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恶能听言?不知情,恶能当言?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
造父始习于大豆,蠭门始习于甘蝇,御大豆,射甘蝇,而不徙之,以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远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翦之难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解说】
本篇旨在规劝君主听取议论要分辨善与不善。文章首先指出,当世的君主所以嗜好攻伐诛杀以求利索地,一个重要原因是听信不义之言。作者认为,判断言论的善与不善,标准是看它是否本于“爱利”,即爱民利民。君主能分清言论的善恶,做到择善而从,就可以统一天下了。文章最后着重说明,要做到“听言”,必须“习其心”,“习之于学问”,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注释】
①弥:更加。
②盛其欢乐:使其欢乐盛。盛,用如使动。下文“大”“侈”用法与此同。
③苑囿: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
④轻:轻易。
⑤天(jī)壮狡:使强壮有力的人夭折瘦弱。夭,早死。,通“瘠”。瘦弱。夭和膌都用如使动。狡,强壮有力。
⑥汔(qì):几,几乎。穷屈(jué):穷尽,走投无路。
⑦培:房屋的后墙。
⑧穴:用如动词,挖洞。
⑨:荒年,年成不好。
⑩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泛指城墙。庳(bēi):低矮。
类:类比。
《周书》:古逸书。
及:赶上,赶得上。
贤明其世:使其世贤明。
旬月:一个月。
期(jī)年:一周年。
中国:中原之国。
去:离开。滋:益,越发。
间:间断。
秀士:杰出的人。黔首:战国及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务:勉力。
恶(wū):何。
当:合,相称。
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此句义不可通。当作“其与夫鷇(kòu)音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人”为“夫”字之误,“谷(繁体作‘鷇’)言”为“鷇音”之误。《庄子·齐物论》作:“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文意与此正同。全句意谓,不能听言,与不能当言,那么人言与毂音就没有区别了。鷇音,鸟初孵出时的叫声。辩,通“辨”。区别。(以上依陶鸿庆说)
造父、大豆:都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大豆,他书或作“泰豆”。
蠭(páng)门、甘蝇:都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蠭门,他书或作“蠭蒙”、“逢蒙”等。
御大豆:向大豆学习驾车。“御”后省略了介词“于”。下句“射甘蝇”指向甘蝇学习射箭。
致远迫急:指驭术之功效。下句“除害禁暴”指射术之功效。
白圭:名丹,字圭,魏人(依梁玉绳说)。惠子:惠施,宋人,仕魏。白圭非惠子之事见《不屈》篇。
公孙龙:魏人,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君主,公元前311年—前279年在位。偃:止息,消除。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之事见《应言》篇。应空洛之遇事见《淫辞》篇,该篇作“空雄”,当为“空雒”(雒同“洛”)之误。空洛,地名。遇,盟会。
孔穿:字子高,孔子的后代。孔穿议公孙龙之事见《淫辞》篇。
翟翦:魏国人,翟黄(又作翟璜)的后代。翟翦难惠子之法事见《淫辞》篇。
故:缘故,原因。
独论:等于说熟论。
谨听【正文】
五曰: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②,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③,使夫自得之④;因然而然之⑤,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⑥。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⑦,听者自多而不得⑧。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⑨,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⑩。
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干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解说】
本篇承上《听言》篇,继续论述君主“听言”的问题,着重指出君主应该“通乎己之不足”、“礼有道之士”。文章通过“贤主”和“亡国之主”的比较,说明君主要做到“听言”,必须“反性命之情”,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能“自贤而少人”。文章指出,“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告诫君主“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强调君主应该求贤礼士,以贤者为师。【注释】
①一沐而三捉发:与下文“一食而三起”都是形容为延揽人材而操心忙碌。本篇及《淮南子·氾论》以为夏禹事,《史记·鲁世家》以为周公事。其实未必实有其事,只是极言其礼贤下士而已。沐,洗发。捉,握。
②礼:用如动词,礼遇,依礼相待。
③愉易:和悦。
④夫:彼,这里代有道之士。
⑤因然而然之:顺其自然之意。然之,使之然。
