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吕氏春秋
17999600000041

第41章 审应览第六(3)

“不屈”是指言辞不可驳倒,难以穷尽。本篇论述名家学派诡辩之说的危害。文章指出,善于辨察的人未必“得道”,尽管他们应对事物言辞难以穷尽,但未必有利于国家。辨察如果用以“达理明义”,那就会带来幸福;如果用以“饰非惑愚”,那就会带来灾祸。文中列举的惠子应对几例就属于后者。惠子应对事物虽然总是振振有词,不可驳倒,但他的言论只是“以治之为名”,而“以贼天下为实”,其结果必然是使君主受辱,国家衰微。像惠子那样的人,对天下的危害是最大的,这就是本篇的结论。【注释】

①察士:明察之士,此指善辩之人。

②穷:穷尽。

③惑愚:惑弄愚笨的人。

④贵善御:看重善于驾车的。贵,用如意动,以……为贵。

⑤传:授,给与。

⑥辞:谢绝。

⑦固:坚决。

⑧之:此。

⑨不可而听:不可以听从。而,以。

⑩犹尚可:指尚且可以止贪争之心。

非独传舜而由辞也:大意是,不单单是尧把帝位传给舜而舜接受了,尧把帝位传给许由而许由谢绝了。

他行称此:其他的作为也与此相称。

惠王布冠而拘于鄄(juàn):指魏惠王穿上丧国之服自拘于鄄,请求归服齐国。布冠,丧国之服饰。鄄,魏邑名,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

齐威王:田姓,战国时齐国君主,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

舆:车子。

几不出乎魏境:意思是说,几乎在魏国境内遇难。乎,于。

不可以幸为:不可凭侥幸之心去做。

匡章:战国时齐将,齐威王、宣王、滑王时均有战功。

螟:一种吃植物心的害虫。

惠子施:当是惠王对惠施的尊称。公:指匡章。

筑:捣土的杵。

表掇:他书或作“表缀”,本指用来表示分界的挂有毛皮的直木,因其为分界的标准,引申而有仪范、楷模、标志等意义。睎望:远望,观望,此指观望方位的斜正。晞,望。

而:乃。

螣(tè):食苗叶的害虫。

不治:不能治理好。

大将爱子有禽者:据《史记·秦本纪》,魏惠王九年,魏相公孙痤为秦所虏。又据《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九年,与秦战于少梁,魏太子被虏。又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太子申与齐人战,败于马陵,太子申被擒,将军庞涓死。而惠王三十一年,魏将军公子卬为秦所虏。又本书《自知》言伐齐之役死者尚有钻茶。所以这里说“大将爱子有禽者”。禽,俘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讳:所隐讳的事情,此指过错。

更著其名:魏惠王尊惠子为仲父,这里的“更著其名”指更改其仲父之名。

罢潞:疲惫羸弱。罢,通“疲”。潞,通“路”。疲劳,羸弱。

兵:指救邯郸之兵。

谢:道歉。

说以不听不信:指以不可听不可信之言游说惠王。

强:强力,此指使国家强大。

取:娶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安矜:安稳持重。烟视:微视。人在烟中目不能张,故用以形容目微视之状。媚行:徐行。

竖子:童仆。蕉火:通“爝火”。小火把。鉅:大。

大(tài):后来写作“太”。

歛(hān):疑为“欿”字之误(依毕沅校说)。欿(kǎn),通“坎”。坑。

之:于。家氏:夫家。

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恺悌”作“岂弟”。

诽:责难。因:凭靠。

辟:邪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僻”。

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其者:大意是,其错误比白圭说的太过分了还要严重。有,通“又”。

应言【正文】

七曰:

白圭谓魏王曰①:“市丘之鼎以烹鸡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③,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④,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⑤,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⑥。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

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⑦,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弗养⑧。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

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⑨,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⑩?”墨者师曰:“然。”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

