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他人恩惠需注意什么
人类的高尚品性中还包括仁慈与慷慨这两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这两方面的内容。实施恩惠与惩治罪恶一样都涉及公正的问题,所以施惠也有其自身的原则。假如恩惠的实施违法了公正,那么这样的恩惠也就不属于善行了。特别是一些人的施惠对接受者造成了伤害,这种施惠行为实际上等同于行恶。因此,这一节我就主要想讲一下关于实施仁慈与慷慨的三条原则:第一,不能危害到受惠者或者其他人;第二,施与对方的数量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而定;第三,视受惠者所能承受的力度而决定施惠的多少。
就第一种原则分析来看,现如今有许多图谋不轨的人,他们为了攀附权贵不惜将自己手中的财物或通过掠夺他人的财物来赠与别人,以便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他们自以为这样的施惠是慷慨的表现,实际上这种行为却是十分低贱的,因为他们的施惠是建立在侵犯和伤害他人的基础之上。像鲁修斯·苏拉和盖乌斯·恺撒那样的行为就是这类现象活生生的例子,他们将侵犯他人的财产反过来赠与另一帮人,假如这样也算是慷慨和仁慈的话,那么我们还如何去看待公正呢?
第二种原则是说施惠者要视自己的能力大小来行事,这条原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很可能造成两种后果:一、将本应该属于亲属的那部分财物赠与了他人,以至于侵犯了亲属的合法权益;二、这种施惠行为会生发一种占有他人财产的不良心态。有的人将价值很大的财物施与他人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施舍,他们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尚”而已。然而,他们所谓的“高尚”实则是伪善的代名词。
来看最后一种原则,这条原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施惠也要看对象,视对方的情况来决定施舍的程度。例如我们应该弄清对方与我们的关系、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等等,我们应该根据考察的结果来决定如何施舍,而不应该搞平均主义。当然,倘若有受惠人完全具备这些特点,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是全部具备,那就应该区分对待了。
对于人类,完美的品质只存在于我们的理想当中,我们不断地追求完美,然而生活中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具备这样的品质。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些具有我们自身所缺乏的品格的人时就会非常喜欢,他们的美德越多,我们就越是青睐他们。不管大家赞不赞成,我一向认为,只要一个人的身上还有些许美德的话,那这个人就不会被大家所抛弃。在这里我要指明,我所讲的美德主要包括谦逊、自律和公正,它不包括刚强,因为一个缺乏智慧的刚强者往往做事莽撞。
我们要为最爱我们的人做最多的事情,这是我们在履行义务时首先必须想到的,因为义务的履行程度与方式要由情感关系的疏密来决定。因此,情感的持久性和深厚性就是我们考察的首要问题。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不能以小孩子的冲动来衡量情感。假如有人曾经帮助过我们,那么我们就要心存感激,并且以回报的方式来表示这种感激,而不是施惠。因为报答与施惠相比较,当然是报恩更重要。
赫西奥德认为,向别人借了钱的人在偿还时不仅要还清本金,而且还要还清利息。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假如这样的话,面对那些无偿施惠的人,我们又将偿还他们什么呢?这就好比施惠者赠与了贫穷者种子,那么在收获的季节,受惠人是不是就要将土地还与施惠人呢?是否愿意行善,这是关系到行善者自身决定的问题,但是借给他人钱财的行为并不能纳入行善的行列。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做到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知恩图报。
一个人接受的恩惠越多,这就意味着他承受的责任越大,因此作为受惠者,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受惠者在接受施惠之前留意一下施惠者的目的,看看施惠者是不是真的出于好心和善意。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施惠的动机并不纯正,或者只是一时间的冲动所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施惠的行为中,量的定夺必不可少。对受惠人施与过多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施恩与远近亲疏的关系