⑥少人:认为别人不好,即轻视别人。少,用如动词,轻视。
⑦持容:矜持。极:尽,指尽言。
⑧自多:自以为贤。多,用如动词。
⑨冥之昭:以冥为昭,即把昏暗当成光明。下文“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结构与此同。
⑩不足以举:不可胜举的意思。
莫过乎所疑:不会在自己有所怀疑的地方犯错误。莫,不。
以:同“已”。
揆(kuí):揣度。
数:数术,古人关于天文、历算、占卜等方面的学问。
举措:举止。措,置。
恶:何。试:用。
反:返回,回归。
不逮:赶不上。
太上:最上等的。
《周箴》:古逸书。
斯:此。
暮:晚。
学贤问:义不可通,疑有脱误。松皋圆认为“贤”当作“且”。似是。
宗:根本。
徒:无缘无故地。
牟:大。
耸:敬。
惕:与“动”义近。
天子已绝: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率秦军灭东周,名义上的周天子已不复存在,所以说“天子已绝”。
暴:害。
休息:止息。
这里与以下几句,言混乱之世,有道之士皆隐居于山林僻远之处。
滋泉:也作“兹泉”,泉名《水经注·渭水》:“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
千乘(shèng):指称诸侯,古代实行车战,以拥有的兵车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大小的标准。天子万乘,诸侯千乘。
诸:众。齐民:指平民百姓。
尽:指完全发挥。
胜书说周公事见《精谕》篇。胜书以不言说周公,周公听从了,使纣无以加罪于周。
齐桓公见小臣稷事见《下贤》篇。齐桓公一日之内数次去见小臣稷,而小臣稷不见他。随行之人劝桓公不要再去,桓公不听,最后终于见到了小臣稷。
魏文侯之见田子方:当为“魏文侯之见段干木”之误,事见《下贤》篇。魏文侯去见段干木,站得疲倦了也不敢歇息。
务本【正文】
六曰:
尝试观上古记①,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②,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③:“有晻凄凄④,兴云祁祁⑤。雨我公田⑥,遂及我私⑦。”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⑧,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⑨。《易》曰⑩:“复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无异,则动卒有喜。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谏,将众则罢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贤。而己犹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己,所制也;释其所制而奋乎其所不制,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必可得也。苟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得,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
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后任;必反情,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解说】
本篇论臣道,指出为臣者应致力于根本。作者所说的根本,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功劳是荣富之本。臣子要求得个人的荣华富贵,必须首先致力于为国家、为君主建立功业。反之,舍公利而求私利,就会“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第二,修身自贤又是治国治官之本。人臣要想得到国家任用而建立功名,必须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躬行孝亲笃友等儒家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反之,舍弃自身修养而以才智自矜,就会带来祸患。【注释】
①上古记:上世古书。
②名:指声誉。下文“实”与“名”对举,指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
③《诗》云:引诗见《诗·小雅·大田》。
④晻(yān):阴雨。今本《诗经》作“渰”。凄凄:寒凉的样子。
⑤祁祁: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浓云密布。
⑥雨(yù):动词,降雨。公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中间的部分属于公田。
⑦私:指私田。井田制中,公田以外的部分为私田。
⑧宗庙:祖庙。古代很重视宗庙的祭祀,所以这里说“主之本在于宗庙”。
⑨有司:古代官府分曹理事,各有专司,所以把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叫“有司”。这里指百官。
⑩《易》曰:引文见《周易·小畜》。
复自道,何其咎,吉:这是《小畜》初九的爻辞。复,返回。其,句中语气词。
以:此。卒:终。
列:指官位。持谏:疑为“持谀”之误(依陈昌齐说)。持谀,玩弄阿谀奉承的手段。
将众:领兵。罢:通“疲”。软弱。
会计:计量财物多少。此处含廉洁理财之义。
尽:通“赆”。财货。
无所取:无法可取。
伐:与“功”同义,功劳。
诬:欺骗。
由:沿着……走。
而:如果。
释:放弃。奋:奋力。所不制:指治国治官之事。
笃:忠诚,厚道。
服:任,用。
反情:指内省,省察自己。
受:指接受俸禄。
过与:多给。
徒取:无功受禄的意思。徒,白白地。
《大雅》曰:引诗见《诗·大雅·大明》。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为监视。
