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领导当众讲话艺术
1798200000008

第8章 领导当众讲话之语言技巧艺术——提高讲话的质量(4)

§§§第11节注重语言的修养——自身素养的体现

我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二十多年来,巡游讲学,享誉海内外,至今讲座2000多场次,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是什么原因使魏老师的讲座能引起如此大原轰动,吸引这样众多的人来听讲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谈谈魏老师的话语特色。

魏书生有着老师深厚的语言修养。他的谈话,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宏论一泻,语惊四座,往往引经据典,美语妙词耳不暇接,凝忧的语感之美,直扑人的心底,从而具有了强大的表现力。

人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内心思想要管理好。要用明智当君王,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那你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反之,让昏庸当君王,让狭隘当宰相,让懦弱当将军,让懒惰当大臣,那就完蛋。我总说,更多的人才不是被社会摧残的,而是被自我埋没的。

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来说明“人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他没有用抽象的语言来论述这个问题,而用了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和表现力。且结构整齐,排比匀称,具有很强的语音节奏美。

人的一生发展犹如一部精彩的多幕剧,有低谷也有高潮。当处在低谷期时,关键要自珍、自重、自持,真正做到“不怨、不怒、不卑”,长守泰然自若的心态。当事业趋向波峰时,要不自傲,善待他人,包括对自己有嫉妒情绪的人,艺术地化解一切对立情绪。

首先把人生比作为“一部精彩的多幕剧”,这样也就有了“低谷”与“高潮”,语言形象具体,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接着说明处在低谷时应如何,处在波峰时又应如何,两相对照,给人以指导。且“当处在低谷期时”和“当事业趋向波峰时”“自珍、自重、自持”和“不怨不怒不卑”等对比排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魏书生的讲座,如同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沿着小山树林载着听众向前游览,沿途美不胜收,使人乐而忘返。

如果每位领导者都能保证在讲话时修炼对魏老师的讲话水准相信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员工就不但不厌烦不会,还要盼望开会,目的就是要聆听领导讲话以便让自己从中得到陶冶。

§§§第12节吸引听众的讲话——从“头”开始

喜欢写文章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文章开头最难写。同样道理,领导当众讲话的开场白也最不易把握,领导者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讲话的开始听众对你的话就不感兴趣,注意力被分散了,那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独具匠心的开场白,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才能在瞬间里集中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讲话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以下是几种独具匠心的开场白,对于管理者的讲话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听众的强烈兴趣,可以使用悬念手法。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往往会收到奇效。

早期革命家彭湃当年在海陆丰从事农民工作,一次到乡场上准备向农民发表演讲。怎样才能吸引来去匆匆的农民呢?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站在一棵大榕树下,突然高声大喊:“老虎来啦!老虎来啦!”人们信以为真,纷纷逃散。过了一会,才发现虚惊一场,于是都围上来责怪他。彭湃说:“对不起,让大家受惊了。可我并没有神经病,那些官僚地主、土豪劣绅难道不是吃人的老虎吗?”接着,向大家宣讲革命道理。这次演讲后,该地的农运工作很快就开展起来。

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在适当的时候应解开悬念,使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也使前后内容互相照应,结构浑然一体。

1863年,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竣工。落成典礼那天,国务卿埃弗雷特站在主席台上,只见人群、麦田、牧场、果园、连绵的丘陵和高远的山峰历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立即改变了原先想好的开头,从此情此景谈起:

他讲道“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今已安静憩息的辽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隐隐约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平静。但是我必须完成你们交给我的责任,我祈求你们,祈求你们的宽容和同情。”

这段开场白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么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据记载,当埃弗雷特刚刚讲完这段话时,不少听众已泪水盈眶。

即景生题不是故意绕圈子,不能离题万里、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否则会冲淡主题,也使听众感到倦怠和不耐烦。演讲者必须心中有数,还应注意点染的内容必须与主题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1990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台湾影视艺术家凌峰先生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当时,许多观众对他还很陌生,可是他说完那妙不可言的开场白后,一下子被观众认同并受到了热烈欢迎。他说:“在下凌峰,我和文章不同,虽然我们都获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称号,但我以长得难看而出名,…??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炭黑。”这一番话嬉而不滤,妙趣横生,观众捧腹大笑。这段开场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坦诚、风趣幽默的良好印象。不久,在“金话筒之夜”文艺晚会上,只见他满脸含笑,对观众说:“很高兴又见到了你们,你们很不幸又见到了我。”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凌峰的名字就传遍了祖国大地。