假如人人都能够根据对方与自己的远近亲疏来实施仁慈与慷慨,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秩序井然,社会公共利益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我们应该遵从“自然”为人类所制定的各种原则,社会的或是公众的,因为这些原则是我们追求良好社会状态的最初源泉。社会原则通过理性和语言在人与人之间拉起一条相互联系的纽带,并且通过教育、通信和推论等为这条纽带涂上了友爱的色彩。我们知道,动物之间是谈不上所谓的善良、平等或公正的,更不用说理性和语言了。而我们人类正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动物的兽性摆脱开来。所以说,这条纽带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它的联结下,每个人都拥有了享用“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共享资源的权利。不仅是这样,这条纽带还让人类认识到:根于各项法律的记载,私有财产固然受到不可侵犯的保护,然而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做到像柏拉图所言的:所有财物在朋友间都不分彼此。诗人恩尼乌斯也曾经用诗句来表现了他对共同财产愿望的描绘:
那些为迷失者带路的好心人,
他们用自己手中燃烧着的火把将对方的火把点亮,
然而,他们手中的火把却不会因此而变得微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示范性地存在于这个例子当中,它让我明白,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我们也应当以宽厚的心境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帮助从来不会让我们若有所失。除了恩尼乌斯的这首诗,在社会中还流传着诸多关于互爱关怀的谚语,如:“对于流动的水源,人人都享有使用权。”“我们的火种可以供每个人享用。”“帮助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主意。”等等。
这样看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爱行为既不损失于施恩人,而对受惠人也有相当的帮助,所以为了社会公益能更快地向前迈进,我们更要多做善事。然而由于个人力量的有限,又由于需要帮助者人数的众多,所以我们只能按照恩尼乌斯所讲的借与火种的理性方式去实施恩惠。
除了我们都属于人类这个一般意义上的类同以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并不相等。民族、部落和语言的异同也是决定远近亲疏的重要因素。例如,由相同语言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由于他们共享着广场、神殿、商店、街道、雕塑、法律、选举权等相同的事物,因此他们就比不同语言和不同城市之间的人们关系更加亲密。至于经常往来的朋友、亲戚和生意伙伴之间的紧密程度,那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相比起其他社会关系,亲人之间的联系则更加紧密。可以这么认为,亲属是广大社会关系中范围最小的那个领域,而夫妻则是这个小区域中最基本的关系纽带,因为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共同的生殖本能。除了夫妻关系之外,父母和子女的联系也是建立家族纽带的基本单位,更是建立国家和政府这类大单位的基层组织。再往下,兄弟姐妹就是次于父母子女的下一层纽带,紧接着就是祖孙关系。这样一层包裹一层、一层大于一层的亲属圈子逐渐向外围扩展,促使一个区域中的人与另一个区域中的人相结合,形成新的家庭,这些家庭之间又形成家庭,这种亲情纽带的延伸其实也类似于殖民地的扩张。这样,蕴涵着善和爱的血缘关系将人与人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共享着相同的传统、相同的祭祀仪式等等。最后,国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来。
其实在我看来,在所有由友爱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中,唯有联结相近性情和志趣的友谊关系最为坚韧。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种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被这种优秀品质所吸引,并且希望与这个人结为朋友。而在这种优秀品质中,最能够让我们青睐的就是公正和慷慨。我们会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戴那个与我们有着相同志趣和爱好的人。另外,好人与好人之间的志趣相投更容易结成至亲至善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几个人和谐共融,理想的友谊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外,友善的互助也可以形成牢靠的关系,但是也要把握好友善相助的程度,防止过度的相助导致友好关系的变质。
用理性的眼光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们之间各种密切关系都是在国家这个大范围内生成的,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同国家的关系是何等紧密啊。我们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都是在国家这个大熔炉中凝结起来的。每个爱国者都愿意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保卫自己的祖国,对比之下,那些最可耻的人就是为了个人荣辱而将祖国出卖的叛徒。