贰:用如使动,使……不专一。
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参见《务大》篇。郑君,指郑穆公。被瞻之义,指被瞻不死君难,不随君亡的主张。被瞻,郑大夫,事郑文公。
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参见《审应览》。薄疑,疑是卫臣。卫嗣君,卫平侯之子,秦贬其称为君。
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被瞻之义意在讽谏君主听贤任贤,薄疑之说意在养民安民,民为宗庙之本,百官主民之治乱,所以说这二人都近于知道根本了。
谕大【正文】
七曰: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①,既足以成帝矣②;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③;汤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④;武王欲及汤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⑤;五伯欲继三王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丘、墨翟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名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矣已⑥。
《夏书》曰⑦:“天子之德广运⑧,乃神⑨,乃武乃文。”故务在事,事在大⑩。地大则有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则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则有蛟、龙、鼋、鼍、鳣、鲔。《商书》曰:“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万夫之长,可以生谋。”空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众多长久,信也。
季子曰:“燕雀争善处于一屋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则火上焚栋,燕雀颜色不变,是何也?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为人臣免于燕雀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姁姁焉相乐也,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也,而终不知也,其与燕雀之智不异矣。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为恃,然后皆得其乐。定贱小在于贵大,解在乎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及匡章之难惠子以王齐王也。【解说】
“谕大”,意思是要了解“大”的重要。本篇指出,“小大贵贱”是“交相为恃”的,而“定贱小在于贵大”。文章以舜、禹、汤等古代圣贤为例,说明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于所追求的目标远大。指出,即便远大目标实现不了,但必有所成,即所谓“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矣已”。本篇之意仍在于讨论治国之术与为臣之道。
本篇与《务大》篇内容多有重复,可参阅该篇。【注释】
①旗古今:包罗古今的意思。旗,旧校说:旗一作“裮”。作“裮”是。帽,通“冒”。覆盖,这里是包罗的意思。
②这句和以下几句都是说,要有远大志向,即便大志未能实现,但必有成就。
③殊俗:异方之俗。
④四荒:四方极远之地。
⑤既足以王道矣:此句当有脱误。《务大》篇作“既足以王通达矣”,此句当据以订正。通达:指舟车人力所能到达之处。
⑥既有成矣已:“矣”、“已”二字当衍其一(依毕沅说)。《务大》篇无“矣”字,此处“矣”字疑衍。
⑦《夏书》:古逸书。引文今见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文字略有出入。
⑧广运:广大深远。
⑨乃:助词,无义。神:玄妙神奇。
⑩务:事。事:做。
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不周:都是山名,所在不详。可参阅《山海经》。
螇蛆:当是兽名。毕沅说“或是猨狙”。猨狙,猿猴。
鼋(yuán):大龟。鼍(tuó):鼍龙,鳄鱼的一种,俗称“猪婆龙”。鳣(zhān)、鲔(wěi):两种大鱼。
《商书》:古逸书。
空:通“孔”,小洞穴。陂(bēi):池。
季子:人名,生平不详。
屋:房顶。
姁姁(xǔxǔ)焉:喜悦自得的样子。
突:烟囱。决:缺,裂。
比周:结党营私。
天下:指天子统辖的范围。国:指诸侯统辖的范围。家:指大夫统辖的范围,即采邑。
小:身对于家,家对于国,国对于天下,都是小。反之为大。
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参见《务大》篇。薄疑以“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为喻,以“千钧”喻王术,以“一斤”喻治国,说明掌握了王术(“大义”),治国(小事)极易。强调了贵大之意。
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参见《务大》篇。杜赫,周人。周昭文君,战国时东周之君。周昭文君愿学安定周国之道,杜赫用安定天下之道劝说他,其意仍在于明“务大”之旨。
匡章之难惠子以王齐王:参见《爱类》篇。匡章,齐人,曾为齐威王、齐宣王将。惠子,姓惠名施,宋人,曾为梁惠王相,庄子的朋友。本文取惠子王齐王以说明贵大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