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例子中,三个人虽然都是一流的人才,可是加在一起的结果,竟然惨遭失败。把其中一个人减去,分成两部分,反而都能获得成功。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人事协调”上。换句话说,过去的失败是由于三个人的个性和特长无法配合得宜。习惯上,我们承认多数的效益,因而有“集思广益”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也就是指人多好办事的道理。所以,原则上认为采用一个人的智慧,不如综合多数的智慧的观点。然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智慧才能、思想和个性,如果观点不一或个性不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和冲突;这样一来,力量就会分散抵消掉。所以人多有时反而会互相牵制;还不如一个人埋头苦干来得踏实。正如前面的例子,因为把社长调动了之后,许多原来对立的经营观点,都能获得协调统一,因此;实施人事上的“减法”后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分别创造出优良的业绩了。
其实,任何单位任何部门如果出现了这种人事调配不当,多头马车而无所适从的情形,必然会使员工的情绪低落,因而无法发挥工作效率。相反,如果人事调配得当,优、缺点互补,大家就能愉快地同心协力,发挥惊人的绩效了。不一定每个职位都要选择精明能干的人来担任。或许这个观点我们很难理解,可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把十个都是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他们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他坚定的主张,那么十个人就有十种主张,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就无法推动。可是,如果十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特别杰出,其余的才智平凡,这些人就会心悦诚服地遵从那一两位有才智者的领导,事情反而可以顺利进行。
难点解疑: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算术,可是用在人与人的组合调配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万一调配不当,一加一可能等于零,甚至可能是个负数。所以,领导者用人,不仅是考虑他的才智和能力,更要注意人事上的编组和调配。
9.别让豹子去捉老鼠
难点导示:
很多人才在公司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在于人才的能力,而往往在于人才用错了地方。
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管理者不能给他一个合适的发挥才能的舞台,他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些领导总是抱怨公司里能人太少,他恨不得想使自己的部下变成能杀能闯的“猛将”。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只要你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特点,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就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使用不当,埋没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管理者在与员工合作共事时,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识别和利用。
有个叫猗于皋的人听说尾勺氏养了一只豹子,非常擅长捕猎,不禁十分羡慕。他想,要是我也能有一只豹子来帮自己捕捉动物,那该有多好!是,他不惜用一对上好的白璧换到了豹子。猗于皋得到了豹子非常高兴,大摆筵席以示庆贺。酒过三巡,他牵出豹子向朋友们夸耀,豹子也果然是名不虚传,金黄色的皮毛闪闪发亮,两只眼睛光芒四射,四肢直而长,走起路来轻盈而矫健。猗于皋对豹子宠爱有加,他每天喂它吃新鲜的家畜肉,给它系着饰有美丽纹彩的丝绸,就连它脖子上套的绳子都是镀金的。猗于皋常常一边抚摸着豹子的脑袋喂东西给它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豹子啊豹子,我如此厚待你,你可不要辜负了我的希望啊,哪一天,你才能对我有所回报呢?”
有一天,猗于皋看见一只大老鼠从屋槽下溜过,他想机会来了,急忙解开那只豹子,让它去捉老鼠。而豹子却像没有看到老鼠一样,无动于衷,猜于皋气得将豹子责骂了一顿。不久,又有一只老鼠经过,猗于皋又放豹子去捉,豹子还是无动于衷。猗于皋愤怒了,用鞭子狠狠地将它抽了一顿,关进栅栏里,每天只喂些剩饭剩菜,以前的贵族组的待遇全部取消。猗于皋的朋友安期子佗听说了这件事,责备他说:“我听说巨阙宝剑虽然锋利,如果用来补鞋,却不如一把小小的锥子;锦绣绸缎虽然华丽,如果用来洗脏,却不如一尺粗布;豹子虽然凶猛,却不如猫那样能捕鼠。你为什么不用猫去捕鼠呢?”猗于皋恍然大悟,便找来猫去捕鼠,放豹子去捕野兽。不久,猫把老鼠都捉光了,豹子也捕获了无数的獐子、鹿、狍子、麂子等。
兽类固然善于捕捉,但也是各有所能,用人也是如此。要讲究适才适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文韬武略,计谋无穷,但如果让他出去与敌军肉搏,恐怕生还的可能性不大。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是因为:周瑜年轻气盛,处理外事比较擅长,但对于内部关系却处理得不好;张昭老谋深算,但生性胆小,对内部尚能处理,对外部只会投降。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人,用人要尽量用其长,避其短,千万不要让豹子去捉老鼠。正因为员工的个性不同,擅长的专业也不同,才使得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找到量合适的人选,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如果管理者依照个人标准去约束自己的员工,只能使得整个企业变成管理者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员工的特长会被抑制,甚至埋没。
