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18057700000021

第21章 治家篇(2)

解读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后的一天,他的将士们灭了后蜀,押回蜀主孟昶班师回朝,献上了缴获的战利品。其中一件稀奇之物引起赵匡胤的惊奇,原来那是孟昶使用过的溺器(夜壶)。这溺器,式样奇巧至极,并用七宝镶成,名贵无比,可谓历代罕见。赵匡胤见后叹息说:“连溺器也用七宝镶成,更用什么东西储盛食物呢?奢侈到如此地步,哪得不亡国!”于是,当着孟昶的面将那溺器摔了个粉碎,并对两旁的臣子们说:“人人应记取这个教训,要力戒奢侈糜烂行为。”满朝文武大受教育,社会风气也因此较为清明。

一天,他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进宫见驾。赵匡胤见她身穿“贴绣铺翠”,引得宫女个个见羡。他就笑着说:“请你把这身翠服送给我,并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用翠羽作衣饰了。”公主不以为然地笑道:“这些翠羽又不值几个钱,算不上什么奢侈吧?”赵匡胤正色道:“不能这么说,你穿了这种衣服,皇亲国戚和大臣豪富们就会照着样子做,这样翠羽价格必会飞涨,商贾要赚钱,必会用高价到处收购,翠鸟就会遭到大量捕杀,这难道不是你无形中造的孽吗?你爱鸟反而害了鸟。”

公主被说服后说:“我可以从此不用翠羽做衣饰,不过,你怎么还要乘旧銮舆(皇家出入用的车轿),你是大宋皇帝了,也该注意点威仪呀?”赵匡胤笑道:“威仪?我富有四海,不要说打造新銮舆,就是用金子来制造一个宫殿也不是办不到,可我一开此头,别人就会马上跟着效仿,此风一开,后果又会怎样?做皇帝只是为天下守财,而不能伤天下财,古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我只想奉养自己,百姓还对我抱什么希望呢,当年我摔碎‘七宝夜壶’教育臣子的事,岂能忘掉?”

大长公主听后深受感动。此话传出后,文武百官也就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赵匡胤平定天下后,能力戒奢侈,从而奠定了大宋基业。

当穷愁寥落,不可自废弛

原文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文贫穷的家庭也要把地打扫得十分干净,穷人家的女孩也要把头发梳理得干净整洁。家中景况虽然不豪华壮丽,却能保持高雅风度。有良好修养与德行的君子,遭遇穷愁困苦的时候,怎么能荒废懈怠呢?

解读有一次,庄子身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鞋上的系带没有了,便用麻绳系上,去见魏王。魏王见了说:“先生,你为什么如此困苦呢?”

庄子说:“这是贫穷,不是困苦。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困苦;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困苦。这就是所谓德生不逢时啊。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当它们碰到楠、梓、豫、章等高大的树木时,攀扯着这些数的枝干,在那里像国王一样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即使是善于射箭的后羿和蓬蒙也同样对它们无可奈何。等落到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尽管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但是内心仍然恐惧不已;这并不是筋骨变得僵硬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它们很不利,不能充分施展才能。”

君子生在天地间,其心的洁白清明,气质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贫穷失意的境遇,也不可颓靡懈怠自暴自弃,如果妄自菲薄堕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粪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寒微之颂德,骨肉之孚心

原文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译文在达官显贵之中享有威望,怎么能比得上穷苦百姓的颂扬?远方来的朋友,怎么比得上自己的亲人骨肉贴心可靠?

解读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南朝梁时曾经规定了一项法令,禁止私自屠宰耕牛。有一次傅昭的儿媳回娘家,回来时从娘家带回一块牛肉来孝敬傅昭,傅昭便对儿子说:“朝廷禁止屠宰耕牛,如今我们吃了这牛肉则犯法,告发到朝廷则害了亲家,还是将牛肉收下然后掩埋到后院吧。”傅昭用这种办法,不但保全了自身,也保护了亲家,两全其美。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傅昭被任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郡中虽然有河流小溪,但河中却没有鱼,有一年盛夏,有人献给傅昭一些鱼。傅昭不愿意收,又不愿得罪送礼者,便又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鱼挂在大门上。别的送礼的人见了,便不好意思再送了。

