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1804900000004

第4章 和珅仕途巅峰之谜(1)

和珅知道,入了最高统治者的法眼,取得皇帝的宠信,只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加之,自从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有的大臣对他恭敬三分,有的大臣对其不屑一顾——认为他出身低微,花言巧语,不走正途。和珅经历少年的辛酸,内心有不得已的隐痛。他面对这些阻挠,采取狠手段。面对乾隆交代的任务,没有更好只有最好。他处处想在最高领导者之前,为最高领导者出谋划策,摸穿乾隆的心思,也为自己积累了极度的荣宠……

§§§第一节 抓住机会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 杀鸡儆猴树立威信

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许多朝中的大臣对和珅的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深怕一个不小心得罪了这位宠臣。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和珅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他出身低微,虽然仕途通达,但凭的却不是真本事,不过是一味的讨好皇上罢了。

和珅出身贫寒,在官学里就已经饱受他人欺辱之苦,如今大权在握,每次有人侮辱他,都会让他想起少年心酸,因此他便想方设法的对付那些对自己有看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自己在朝中的威信。

有一年,江西巡抚海成来京城述职。来到军机处的时候,他客客气气的和所有大臣们打千作揖,可是对和珅却不理不睬。漠视和珅也就罢了,他还对其他大臣们说:“这才几天没来,没想到军机处又多了位大臣。有些人升官还真是容易的很啊。”众人听罢哄笑起来。只有和珅依然一副斯文的表情。这还不够,巡抚大人又指桑骂槐的辱骂了和珅很长时间,可是和珅始终没有发作。但是这并不说明和珅不记仇。

和珅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如今的地位不是一两个人在嫉妒,但是敢于这样当众挖苦他的海成却是第一人。和珅知道,要想在朝中立足,必须有自己的声威,如果像海成这样的大臣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自己,即使皇帝对自己器重,自己一样在这里呆不下去,所以他一心想着杀鸡儆猴。

机会还是让和珅等来了。

乾隆时期,文字狱再兴波澜。乾隆皇帝派人从一些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捕风捉影,罗织成罪,然后以此为证杀掉作者,通常是作者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和珅则从中觅到了打击、报复海成的机会。

海成为了在皇上面前表现,在收缴“禁书”的过程中表现的十分卖力。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收缴八千余部禁书,而且还意犹未尽的在给皇上的书信中写道:“尚不能一时尽净”。乾隆皇帝见海成如此卖力,自然很是褒奖了一番。得到乾隆褒奖的海成心花怒放,在查抄禁书时更加卖力,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的命运也和这些禁书紧密的联系起来,并险些为此丢掉性命。

当时有本书叫《字贯》,作者是王锡侯。王锡侯原本不叫王锡侯,而叫王侯,由于这个名字过于响亮,王侯怕犯了大人们的忌讳,所以在自己的名字中间加了一个锡。王锡侯三十八岁的时候考中举人,后来会试,屡战屡败,干脆不考了。

科考不第的王锡侯开始一心发奋立言著说,在随后的十七年时间里,他以天、地、人、物四个类别对当时的汉子进行了归纳、分别,集成了一本字典,供人们查阅之用,起名《字贯》。乾隆四十年,王锡侯所著的《字贯》刊行面世,他的初衷只是希望这本用书可以让学者们举一反三,便于查找。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这样一本工具用书,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攻击。王锡候的仇家王泷南趁文字狱成风有心扳倒王锡侯,于是他每日钻研《字贯》,希望能从鸡蛋之中发现骨头。俗话说的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王泷南很快就找到了把柄,《字贯》自序中说《康熙》字典“然而穿贯之难也”,王泷南认为王锡候这是在诋毁删改《康熙》字典,于是便写信向海成告发。

海成收到来信后,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便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乾隆当然不是傻瓜,他在翻阅海成的奏折时,认为不过是一些私人立言著说的事,便没有在意。于是批交给大学士去处理。这奏折偏巧就落到了和珅的手上。

和珅一直在寻找机会治海成的罪,如今机会终于来了,他便格外用心。于是主动找来一本《字贯》进行翻阅,他发现书中对孔子、康熙、乾隆名讳并没有加以避讳,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罪,必须将著书人绳之以法。于是向乾隆参奏了这本书。

乾隆原本不打算计较此事,可如今和珅添油加醋一说,认为这书实在是可恶的很,著书人也实在是大逆,一时间非常的生气,下旨要严惩王锡侯。

皇帝龙颜大怒,海成自然不敢怠慢,连夜率官兵将王家数十口全部逮捕装进了牢车,并对王家藏书一一检阅,将书中“悖逆狂妄之处”一一罗列上呈给乾隆皇帝。当年十二月,王锡侯被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21人缘坐 。一时之间,凡给王锡候写过诗文写过序、唱过赞歌的全都遭到了严厉制裁。并且将缴到王锡候的七十九本著作,十七件手稿,已印好的二百六十一部《字贯》,各种书版二千一百七十四版,以及《明诗别裁》、《古学指南》九种五十二本藏书全部销毁,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桩特大的文字冤案。