先声夺人,抓住听众

领导者也经常碰到当众做即席讲话的时候,即席讲话的开头尤为重要,能不能马上抓住听众,往往决定着整个讲话的开场白。好的开场白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员,一下子就可以把听众带入讲话人为他们拟设的胜境;好的开场白是演讲人奉献给听众的第一束多姿的花朵;好的开场白最易打开局面,便于引人正题。因此,开场白不能平铺直叙,平庸无奇,而要努力做到不落俗套,语出惊人,出奇制胜,先声夺人。

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在抗战学院开学典礼上向学生讲话时,开场就说:“我作为你们的校长,不似别人要你们服从我个人,不是的!而是要你们服从革命。今天礼堂门口挂着‘熔炉’两个字,很好。现在中国有三个熔炉:一是延安、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和新四军所在地——这是革命的熔炉;二是大后方的熔炉,有革命的,也有施行顽固教育的;三是汪精卫——日本的奴才的熔炉……”

他即景生情,随手拈来,把性质不同的三种环境比作影响人、改造人的三种不同“熔炉”,加深了学员对革命熔炉的理解,反映了讲话者才思敏捷,使听众敬意油然而生。

即席讲话,贵在有“兴”。兴有所激,兴之所至,是吸引。激励听众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讲究一些艺术手法。在内容上,以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为佳。冗长散杂、啰嗦重复,必然会使人乏味。讲话前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先确定几层意思,并反复加以浓缩,阐述得简洁、新颖,且条理明晰。即席讲话多为小型场合,除少数庄重的会议外,一般应庄谐结合,不时语出妙言,造成轻松和谐的气氛,以使听众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在严肃的场合,如能适当增添一点风趣,也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第13节说话需善始善终——发挥结束语的感染力

过去戏院中有一句老话:“从上场和下场的精神,就可以知道衙门的本领。”这句话虽然是指演员,然而对讲话者也是很适用的。这句话告诉人们要高度重视开头语和结束语。

结束语是领导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妙的结束语能使讲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结尾不应冗长拖沓,更不能画蛇添足,而要在言不必尽或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听众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结尾时要尽可能达到与听众感情上的交融,引起共鸣。在把握好分寸的前提下,满腔热情地提出希望、要求和建议。充满激情的结尾,有很大的鼓动力,特别是一些动员性的讲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如同看一场足球赛,中场进一球,与临终进一球,球迷的情绪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领导讲话结尾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可以用高潮式、总结式和余韵式结尾;也可以用格言式、号召式和呼吁式结尾;还可以用引述式、幽默式和赞颂式结尾等。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方法都应使结尾干净利落,戛然而止。结尾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全部思想内容已经表达清楚,就一定要及时、利索地收场。

美国星期六晚报的主编罗粹慕先生说过:“我把文章刊登在最受欢迎的地方,就结束了,而在演说上,当听众达到最愉快的顶点,你就应该设法早些结束了!”

林肯第二次就任总统的演说结束语,历来被称为最妙的。最精彩的结尾。他说:

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一切人报宽客态度;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完成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业,把国家的创伤包扎起来,关怀那些担负起战争重担的人,关怀他们的孤儿寡妇——凡是可以在我们中间、在同所有国家的关系方面带来和保持公正持久的和平的一切事情,我们都要去做。

这个结尾不愧为经典之作,干净利索,凝练有力,极富人情味和鼓动性。

老舍先生在一次演讲时,开头说的是:“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着,这时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说:“第六,散会。”听众先是一愣,接着就欢快地鼓起了掌声,大家都十分敬佩老舍先生的幽默。老舍先生知道已到散会的时间,没有再按事先准备的去讲,而是选择时机戛然而止,既幽默又利索。

讲话贵在适可而止。当止不止,白费力气。当讲话因种种原因需要中止时,你仍然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个不停,必然引起听众的反感。这时,你应设法立即中止讲话,这样会得到听众的理解和好评。另外,结束语的成功往往能使这次的谈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许你不会完全记住演讲的内容,但优秀的结束语却会令人印象倍加深刻,进而回味其中的内容。

