若有所思。前排左二为宋美龄。此外,宋子文还提出,只要蒋介石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对宋子文的这一要求,张学良立即表示同意。杨虎城、周恩来表示再考虑。至此,谈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