路说谓周颇曰:“公不爱赵,天下必从。”周颇曰:“固欲天下之从也。天下从,则秦利也。”路说应之曰:“然则公欲秦之利夫?”周颇曰:“欲之。”路说曰:“公欲之,则胡不为从矣”

魏令孟卯割绛、、安邑之地以与秦王。王喜,令起贾为孟卯求司徒于魏王。魏王不说,应起贾曰:“卯,寡人之臣也。寡人宁以臧为司徒,无用卯。愿大王之更以他人诏之也。”起贾出,遇孟卯于廷。曰:“公之事何如?”起贾曰:“公甚贱于公之主。公之主曰:宁用臧为司徒,无用公。”孟卯入见,谓魏王曰:“秦客何言?”王曰:“求以女为司徒。”孟卯曰:“王应之谓何?”王曰:“宁以臧,无用卯也。”孟卯太息曰:“宜矣王之制于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绛、、安邑令负牛书与秦,犹乃善牛也。卯虽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曰:‘视卯如身’,是重臣也。今王轻臣也,令臣责,卯虽贤,固能乎?”居三日,魏王乃听起贾。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为有益也。今割国之锱锤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大官,人臣之所欲也。孟卯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卯得其所欲,责以偿矣,尚有何责?魏虽强,犹不能责无责,又况于弱?魏王之令乎孟卯为司徒,以弃其责,则拙也。

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是势而入,大蚤,奚待于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解说】

本篇列举的六个例子都是有关应对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应对要善于抓住要害与实质,抓住对方言行方面的矛盾予以驳难,对方就会理屈词穷。文章劝告君主应该善于分析情势,依理判断,这样就能辨察那些谋求一已之利的虚言浮辞了。

司马喜难墨者师以非攻一则,反映了作者赞同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与本书《振乱》篇反对“非攻”的主旨相牾,这正是本书思想的不一致处。【注释】

①魏王:指魏惠王。

②市丘之鼎:市丘所出之鼎,盖为当时大鼎。市丘,魏邑名,所在不详。

③泊(jì):往锅里添水。

④蝺(qǔ)焉:高大美好的样子。

⑤甑:古代蒸食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孔,置于鬲、釜之上蒸煮食物。

⑥少:轻视,看轻。大(tài):后来写作“太”。

⑦日者:往日,先前。

⑧犹若:还是。

⑨司马喜:中山国相。墨者师:墨家,名师。非攻:墨家学派的主张,即反对不义战争。

⑩所术:所信奉推行的主张。

是:用如意动,以……为是,即赞成的意思。

路说:人名。其事未详。周颇:人名。其事未详。

上面一段话,所指不详。译文姑依字面意义译出。

孟卯:齐人,仕于魏。《战国策·魏策》作“芒卯”。绛:古,邑名,战国魏地,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当为“汾”字异文(依毕沅说)。汾,古邑名。安邑:古邑名,战国初为魏国都,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起贾:人名,其事迹不详。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臧:古代对奴隶的贱称。

宜矣王之制于秦也:即“王之制于秦也宜矣”的倒装句。

善:用如意动,以……为善。

以绛、、安邑令负牛书与秦:让牛驮着绛、、安邑的地图送给秦(古代以地予人,即将该地地图献给人)。负牛书,即使牛负书(书指地图)。

身:指魏王自身。

重:看重。

令臣责:意思是,日后让我去秦责求秦答应的东西。责,责求,索取。按:据《战国策·魏策》,秦欲得魏地,芒卯对秦王说:“王能使臣为魏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之后则说魏王献地,以求得秦出兵东击齐。后地入秦数月而秦兵不出,芒卯对魏王说:“臣为王责约于秦。”如此,则双方皆有约定,一方违约,另一方自可责求其践约。

锱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八铢等于一锤(二十四铢为一两)。这里锱锤比喻小块的土地。

给(jǐ):供给,供之使足。

所欲:这里指土地。

所欲:这里指司徒之职。

责以偿矣:双方(秦与孟卯)所欠对方之债(上地与官职)都已偿还了。责,债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以,同“已”。

