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防止内战问题,毛泽东谈到了美国的作用。毛泽东说:中国防止内战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大——有赖于外国的影响。在这些外国中,尤其最重要的是美国。美国在中国和远东日益增长的力量已经大到能够起决定性作用了。国民党在今天的处境下必须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因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已不仅仅是一个关系到美国人的问题,也是对民主的中国人有最大利害关系的问题。毛泽东希望美国政府在防止中国内战方面起积极作用:第一,运用它的影响促使国民党接受中共关于召开由各党派、各界群众代表参加的临时国民大会的建议,以加快真正的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实现。第二,美国应承认共产党军队是一支积极的抗日军队,承认共产党人在争取中国民主中的影响。为了确保国民党不使用它的新式美国武装来打内战,美国应当把它的援华武器划分给一切抗日部队,包括共产党的军队在内,美国可以运用援华物资及其他方式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以使得国民党不能够继续反对中国人民的意愿。
毛泽东在最后谈到美国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不仅在战争期间,中共会和美国有很好的合作;在战后,中国的工业化也需要同美国合作。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它们在经济和政治上交织在一起。毛泽东说:美国会发现我们比国民党更易于合作。我们不怕民主的美国的影响——我们愿意欢迎它。我们并不愚蠢地想只吸取西方的机械技术,我们也不会对垄断、官僚化的资本主义感兴趣。我们关心的是在建设和生产性的方针指导下,使国家得到最快的发展。美国无须害怕我们不愿意合作,我们必须合作,我们需要得到美国的援助。这就是为什么了解你们美国人在想什么,计划什么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毛泽东同观察组成员的谈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军观察组还派人到军委高参室和作战部帮助工作。有一个大学生中士是描图员,天天来帮助标图,在交谈中了解了朱德总司令的革命事迹,十分钦佩。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希望得到一张朱德的照片。当军委工作人员向朱德汇报后,朱德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使这位中士十分感动。
美观察组除在延安活动外,还到晋绥、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进行了考察。他们亲眼看到了敌后军民生活的清苦和抗日热情的高昂,认为与重庆相比“迥然是另一个世界”。他们向美国政府写了许多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其中一份报告中说:“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受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他们得到这种支持,是因为这个政府和军队真正是属于人民的。”他们也认识到中共是独立自主的。尽管它愿意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但也十分重视同美国的友谊和合作。因此,美国应当同中共发展友好关系。他们向美国政府建议,对国共双方实行不偏袒的政策并对中共军队提供一些武器援助,以帮助其对日作战。
但是,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不愿意接受观察组官员的这些明智的建议。正如斯诺在会见罗斯福后所说:“罗斯福显然无意抛弃蒋介石政权……罗斯福可能想把中共当做对蒋介石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以促使他走向革新他的政权,成为统一、进步的中国的核心。”正因为如此,在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3个多月后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也来到了延安。
4、 誓师出征,首战小朱庄
1944年7月25日,党中央正式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要求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应以一部兵力进入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冀鲁豫军区应派一部加强睢杞太阵地;新四军第5师一部首先由平汉铁路两侧经信罗边向北发展;第4师抽5个团进入永城、夏邑、萧县、宿县等地,建立阵地,打通与睢杞太的联系,并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地区。中共中央还专门指示,新四军第4师西进部队应配备百名以上地方干部,统归彭雪枫、吴芝圃指挥,加以集训,然后向西开进。
同时,新四军军部命令第2、第7师钳制国民党顽军,策应第4师西进。
接到中央指示电后,新四军军部即与4师研究制订了具体行动部署,并由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于8月5日联名上报中央:
一、彭、吴、张率11旅2个团、9旅1个团、萧铜独立团及骑兵团全团,从萧、铜境西进。第一步解决刘瑞歧,再解决刘子仁,以恢复萧夏永地区,以便再与睢杞太打通。此为主攻方向。
二、此外另由游支派一个大队,配合宿西游击队,向宿西发展。由泗五灵凤独立团派一个营进出淮上,此二路为牵制方向。
三、4师抽调原路西工作干部数十名,配备好萧县、永城、宿西、夏邑、砀山等县之党政机构,随同出发。
四、经费上先自带一个月粮款,一个月内不在当地筹粮。
五、为统一领导计,由彭、吴、张三人组织行动委员会,以彭为书记。
六、路东由邓、刘二人主持,军事上以韦国清为军区参谋长,邓指挥路东部队进行整训。
一切准备就绪。8月14日,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向军部报告了出发时间和行动计划。15日,在师部驻地大王庄,举行了庄严的西征誓师大会。师长彭雪枫骑马检阅了即将出征的部队,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他说:“现在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解放我们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广大指战员群情激昂,“打回老家去……”口号声响彻云霄。
誓师大会后的当天晚上,在习习夏风的送行下,西征部队出发了!