在二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某国临时招募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参军打仗。有这样一支小分队奉命驻守在一个小岛上。他们当中有大学教师、机械工程师、政府机构的办事员,也有泥瓦匠、小饭馆老板、裁缝铺的学徒,还有消防队员、小提琴手、汽车修理工等等。他们一到岛上,就都行动起来了。有的用捡来的木条、干草搭起了简陋的帐篷,有的用自制的工具支起了炉灶,还有的忙着施展烹饪手艺,人人都演出自己的拿手戏,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尽情地发挥。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还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晚会,大家有说有笑,又唱又跳。几天过后,小岛遭到敌人的攻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大学教师和小饭馆老板便显得手足无措,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消防队员和汽车修理工则能够临阵不乱,熟练地使用手中的武器,对敌人进行了狠狠地打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的知识较多,可以说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了,可是一打起仗来,却不如—个只念过几年书的消防队员。同样,在一个企业里,一个人即便有才华,如果管理者不能给他一个合适的发挥才能的舞台,他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公司或企业好比这个小分队,也是由各色各样的人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身为领导,你就要能做到对部下的特点、能力,甚至个人的性格了如指掌,然后给他们能真正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使其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像让猫去捉老鼠,让豹子去捕野兽,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难点解疑:
人才并不是全能冠军,他们只是在某方面能力很强,领导者贵在发掘人才的长处,将他用在合适的地方,给他一个合适的发挥舞台;而不是弃长取短,埋没人才。
10.掌控好各个“山头”
难点导示:
领导是能够在派系纷争的局面中求得平衡者,是能够控制住团队大局的掌权者。
管理者要使内部团结一致,不能滋生小团体,这能够让各个“山头”都听命于自己,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保证团队目标的实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曾经出现过的所谓的“山头主义”就是一种小团体主义倾向。这是因为在众多的革命队伍中,由于斗争历史不同、工作地域不同和工作部门不同而产生的各部分同志间互相不了解、不团结的现象,也是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散和彼此间不相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为这些根据地开始多半建立在山岳地区,某个山区的人就混得比较熟悉,有人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山头主义”。
山头的产生,非一朝一夕,它的消失也绝非短期内就能办到。山头既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有其存在价值。每一个山头都能在一个团队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每一个山头都会对其他山头甚至对领导者产生微妙的影响和牵制作用。每一个山头,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各个山头之间既相容又排他,既稳定又有变数。一个山头的壮大必然导致其他山头的削弱,某个山头大到极致时,就会对领导者的权威构成严重威胁。
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因为同学、老乡、故旧或者某种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有亲疏远近之分,这种状况严重点儿说就是山头主义。领导应会巧妙地利用各个山头之间的恩怨情仇,不偏不倚地平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都听命于自己,还能达到使得团队团结的目的。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一个精于此道的高手。华盛顿在组阁时,一方面让起草过《独立宣言》、精通国际关系、深受国民敬慕的杰斐逊任国务卿,同时又让具有卓越的法律、行政才能的汉密尔顿任财政部长。但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却像是“一根木桩上的两头驴子”,他们分别代表了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由于双方利益不同,在制定政策时分歧迭出。政府的权力分配又加剧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实权却相当于“首相”,并插手外交事务;在外交上汉密尔顿亲近英国,而杰斐逊亲近于法国。英、法两强之间又矛盾重重。他们之间的巨大分歧使两人像两只好斗的公鸡天天在内阁里打架,后来竟发展到在报刊上相互攻击。华盛顿这个“头儿”就夹在这“两头驴子”的中间,还要有效地驱使他们,没有一点用人的点子谈何容易!
华盛顿的点子是,在对立与不和中寻求“中间通道”。用他们两人目标的相同点来消除他们手段上的差异,始终把内阁维持在一个统一体中而不至于破裂。华盛顿就是这样把两个第一流的人物团结在他的身边,使内阁的力量始终保持第一流水平。
要平衡团队内的各个山头,领导者就应该始终居于支配全局的有利地位,居高临下,对各个山头起到领导、协调、监督、制约的作用。同时妥善地处理好同各个山头之间的关系,灵活巧妙地运用每一个山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领导是能够在派系纷争的局面中求得平衡者,是能够控制住团队大局的掌权者。
难点解疑: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一些山头,这也是公司部门条块分割,相互内耗的根源所在。领导者要善于平衡公司里的各个山头,妥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取得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