我们每个人承担的责任都有轻重主次之分,在这么多的人际关系中,父母位于我们承担的道德责任之首,位于第二的是对于子女和其他亲人的赡养,最后就是与亲戚朋友的和睦相处,同甘苦,共患难。所有我们涉及的人都是我们施惠和慷慨的对象,特别是在友谊的纽带中,我们不仅要互助友爱,而且在朋友犯错误的时候还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总的说来,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就是由志趣相投的朋友所结合起来的。
令人肃然起敬的灵魂
生活中我们责任的履行往往还要分清轻重缓急。也就是说,要确定哪位朋友是最需要我们的帮助的,是不是没有了我们的帮助他就无法脱离困境。例如我们在法庭上应该为亲戚辩护,而不是为朋友,但是在收获的季节,我们却可以首先帮助朋友收割。所以说,要想将责任履行的步步到位,那就需要将影响责任关系的因素普遍考察。
然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医生、军官,还是讲演者,也不论我们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多么精通,假如没有实践经验,那么一切成就就变得不可捉摸。同样的道理,在责任的履行原则上,日常经验的积累也至关重要。
可以这么说,道德上的善之所以能够体现在我们的责任履行中,就是因为它们都依托于契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总规律。
在我们看来,伟大的人物总是以他们那高尚、坚韧和执著的灵魂来树立他们的光辉形象。所以,我们通常都会用“娘们儿”来嘲笑一个缺乏勇气的男人;相反的,当一个女子拥着英勇的气魄时,我们就会形容她“像个男子汉”;例如还有句话是这么说:“你这个萨马西斯的儿子,得到了如此多的战利品,却没有血汗流出。”对于普通人的称赞就是如此。然而,人们在称颂伟大的灵魂时,却毫不吝啬地用一些美好的语词。比如像马拉松、萨尔拉米、普拉泰亚、德谟比利和利乌科特拉等名人的名字就常会出现在演讲者的说辞中。我们从科科列斯、德齐乌斯、格奈乌斯以及马尔采鲁斯等伟大人士身着盔甲的雕像中也可以看出,罗马人以英勇于沙场而著称。
真正的美德是“拥护正义事业的美德”,这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观点,我也很认同。一个人的求生欲望和斗志在危急时刻是最能体现出来的,试想一下,假如这个人的斗争是为了某种邪恶的利益,那么他的行为是不是还能被认定为英勇?实际上,这种蛮横性质的争斗与美德完全相悖。用阴谋诡计来取得声名的行为不能被纳入公正的行列,因为那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人不正当的利益。
所以说,一个人除了具有勇气之外,还应该具有正直、善良等品质,而且对于真理还应该抱有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与欺骗为敌,只有完全具备这些素质,那么这个人才能被称为公正和用够美德。就此问题,柏拉图也曾有过一番论述:“真正的智慧不包括那些与公正相悖逆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斗争的目的是出于一己之私,那么即便他在危难时刻表现的英勇无比,他的行为也只会被人们称为恶行,而不是正义勇敢。”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我们所愿,那些拥有巨大勇气的人往往到最后会变成痴迷于为权位而争斗的人。正如柏拉图眼中的斯巴达民族一样,他们对赢得胜利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拥有高出常人的英勇气概,那他就会希望成为高人一等的公民;同样的,如果这个人的勇气再大一些,那他就会有成为统治者的欲望。危险的是,这些人很少能够做到以正义的手段取得权位。因此,往往导致这样的后果:他们不屑于自己的行为被世人所讨论,也不害怕任何法律和其他权威,他们制造动乱,违背道义,想要通过武力来争夺不正当的权位与利益。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罪恶行径,我们会认识到维护和保持公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然而即便是比登天还难,维护正义与公正的使命始终都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所以说,能够阻止罪恶行径的人才可以称得上英勇,而那些利用自身所有的胆魄去伤害他人的人只能位于卑劣的行当。英勇的品德是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的,而不是靠徒有虚名来获得。那些通过阴险狡诈的蛮暴行为来获取高位和利益的人根本算不上是伟大的灵魂,相反,他们狂野的程度与做出违背道义事情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可是,真正能做到既勇敢又富有正义的人是极少的,就拿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来说,有哪一个人的艰难付出不期望得到名誉上的回报呢?
不为外界的艰难险阻而屈服以及拥有一颗追求美德与正义的执著心灵,这两种特性是一个伟人所必备的。这类人对外界的环境十分冷漠,无论多么困苦都无法阻拦他们追求善与正义的脚步,在这一点上,他们从不放弃;相反,在经历过种种困难与挫折的考验之后,他们还能够对于自己最初的信仰保持一种不变的心态,甚至可以为了理想而放弃自己的最爱以及献出生命。
在这两种特性中,追求道德上的善能显示出伟大的灵魂,而不为外界环境所屈服则是铸成这种伟大灵魂的要素。看一个人是否伟大,就是要看他是不是将道德上的善看做是唯一的善,同时还要看他能不能在逆境中前行。我个人对这样一种观点比较认同,即:一个拥有伟大灵魂的人物,他不仅对多数人所追求的事物无动于衷,而且还会表现出对这种追求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