20日,西征部队越过津浦路,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盘踞萧县南部的国民党苏北挺进军第40纵队王传绶部。这支主要由当地恶霸、兵痞组织起来的队伍,早就与日伪合流,伪顽一体,无理阻挠我军西进。我先头部队被逼无奈,奋起反击,顽军退守小朱庄。23日,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31、32团和骑兵团将小朱庄团团包围,发起猛攻,不到3个小时,全歼该敌1500多人。与此同时,在我军的争取下,顽军第28纵队3支队支队长吴信元率部1700人起义,改编为新四军萧县独立旅,吴信元任旅长。
彭雪枫在豫皖苏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当地曾流传一首歌谣:“彭师长有‘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他钟爱的三宝之一骑兵团,在这次小朱庄之战中再立新功,在激战中砍死了顽军纵队司令王传绶。
5、 李先念增兵河南
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在第4师西进之时,战斗在鄂豫皖边区的第5师也开始北上,挺进河南。然而,出发前,鄂豫边区和第5师在围绕北上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论。
在中央提出向河南敌后发展游击战争的任务后,鄂豫边区和第5师的许多高级干部主张立即向河南敌后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贯通北与八路军、东与新四军其他部队的战略联系,改变5师长期孤悬敌后的局面。但是,郑位三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鄂豫边区存在部队发展快、地域大且比较分散、干部奇缺、财政经济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主张以巩固现有阵地为主,坚持“以巩固为中心”的方针,目前不宜派出主力部队向河南发展。郑位三是1943年底到5师工作的,虽然他没有公布区党委书记、5师政治委员的任命,但依然有“华中局代表”的身份,他的意见无疑具有影响力。
7月1日,鄂豫区委在大悟山白果树湾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边区工作方针和进军河南的问题。会上,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最后只好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以巩固原有地区为主,以进军河南、湘鄂赣为辅的方针”。显然,这里有两种意见的妥协,但以巩固为主的意见占了上风。
3日,鄂豫区委以郑位三、李先念等人名义,给华中局、军部和刘少奇、陈毅发出了一封请示电,表示:我们现在存在几个困难,确与发展河南的任务矛盾。因此认为至少在半年内,仍以布置原地区的巩固工作为主,在财政危机有所克服、基本区群众组织后,才可较多转移力量到河南。“如果认为这样是对的,那么,对河南工作提议:(一)中央多调别的力量,少指望我们;(二)我们请中央及华中局多派干部来,以便将河南干部完全抽去。”
接到郑位三等人的电报后,华中局和中共中央先后于7月6日、10日发来复电。
华中局的电报强调了向河南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极端重要性,指出:
“中原会战后,敌人已将平汉路打通,为5师与华北八路军及华中新四军基本地区打成一片有利时机。同时,根据中央指示发展河南,打通八路军、新四军联系,为我党目前颠扑不破的战略方针。因此,5师必须争取时间,迅速准备向北发展的一切条件。”
“主力部队在目前条件下,虽尚不宜过早挺进,以免过分刺激国民党,但你们必须准备一定主力,以便时机一旦成熟,即可出动。我们深悉你们目前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工作之重要,但目前5师向北发展客观顺利条件,对5师与全国今后发展前途均有极大意义,不可错过。”
中共中央的电报表示:“我们赞成你们在半年内以巩固原有地区为主,以发展河南及湘鄂赣工作为辅的方针。”同时又指出:“发展河南工作,应首先沿平汉路两侧向北发展,以求得和华北八路军打通联系……目前你们有一个团的兵力,并有一批干部组织河南工作委员会去工作是好的,但须有得力干部去领导。”
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鄂豫边区党委和第5师决定,以第13旅38团3营、淮南支队5个连、信应独立第25团3个连等部,共1200多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任命黄林为兵团指挥部指挥长,向河南敌后挺进。
7月下旬,师长李先念召集豫南游击兵团的干部,作了进军动员和部署。他传达了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向河南发展的指示精神,分析了发展河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勉励大家努力打通与八路军及第4师的联系,改变第5师的孤立地位,同时强调了进军河南敌后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政策。
7月29日晚,豫南游击兵团北渡淮河,开始向河南进军。