王锡候死后,乾隆皇帝依然心怀不满,他对那些“不能检出悖逆重情”的官员都给予了严厉的处分。而海成作为这件事的主要负责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将海成是职务革去,交由刑部处理,当时要不是海成在朝中还有人情,恐怕早已遭斩了。

和珅通过海成一事,初次品尝到了权利报复的甜头。他明白,不能对威胁自己以及不尊重自己的人手软,杀一儆百,清除干净,该手狠时绝不心慈手软。

二、 胆敢冒犯者杀无赦

嘉庆元年,已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南巡扬州。扬州是盐商聚集之地,他们将自己的食盐汇聚于此,然后再销往全国。满清时期,贩盐是暴利行业,私人要想从中谋取暴利,必须先过朝廷这关,而要想过朝廷关,就要想方设法先收买朝廷中的命官。

在乾隆巡游扬州时,有一个姓俞的盐商格外卖力。乾隆到达扬州时,扬州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老臣文士们远远的便跪在岸边接驾了,扬州城内拥挤不堪。而俞盐商则带领着一班扬州商人,紧随在地方督抚之后接驾。

乾隆在扬州的行宫金碧辉煌,但是这却不是地方官员的功劳,而是当地盐商之功。他们给所有内务府的人员和太监都送上了沉甸甸的银两,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俞盐商所做的一切,让太上皇乾隆爷深感满意,更是得到了和珅的亲睐。

乾隆来扬州也不是第一次了,所以听戏喝酒赏景对于他来说也没什么新鲜的,没呆多久便起驾回京。临走之时,还赏赐了俞盐商一条花翎。凭着这条花翎,俞盐商很快就跻身于当地缙绅的行列中。

可是就在俞盐商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却遭人暗杀了,而此时离乾隆离开扬州也不过刚刚月余。与此同时,俞盐商家中义女六小姐和一名五姨太也在他遇刺后失踪。

当地的县太爷在接报此案后,一时间也慌了手脚,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派遣一班衙役在俞盐商家里仔细查询,最后在六小姐房间里发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俞灿卖友邀功,业已杀却,实当其罪,死有余辜。我等替天行道,誓图北上,地方官倘欲严缉,当以治俞之法治之,莫悔,俞灿子孙,亦宜像之。五六。”

事实上俞盐商的死与他得来的那条花翎有着密切的关系。花翎是极其贵重之物,别说他一个盐商,当时京城满城的文武百官里,能得到花翎赏赐的都屈指可数。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条花翎,是用一个人的头换来的,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义女六小姐的父亲。

六小姐叫栗娥,北京通州人,她的父亲不是一般的人物,名叫栗子块,是个江湖中人,由于功夫了得,所以干起了镖行生意,曾经多次为俞盐商送货物,几次遇到劫匪都是栗子块以命相搏,才得以保全俞盐商的货物,久而久之两人也就成了莫逆之交。

有一年,和珅派人到江南搜刮民脂民膏,这些银子在运往京城途中被义士打劫。和珅知道后,气得眉毛都竖起来了,立即下令派人搜查,这一查不要紧,查来查去查到了栗子块的头上。和珅下令各地府衙,只要抓住栗子块就地格杀勿论。

栗子块劫银之时只知道是脏银,但却不知道这银子是和珅的,等他知道这个事儿之后,吓的可也不轻,于是连夜来到扬州投奔俞盐商。俞盐商念及旧情,没有拒绝他,反而将他一家安顿起来,连栗子块的女儿也拜在了他的门下,做了干女儿。

和珅是什么样的人物,早在栗子块来到扬州的时候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所以这次陪同乾隆来扬州,和珅是打定了主意要取栗子块性命的。因此,刚到扬州时,和珅便找来俞盐商和他要人。俞盐商最初还是很讲义气的,他装的懵懵懂懂的样子,蒙混了过去。回到府中后不久,就安排栗子块远走他处,独留下栗子块的女儿住在府上。

这栗子块也是,离开俞盐商家中后,因为思女心切,三天两头回来看望,结果一来二去被和珅的爪牙掌握了行踪。和珅知道后,马上派自己的管家刘全去俞盐商家里恐吓,直到这个时候,俞盐商也依然没有松口。

和珅见俞盐商不开口,便又想了一招,他让刘全转告俞盐商,只要他肯说出栗子块的下落,和珅愿意在乾隆爷那里美言几句,赏赐他一根花翎带。这招可要了栗子块的命了,因为这俞盐商不缺钱,不缺官,唯独缺皇上御赐的花翎,当他听说和珅允诺他这般赏赐时,这俞盐商一时间鬼迷了心窍,将栗子块的行踪告诉了刘全。

栗子块武功就是再高强,也敌不过一群大内高手,所以当天就被和珅派去的人马杀害了。消息传来后,栗子块女儿得知是干爹将父亲的行踪告诉了和珅,一怒之下将俞盐商杀死了。带着将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五姨太离开了扬州。

当你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去看和珅时,不难发现,这个平日里一团和气,温文尔雅的大官人实际上比任何人都算计。栗子块不过是江湖江湖中一豪侠,与之相比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了,可即便如此,和珅也一样会布下天罗地网,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杀害。如此一来,朝堂上,江湖中,还有谁敢对和珅不敬呢?

