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吕氏春秋
17999600000003

第3章 孟春纪第一(2)

⑩有……于此:古汉语中表示假设、用于打比方的一种惯用格式。

慊(qiè):满足,惬意。已:语气词,用于语尾,表示确定。

瘖(yīn):哑。

害于性则舍之:这句的意思与《贵生》篇“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同。

遁:通“循”。这里的意思是放纵不能自禁。

恶(wū):何,怎么。

招:射的目标,箭靶。

章章:繁盛的样子。

便:利。

臭(xiù):这里指嗅觉灵敏。

口敏:言辞敏捷。

三百六十节:指人的周身所有关节。《素问·六节藏象论》:“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这里是取其整数。以人的关节总数为三百六十五,是为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相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的观点。利:通畅。

惛(mèn):通“闷”。忧闷。

适:正,恰好。

致物:获得物。

奚:何。

辇(niǎn):人推挽的车。

佚(yì):通“逸”。逸乐。

招蹷(jué)之机:导致人脚生病的器械。蹷,病名,这里指脚不能行走。

强(qiǎnɡ):勉强。

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皮肤细腻。皓,洁白。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起,古人历来都视之为淫靡之音,乱世之音。

重己【正文】

三曰:

倕①,至巧也。人不爱捶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②。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③,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④,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⑤,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⑥。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⑦,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⑧。有殊弗知慎者⑨?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⑩,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蹷,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解说】

奉篇旨在劝说君主要珍重自己的生命。珍重生命的办法是顺生而行,适欲节性,衣食住行、游观娱乐都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长生久视”。文中批评了对生命“慎之而反害之者”和“弗知慎者”,指出他们不达性命之情,不别死生仔亡,逆生而动,其结果必然“死殃残亡”。

从养生的角度看,顺生节欲的思想带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注释】

①倕(chuí):相传是尧时的巧匠。

②之:其。

③昆山:昆仑山。据说昆仑山产的玉石,用炉炭烧三天三夜,色泽也不改变。因此古人用“昆山之玉”指代上好的美玉。江汉:长江、汉水。传说江汉有夜明珠,因此古人用“江汉之珠”指代上好的珍珠。

④苍璧:含石多的玉。小玑(jī):小而不圆的珍珠。

⑤一曙:一旦。

⑥状:通晓。情:实情。

⑦师:乐官,古代由盲人担任。这里指代盲人。

⑧窥(kūi):使……从内向外看。之:代婴儿。

⑨有殊弗知慎者:大意是,盲人、聋子的所作所为同不知道小心的人相比,其实际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⑩未尝:未曾,不曾。是:正确,与下文“非”相对。

殃:遭受祸害。

寿长至常亦然:长寿的得来也常是这样。常,恒久。

熟(shú):深知。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力士,以勇力仕秦武王。疾:用力。引:拉,拽。

绝:断。勯(dān):力尽。

竖子:儿童。棬(juàn):同“桊”。牛鼻环。

恣:听任。之:往。

适欲:使欲望适度,即节制欲望的意思。

蹷:这里指寒蹷,是一种手足逆冷的病症,古人认为是阴气盛所致。痿:一种肢体萎弱无力的病症,古人认为主要是阳气盛而五脏内热所致。蹷、痿之疾都会使人肢体不能活动。《素问》的《痿论篇》和《蹷论篇》对这两种疾病有专门论述。

味不众珍:饮食不求丰盛珍异。

(dǎn):通“亶”。厚。

理塞:脉理闭结。

充:满。中:指胸腹。鞔(mèn):通“懑”。闷胀。

苑(yuàn)、囿(yòu):都是畜养禽兽的地方,大的叫苑,小的叫囿。

劳形:活动身体。古人把劳形作为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台: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供远眺、游观之用。榭(xiè):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辟:避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裘:皮衣。

骸:形骸,人的身体。

酏(yí):稀粥,可用来酿酒。醴(lǐ):甜酒。

节:调和而达到适度。

贵公【正文】

四曰: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①。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②,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③。故《鸿范》曰④:“无偏无党⑤,王道荡荡⑥。无偏无颇⑦,遵王之义⑧。无或作好⑨,遵王之道。无或作恶⑩,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解说】

本篇旨在阐述君主治国、治天下“必先公”的道理。文章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平得于公”。文章提出,天地至公,“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劝说君主效法天地,这与老子提倡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思想是一致的。文章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显然是针对君主而发的,但其目的仍在于强调“万民之上,不阿一人”,并非主张天下当由天下人治理。【注释】

①平:指政治清明安定。

②尝:试。“尝试”为同义连用。上志:古代记载。志,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誌”。