部队出发后,李先念时刻关注着这支势单力孤的游击兵团的行踪。这位木匠出身的将军,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曾先后任红4方面军33团政治委员、11师政治委员、30军政治委员等职。他领导的33团曾被方面军总部授予“共产国际团”的荣誉称号,担任军政治委员时年仅24岁。1936年长征结束后,又奉命率30军参加西征。两万余人的西路军,孤军血战河西走廊,上演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极为艰难、惨烈、悲壮的一幕。生死存亡之际,陈昌浩含泪宣布命令,由李先念统一指挥,率余部突围。翻越人迹罕至的祁连山,横跨号称“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他率领400多人到达新疆星星峡,为党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毛泽东称赞:“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李先念奉命奔赴中原抗日前线。1939年初,他率领仅160多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进入鄂豫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块拥有14个县、500万人口、正规武装1.5万人、民兵10万人的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李先念任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43年初又任边区党委书记,全面主持边区和5师的领导工作,开创了鄂豫边区抗战新局面,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现在,面对向河南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大好形势,5师只派出了1000多人的队伍北上河南,能不能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任务?李先念感到担心。后来,他根据形势的发展,采取积极灵活的方式,3次增兵北上,陆续把部队派到河南敌后,并经郑位三同意,又派副政治委员任质斌赴河南敌后领导开辟工作。特别是1945年初八路军南下支队抵达鄂豫边,带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重新确立了以发展为主的方针后,一批领导干部先后率部北上,打开了河南敌后的抗战局面。
到1945年4月,第5师挺进河南部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开辟了东起汝南、西至泌阳、南到信阳、北接舞阳,东西宽70多公里、南北长100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并一度打通了与华北八路军的联系。
6、 八里庄激战,彭雪枫殉国
小朱庄一战,打开了西进的大门,“士气振奋,人民归心,敌伪披靡,土顽瓦解”。此后,西进部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克河南永城东南的黄庄、菊庄、马庄等日伪军据点,迅速恢复了萧永宿地区。“不匝月而敌伪丧胆,国土恢复,人民解放,路西局面因此奠定,其胜利之大,成功之速,出乎我们预料之外。”(《忆彭雪枫同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广大群众欢欣鼓舞,热情欢迎子弟兵归来,纷纷向亲人诉说三年来备受敌伪蹂躏、压迫之苦。
西进部队为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向广大豫皖苏同胞表达子弟兵的血肉之情,以便发动、组织群众,更好地配合部队西进,彭雪枫命令战士们向涌来的豫皖苏边区人民散发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四人署名的《敬告豫皖苏边区父老兄弟姐妹书》:“你们的子弟兵,别离你们,已经3年零3个月了!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全师上下,不论谁都有‘一日三秋’之感。3年以来,无时不在惦记着路西,谈论着豫皖苏边区,念念不忘我们的父兄姐妹们!”接着,《敬告书》又回顾了3年前豫皖苏边区军民共同进行的英勇的抗日斗争和3个月艰苦的反顽斗争,分析了当前世界、全国、华中的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申明此次第4师西进豫皖苏的任务是:“为了最后地挽救中华民族,抢救大后方,收复中原,迅速求得战略反攻,协同友军作战,我军继续地不计嫌隙,不念既往,更努力地策应友军作战,援助友军反攻,钳制敌人,打击敌人,使其后顾不暇,难以前进,以期协同目前之空前有利的国际形势,早日驱逐敌人,收复国土,解放中华民族。”
为达此目的,《敬告书》向豫皖苏边区的友军、友党、广大同胞和长期隐蔽的中共地下党员发出号召,要求他们“共同奋起,齐心协力,向着光明幸福的路迈进!胜利就要来了”。(《拂晓报》,1944年8月23日)
但是,怯于抗战、勇于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虎视眈眈,企图故技重演,趁新四军立足未稳之机,积极调兵遣将,进行反扑。
1944年9月2日,汤恩伯命令暂1军军长王毓文,统一指挥骑8师、暂62师、暂30师和暂14师,由涡河以南向永城、萧县进犯,并接应陇海路北之国民党苏北挺进军所属耿继勋、刘瑞岐残部南犯;令第33师段海洲、第14纵队苗秀霖部由津浦路东向西进犯,企图在9月中旬从东、南、北三面合击西进部队于萧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