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之所釜者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夫有所爱所重,而令奸邪、盗贼、寇乱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之大事。
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以为死者虑也。先王之所恶,惟死者之辱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故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何谓合?何谓同?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葬于阪隰则同乎阪隰。此之谓爱人。夫爱人者众,知爱人者寡。故宋未亡而东冢抇,齐未亡而庄公冢抇。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已亡乎?故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不可不察于此也。夫爱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谓乎!《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不知邻类也。
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是非未定,而喜怒斗争反为用矣。吾不非斗,不非争,而非所以斗,非所以争。故凡斗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斗争,此惑之大者也。
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入门而左,从客也。主人以玙墦收,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径庭历级,非礼也;虽然,以救过也。【解说】
本篇与《节丧》主旨相同,内容相似,实为一意而分为两篇。所谓“安死”是使死者安宁的意思。怎样才能做到“安死”呢?文章批评了世上厚葬的作法,根据“大墓无不抇”的现实,提出“以俭节葬死”的主张。文章指出:“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这样做不是“爱其费”,也不是“恶其劳”,而是“为死者虑”。只有“节丧”,才能实现“安死”,才算是真正的“爱人”。【注释】
① 丘垄:坟墓。他书或作“丘陇”。
②之:代上文“丘垄”。
③阙:墓阙,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宾阼(zuò):堂前东西阶。古代宾主相见,宾自西阶而上,主人立于东阶,故西阶称宾,东阶称阼。
④瞚(shùn):同“瞬”。眨眼。
⑤ 无穷者:无限久远的事物。这里指死者。
⑥ 具:置,备。宝器:珍贵的器物,多指鼎彝等传国之重器。
⑦抇(hú):发掘。
⑧齐、荆、燕尝亡矣:史实未详。
⑨韩、赵、魏皆亡矣:此处记载与史实有出入。疑“亡”字当另有所指,未洋。一说“亡”字用为国势乱弱、大权旁落、人主不能行其制之义(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⑩故国:古国,旧国。
以上:以前。
令:善。
悌(tì):敬爱兄长。
所釜(fǔ)(lì)者:用釜吃饭的人。这里指所有的人。釜,古代炊器,类似于今天的锅。,古代炊器,陶制,三足,中空。“釜”、“”都用如动词。
惮(dàn):害怕。采薪:打柴。
官:用如动词,从事。人事:指耕稼、劳役一类的事。
屈(jué):竭,尽。
薮(sǒu):草木茂盛的沼泽地。
遏:阻止,这里是拦劫的意思。
名丘:与“大墓”同义。名,大。
便居:方便有利的住所。
微:隐蔽地,暗暗地。
卒:终。
亲父:慈父。
谷林:地名。传说尧葬于成阳(在今山东曹县东北),疑谷林即在成阳。
通:遍。
纪市:地名。传说舜葬于江南九疑(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疑纪市即在九疑山下。
肆:市上的作坊、店铺。
变:动。这里是烦扰的意思。人徒:众人。
爱:吝惜,舍不得。
恶(wù):这里是忧虑的意思。
阪(bǎn):山坡。隰(xí):潮湿的低洼地。
东冢(zhǒnɡ):指宋文公之墓,因墓在城东,故称东冢。冢,隆起的坟墓。
不敢暴虎……莫知其他:引诗见《诗·小雅·小旻(mín)》。暴虎:徒手搏虎。冯(pínɡ):徒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凭”。原诗指人们都知道“暴虎”、“冯河”的危险,因而不敢去做,却不知不畏慎小人也会招致祸害。这里取“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句意,批评世人只知爱死者,却不知爱法不当会带来其他祸害。
故反以相非……此惑之大者也:此段内容与全文不合,疑它篇之文错简于此。
季孙:春秋时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丧:指季平子意如之丧。
左:用如动词,站到左边。
从客:就客位。
主人:主丧之人,指季桓子,季平子之子,名斯。玙璠(yú fán):鲁国的宝玉。收:殓,装殓。
径庭:穿行,指自西阶之下越过中庭而向东行。
历级:登阶。
暴骸(pù hái):暴露尸骨。中原:平原,原野。
救:阻止。《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季平子卒,阳货将以玙璠收,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与本篇所言不同。
异宝【正文】
四曰: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① :“王数封我矣②,吾不受也。为我死③,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④。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⑤,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⑥。荆人畏鬼,而越人信⑦。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⑧,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⑨,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⑩:“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解说】