§§§第二节 纳言敏行细心服侍好乾隆

一、 和珅顾全大局讨欢心

和珅之所以能够在朝廷之中呼风唤雨,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征服了乾隆皇帝。而乾隆皇帝虽然称不上是有道的明君,但也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管的昏君,难道他不知道和珅的所作所为吗?这显然是否定的,乾隆皇帝比谁都明白,但是他却不忍心治和珅的罪,除了之前我们说的这些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和珅做事非常靠谱,他纳言敏行,非常具有全局意识。

大清一朝,文武百官成千上万,但是文官都是书呆子,武官又多只有匹夫之勇。乾隆当朝时,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像王昶、卢文、王鸣盛、钱大昕、余萧客、翁方纲、陆锡熊、余集、邵晋涵、桂馥、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朱筠、姚鼐、彭元瑞、窦光鼐这些人,他们中既有文学大家,又有学术名流,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满腹的经纶,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为朝廷分忧的。

纪晓岚是大家熟知的学士,在其真实的为官生涯中,他的仕途可谓平平。因为在乾隆皇帝看来,纪晓岚首先是一个学者,文人文性,有治世之心而缺治世之才,这种人是不能重用的。乾隆三十三年四月,纪晓岚按照惯例应该去贵州都匀任知府,但是乾隆皇帝借口“剧任恐掩佳才”,实际上乾隆比别人更清楚,这职务并非纪晓岚所长,所以将他留在了京城。

乾隆五十年四月,员外郎海升殴死妻子吴雅氏一案,时任左都御史的纪晓岚因失察案情被乾隆皇帝谴责为失职,乾隆说:“其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纪晓岚这个人,不过是一个酸腐的文人罢了,纸上谈兵还行,但是实用性却不强。所以在纪晓岚生平,几乎就是在礼部、兵部、都察院来回转游,始终没有到事务性较强的吏部、户部、刑部、工部等衙门任职,至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更是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恐怕就是政治家的工作了,他们随时都要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以黑白论分,而文人们往往书生意气,无法很好的处理这些事情。只有那些拥有大局意识的人,才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而不会纠缠在蛛丝马迹的细节里优柔寡断,而这也是和珅的最大优点。

和珅虽然做事圆滑、事故,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能够照顾大局,快刀斩乱麻,比如在处理李侍尧贪污案上,和珅就展现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所具备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乾隆皇帝眼前一亮。

清王朝建国后,给予官员们的俸禄并不是很多,这从和珅父亲常保拮据的收入就能看出来。官员们要想靠微薄的俸禄去支撑体面的生活,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上到下的官员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贪污,以此来补贴家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人屡次向朝廷上奏,告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勒索。这个案子十分棘手,因为李侍尧是皇帝的能臣宠臣,审讯过程中稍有差池,就会自身难保。就在满朝文武倍感煎熬的时候,和珅接下了这个案子,当年二月便启程前往云南。

《清史稿》中记载“侍尧号才臣,帝所倚任。”由此可见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有多高。李侍尧的背景也非同一般,他才能卓越,隶属汉军正蓝旗,是额驸李世芳四世孙。李世芳是最早向努尔哈赤投诚的明军将领,出于瓦解明朝边将的政治需要,努尔哈赤将孙女嫁给他,授其为一等伯,遂成清初标志性政治人物。

李侍尧出生豪门,但其自身也非常富有才华,据说他:“短小精干,机警过人。凡案籍经目,终身不忘;其下属谒见,数语即知其才干,拥几高坐,谈其邑之肥瘠利害,动中要害;州县有阴事者,公即屡屡道之,如目睹其事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李侍尧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受到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七月,乾隆任命他执掌两广,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正式任命他为两广总督,在这个位置上李侍尧一呆就是十五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再次晋升李侍尧的官职,任命他为武英殿大学士,他也由过去的“下三旗”升为“上三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评价李侍尧是总督队伍中最能干的,有言为证 “各省总督老成有识,能办大事者,实无出李侍尧之右者。”

面对这样一桩案子,连和珅都觉得很是难办,可是既然已经接下了皇上的圣旨,那他也就只能想方设法的将这个案子办好了。在前往云南的路上,和珅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在路过贵州时,他还写下了“……禅机岂可妄相求,我对石言石点头。丝缕牵缠尘纲重,溪山笔傲宦情收,凉汗沾肌岚风冷,策马依然纵玉鞭。回首绝壁矗青天,山灵不许游踪恋,顷刻飞云罩暮烟。”的诗句,以此来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