责无责:向不欠债者索债。前“责”,索取。后“责”,债。

乎:于。

秦王立帝:指秦昭王立为西帝事。《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王之宜阳。十九年,王为西帝,复去之。”

宜阳:战国时韩邑,后归秦。许绾:秦臣(依高诱说)。诞:诈,欺骗。按:秦昭王实未称帝于天下,且称西帝不久“复去之”,许绾这样说,是为了骗魏王去朝拜。魏王:指魏昭王。

魏敬:魏臣。《战国策·魏策》作“周诉”。

河内:古地区名,此指魏国境内黄河以北地区。梁:即大梁,魏惠王自安邑迁都于此,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三论:指上文提到的河内、梁、身三种情况的比较。

下取:不赞成的意思。

辍(chuò):停止。

秦虽大胜于长平:秦国虽然在长平大败赵军。按:秦将白起在长平战胜赵,坑杀其卒四十万。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粮食:后当脱一字(依毕沅说)。据文意,此句当是粮食匮乏之类的意思。

两周全:指东周、西周尚未灭亡。

其北存:指大梁以北的地区仍未失去。

举陶削卫:举陶(陶,齐邑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事史书无考。削卫事,据《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八年,“伐卫,拔列城二”。《竹书纪年》:“八年,翟章伐卫。”又《韩非子·有度》:“魏安釐王攻尽陶、卫之地。”《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向攻尽陶、卫。”此处“举陶削卫”。似亦指上述事而言。

有之是势:有这样的形势。是,此。

蚤:通“早”。

奚待于魏敬之说也:何必等魏敬劝说以后才不入秦呢。

有:通“又”。

具备【正文】

八曰:

今有羿、蠭蒙、繁弱于此①,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中之具也②。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薄矣③,武王尝穷于毕、郢矣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⑤,太公尝隐于钓鱼矣⑥。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⑦,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⑧。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⑨。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⑩!”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建立功名必须具备条件。文章一开始以善射之人有良弓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为喻,引出了“立功名亦有具”的论点。然后,以古代圣贤在条件不具备时处于困境的事实为例,证明“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的道理。文中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宓子贱治宜父的事迹,说明宓子贱的成功在于:(一)创造条件,“先有其备”;(二)怀有至诚之心。由此,文章结尾指出,“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强调了建立功名的根本条件在于自身。【注释】

①羿:即后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的首领,以善射箭著称。蠭(páng)蒙:也作“蠭门”、“逢蒙”,传说中夏代善于射箭的人,曾学射于羿。繁弱:他书或作“蕃弱”,古代良弓名。

②具:器具,这里指条件。

③约:穷困。薄:通“亳”。汤时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北。

④毕、郢:毕,即毕原,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郢,也作“程”,古邑名,周文王曾迁居于此。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⑤居于庖厨:指曾为庖厨之臣。

⑥太公:指太公望。

⑦宓(作姓古读fú,今渎mì)子贱:孔子弟子宓不齐,字子贱。亶父(dǎn fǔ):即单父,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单县。

⑧近吏:指君主身边的人。与之俱:跟他一起去。

⑨为之怒:为此而发怒。

⑩勉:尽力,这里是赶快的意思。

有:通“又”。

数(shuò):屡次,多次。

微:假如没有。

儿:几乎。

所爱:所喜欢的人。

言其要:报告施政的主要情况。要,要点。

巫马旗:通作“巫马期”,孔子的弟子。短褐:古代平民所穿的粗陋衣服。短,通“裋(shù)”。僮仆所穿的衣服。褐,粗毛编织的衣服。衣(yì):穿。弊裘:破旧的皮衣。弊,通“敝”。

焉:之。

诚乎此者刑乎彼:即诚于心而形于外之意。刑,通“形”。

岂遽:义同“岂”,难道。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车子。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

钺:古代兵器,形似斧,比斧大。

不神:指不能感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