本篇摒弃了世俗关于“宝”的概念,主张以道德为宝。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接着列举了三个例子加以论证:其一是孙叔敖“知不以利为利”,告诫其子“必无受利地”;其二是江上之丈人拒不接受伍员赠与的千金之剑;其三是宋子罕“以不受为宝”,拒不接受“野人”献上的宝玉。这三位古人“所宝者”与世人“异”,其原因何在?文章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智慧“异乎俗”的缘故。人的智力高低决定了人们对宝物价值的认识,正如本篇结尾所说:“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注释】
① 戒:告诫。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诫”。
②数(shuò ):多次。
③为:等于说“如”。
④利地:肥沃富饶的土地。
⑤ 寝之丘: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固始、沈丘两县之间。他书或作“寝丘”。
⑥名:指地名。恶:凶险。“寝丘”含有陵墓之义,所以说“其名甚恶”。
⑦(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⑧知:智慧。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
⑨五员(yún):即伍员。
⑩太行:即今之太行山。伍员自楚出亡,历经宋、郑、晋、许四国,然后入吴。故有“登太行”之举(依洪亮吉说)。
之:往。许:春秋时的小国,后被楚所灭。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许公想让伍员投奔吴国,但又不敢得罪楚国这个强大的近邻,所以“不应”,而以向吴国所在的东南方而唾示意。
载:通“再”。
因:于是。如:往。
江上:长江岸边。
丈人:老者。
刺:撑。
渔:捕鱼。
从:就,走近。
度:渡。
绝:横渡,渡过。
族:姓。
爵:用如动词,赐予爵位。执圭(ɡuī):春秋时诸侯国爵位名称。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天子(或诸侯)把圭赐给功臣,让他们执圭朝见,故名“执圭”。
檐(dān):通“儋”,今作“担”,容积为一石。
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子胥:伍员的字。老人揣度渡江人是伍员,故这样说作为拒绝接受赠剑的托词,并非一定真有此事。
何以……为:用……做什么。动词“为”的宾语“何”前置于作状语的介词结构之前,这是古汉语表示反问的一种格式。
过:等于说“至”。
奚不有为:大意是无不为。奚,何。
无以为:等于说“无所以为”,即无所求的意思。
野人:指农夫。
司城子罕:春秋时宋国的执政大臣。司城,官名,即司空,相当于相国,执掌国政,为春秋时宋国所设置。
搏(tuán)黍:捏成团的黄米饭。 儿子:小儿。
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卞和)所得的宝玉。鄙人:鄙陋无知的人。
至言:至理名言。
弥:更加,越。
异用【正文】
五曰:
万物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① 。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②,未必显也③: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④,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⑤。”汤曰:“嘻⑥!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⑦:“昔蛛蝥作网罟⑧,今之人 学纾⑨。欲左者左⑩,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曳杖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解说】
本篇论述人们对物的使用不同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文章主要列举了三位古代圣贤的事例: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博得天下人心;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这三个例子强调了用物的核心在于尊礼义,讲仁爱,反映了作者的儒家思想。【注释】
① 原:根本。
②尊贵高大:当与《不侵》篇中的“尊贵富大”义同。
③显:显赫。
④祝:向神祷告求福。
⑤ 离:通“罹(lí)”。遭,触。
⑥嘻:叹词。
⑦更:改,重新。
⑧蛛蝥(máo):虫名。秦晋之间称蜘蛛为蛛蝥。罟(ɡǔ):网。
⑨纾:疑通“杼”(依毕沅说)。杼(zhù),织布梭。这里是织的意思。
⑩左:用如动词,向左去。下文“右”、“高”、“下”用法与“左”同。
汉南:汉水以南。
闻:用如使动,这里是禀告的意思。
也:相当于“邪”,表疑问。
泽:恩泽,恩惠。髊(cī):同“骴”,肉未烂尽的骸骨。
或:有人,有的人。
喻:使人知晓。
材:用如动词,以……为材。
荷(hè):扛。
公:祖父。恙(yànɡ):忧患,灾病。
搏杖:持杖。
置杖:等于说“拄杖”。置,立。
曳:拖。倍:通“背”。背向。毕沅说:“《广韵》‘杖’字下引云:‘孔子见弟子,抱杖而问其父母,拄杖而问其兄弟,曳杖而伺其妻子。尊卑之差也。’盖约此文。”录毕说以资参考。
长幼:抚养幼者。按:古代射箭之礼,射中者让射不中者饮罚酒,酒在古代被视作养老养病之物,射者力求射中免饮,以示自己非老非病,不仅无须别人供养,还能供养老幼病弱之人。
其细者:指“今之人”中地位卑微的小人。暴:欺侮。寡;指势孤力单的人。
遏夺:拦路抢劫。
饴(yí):用麦芽制成的糖稀。
跖(zhí):传说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奴隶起义领袖,先秦古籍中多诬之为“盗跖”。企足:即庄跻,传说是战国时楚国的奴隶起义领袖。
闭:门闩的孔。楗:关门的木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