§§§第14节说服的技巧——用类比来抚平心理差距

有些时候,做为领导者的要为了说服人而不得不做特别的讲话,通过这些讲话来达到沟通统一意志的目的,但既然有说服一说那一定表明听方与计方存在意见分歧,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才能达到目的呢?善于运用美比就是一语言艺术。

1940年,处于前线的英国已经无钱从美国“现购自运”军用物资,一些美国人便想放弃援英,看不到唇亡齿寒的严重态度。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传《租借法》以说服他们,为国会通过此法成功地造设了舆论氛围,人们佩服他的政治远见和面临重重障碍也要坚持正确主张而说真话的坚定品格,也不得不叹服他高超的说话技巧。罗斯福并未直接指责这些人目光短浅,而是妙语连珠以理服人。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通情达理,轻松自如,贴近人心,使人不得不服。

面对反对者,他是这样讲和:“假如我的邻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龙带,要是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他就可能把火灭掉,以避火势蔓延到我家里。这时,我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条管子我花了15元,你要照价付钱。’这时候邻居刚好没有钱,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应当不要他的15元钱,我要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龙头带。要是火灭了,水龙头带还好好的,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原物奉还。假如他把水龙头带弄坏了,他答应照赔不误的话,现在我拿回来的是一条仍可用的浇花园的水管,那我也不吃亏。”而结果是,《租借法》通过了修改,英国人拿到了源源不断地由美国人提供的飞机、大炮、弹药和坦克,最终迫使德国法西斯不得不放弃了对英国的打击。

说服他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常常被看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凭什么要人家听你的意见。所以说,在说服他人时,首先要表达出自己观点的可行之处。仅仅如此当然不够,因为你所说的或许只是一种结果,在别人心理甚至平淡无奇。但如果加入比较的方式,就会令听者产生心理落差,有比较才有能显示入哪个更好,哪个最为出色。就如同购物时,同一件商品当然价格更低的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18世纪70年代初,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协商脱离英国而独立的大事,并推举富兰克林、杰弗逊和亚当斯等到人负责起草一个文件。于是,执笔的具体工作,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才华横溢的杰弗逊头上。

他年轻气盛,又文才过人,平素最不喜欢别人对他写的东西品头论足。他起草好《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给一个委员会审查通过。自己坐在会议室外,等待着回音。过了很久,也没听到结果,他等在他的旁边,唯恐这样下去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弗逊的肩,给他讲了一位年轻朋友的故事。

他说:有一位年轻朋友是个帽店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后,决定自己办一个帽店。他觉得,有一个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于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上写:“约翰?汤普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同时还画了一顶帽子附在下面。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样拿给各位朋友看,请大家“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看过后,就不客气地说:“帽店”一词后面的“出售各式礼帽”语义重复,建议删去;第二个朋友则说:“制作”一词也可以省略,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质量好、式样称心,他们自然会买——于是,这个词也免了;第三位说:“现金”二字实在多余,因为本地市场一般习惯是现金交易,不时兴赊销;顾客买你的帽子,毫无疑问会当场付现金的。这样删了几次以后,草样上就只剩下“约翰?汤普森出售各式礼帽”和那顶画的帽样了。

“出售各式礼帽?”最后一个朋友对剩下的词也不满意。“谁也不指望你白送给他,留那样的词有什么用?”他把“出售”划去了,提笔想了想,连“各式礼帽”也一并“斩”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画了一顶帽子嘛!”

等到帽店开张、招牌挂出来时,上面醒目地写着:“约翰?汤普森”几个大字,下面是一个新颖的礼帽图样。来往顾客,看到后面没有一个不称赞这个招牌做得好的。

听着这个故事,自负、焦躁的杰弗逊渐渐平静下来——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结果,《宣言》草案经过众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万人传诵的不朽文献,对美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起草者的这个故事,也因此而流传下来。

说服人时如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他常常会采取守势,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好用间接的方式让他了解应改进的地方,从而让他达到转变的目的。用别人的成功典范来进行类比,其实就是旁敲侧击地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样既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对方的面子。所以说,软性的要求往往比硬性的指挥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