③生:出。

④《鸿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一作《洪范》。鸿,大。范,法。

⑤无:通“毋”。不要。偏:不平。党:结党。

⑥荡荡:广大平坦的样子。

⑦颇:不正。

⑧义:道理,法度。

⑨或:句中语气词。好(hào):偏好。

⑩恶(wù):憎恶。

遵:沿着……走。

阴阳:古人指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元素,并且以二者的消长盈虚、推移运动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和:调和。

长:生。

阿:偏袒,庇护。

伯禽:周公旦之子,鲁国始祖。周公相成王,留在东都洛阳,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利而勿利:大意是,施利给人民而不要为自己谋私利。两个“利”都用如动词,前者是施利的意思,后者是谋利的意思。

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国原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荆”。

索:求,寻找。

老聃(dān):春秋战国时楚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相传《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为老聃所著。

子:用如动词,以……为子。

有:占有。

被:承受。泽:恩泽、恩德。

三皇五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一般的说法是,三皇指伏羲(xī)、神农、燧人,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本书十二月纪则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

管仲:春秋齐人,名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与齐桓公为敌;后由鲍叔牙推荐,为桓公相,尊称“仲父”。

桓公:指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首。

疾:病。病:病重。

渍:病。

国人弗讳:指发生国人不可避忌的事,即病死。讳,避忌。

谁属(zhǔ)国:把国家托付给谁。谁,“属”的宾语,前置。属,托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嘱”。

公谁欲相:您打算用谁为相。相,用如动词。

鲍叔牙:齐大夫,管仲的好友,以知人著称。

比:并列,齐等。

勿已:等于说“不得已”。

隰(xí)朋:齐大夫。

上志: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下求:即下问。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以上问于下,都称“下问”。

丑:用如动词,以……为羞耻。

官:官职。

欲:应该。小察:在小处苛求。

小智:在小处聪明。

大匠:手艺高超的木匠。斫(zhuó):砍削。

大庖(páo):手艺高超的厨师。豆:古代食器,这里用如动词,置豆。

寇:劫掠。

五伯(bà):通常写作“五霸”,指春秋时势力强大称雄一时的五个诸侯首领。通行的说法,五霸指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本书《当染》等篇则把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列为春秋五霸。伯,长,首领。

竖刀(diāo):齐桓公的近侍。他书或作“竖刁”。虫出于户:桓公死,竖刀参与乱齐国,桓公五子争立,无人主丧,尸体停在床上六十多天不予殡殓,以至尸虫流出门外。

也: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顿宕。

饰:通“饬(chì)”。整顿。服:指丧服制度。据礼,居丧不饮酒食肉。

私:用如动词,把……归为私有。

戾(lì):贪暴。王(wànɡ):成就王业。

去私【正文】

五曰:

天无私覆也①,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②,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③。

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④”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⑤: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⑥:“南阳无令⑦,其谁可而为之⑧?”祁黄羊对曰:“解狐可⑨。”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⑩?”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鉅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鉅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解说】

本篇以尧舜禅让、祁奚荐贤、腹黄享诛子几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说明何谓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诛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业。

从标題看,本篇当与《贵公》为同一主旨,但思想倾向不像《贵公》那样属于老子学派。文中记述的几则故事,今天仍可作为借鉴。

【注释】

①覆:覆盖。

②烛:照明。

③遂:成。

④声禁重……室禁重:大意是,音乐、色彩、衣服、香料、饮食、宫室都要适当,禁止过度。重:过甚。按:这段意思与上下文无关,通篇也无此意,疑为《重己》篇所引,后人转写错误而混入本篇(依苏时学说)。

⑤尧、舜、禹:都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王。

⑥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名彪,公元前557年—前532年在位。 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据《左传·襄公三年》的记载,祁奚荐贤的事发生在晋悼公之时。

⑦南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济源县一带。令:县官。

⑧其:表委婉语气。可而:可以。

⑨解(xiè)狐:晋大夫。

⑩雠(chóu):仇敌。

国人:居住在国都的自由民。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相当于“于彼”、“于此”。

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尉:军尉,平时管理军政,战时兼任主将的御者。

午:指祁午,祁黄羊之子。

墨者:指战国时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为墨翟。鉅子:等于说“大师”。战国时墨家对本学派有重大成就的人的称呼。他书或作“巨子”。腹黄享(tūn):人名。腹,姓;黄享,名。

秦惠王:战国秦国国君,名驷,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

之:这里的作用是把主谓句转化为偏正词组。本书《不屈》篇这句话作“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以:相当“于”。

刑:受刑罚。

为之赐:赐给我恩惠。之,代腹黄享自己,在句中作间接宾语。

私:偏爱。

忍:忍心,这里是忍心杀掉的意思。

调和:指调和五味。

王伯之君: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

私:占为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