天监十七年,傅昭任智武将军、临海太守。当时他的属地中有一处蜜岩,以前各任太守都把此地封为官地,借以收利。傅昭到任,立即下令解封,百姓们都可以随意采伐,这种与民同利的方法很快就得到当地群众的好感,他的名望也迅速得到提升。

傅昭死后被谥为“贞”,正是得益于淡泊、谨慎这两个立身之法。傅昭在走马灯似的更换朝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靠的便是自己那份小心谨慎和清静无为之心。

饮宴之乐多,不是好人家

原文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工。

译文经常饮酒聚会的家庭,不是一个好人家;爱好声色繁华、喜好虚名的人,不是一个正派的学子;对于名声和地位过于看重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官吏。

解读明太祖朱元璋教育太子,要太子了解民间疾苦,让太子观看农民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吃什么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使用什么样的器具。还让太子了解农民是怎样耕田纺织的。使太子了解百姓生活如何,从而促使太子关心百姓生活,同情百姓不幸遭遇,这样当太子继承王位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皇帝。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朴素无华的生活使人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奢华的生活容易使人丧失斗志,消磨人的志气。所以适当的饮宴可以调剂我们的生活,但是过多的饮宴就不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式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最好不要沉溺在欢宴之中,这样才可以使家庭享有安稳平安的生活。

看破与认真,脱缰负重任

原文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的破,认的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译文世事变幻无常,不论官位、财富、权势都是变幻无常,即使是自己的四肢躯体也属于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假如我们超越一切物相来看客观世界,不论是父母兄弟等骨肉至亲,甚至连天地间的万物都和我属于一体。一个人假如能洞察出物质世界的虚伪变幻,又能认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才可以担负起救世济民的重大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挣脱尘世间功名利禄的束缚。

解读齐国有个叫闾丘邛的人,年方十八,他拦住齐宣王:“家贫亲老,愿为小吏。”宣王说:“你年龄太小,不能做官。”闾丘邛说:“你说得不对,古有颛项,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可见,你只能说我无能而不用,不能说我年纪小而不用。”宣王说:“未见小马驹载重而行,同样,人也须成熟以后方能为国所用。”闾丘邛说:“你说得不对。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骅骝骐骥,天下骏马,让它们与狸鼬在炉灶间比跑,骏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举千里,让他们与燕子、蝙蝠在堂屋间比飞,鹄鹤的灵便未必能超过燕子、蝙蝠;辟间巨阙,天下利器,击石不缺,刺石不铿,但要拔出眼中的灰尘,它未必抵得上稻草,由此看来,年长的人与我何异?”宣王说:“你说得好!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见我呢?”于是让他与自己同车回朝,委以官职。

佛陀言:“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一切皆幻;庄子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幻迹”就像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都是假借而来。所谓“真境”,实体真实而不虚。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温差的作用而假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也可说是一种虚幻痕迹。其实,真实的境界不过是水的一体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万象同根,天地一体,森罗万象莫不是由同一个真体假借各种形态而显示出来的种种幻迹。

养喜神招福,去杀机远祸

原文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译文人间幸福不可勉强去追求,只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有时难以避免,只要能排除怨恨他人的心绪,才算是远离灾祸的良策。

解读塞翁养了一匹好马,住在边境的小城。有一天,塞翁的马跑到境外去了。邻居为他惋惜,他自己却并不以为然。反倒对邻居说:“丢失一匹马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呢。”果然,那马不久自己跑回来,还带回了一匹境外的骏马。邻人知道了,又来向塞翁道贺,塞翁也不以为然,他对邻人说:“这也算不得什么好事,有谁知道这马会不会给我带来祸事呢?”果然,不久塞翁的儿子骑着这匹马出去游玩,从马上摔下跌折了一条腿。这自然是一件祸事,但塞翁也不以为然。不久,境外少数民族大举进犯,边塞的青壮年都应征去打仗去了,大部分都战死在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跌折了腿而不能去打仗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古人说:祸不虚至,福不徒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道出了人世吉凶祸福的辩证。忧喜本是一家,吉凶本同一根。乱生于治,危生于安,井以其甘冽清纯而易竭,李以其苦涩难尝而可存。美玉藏之深山,因其珍贵却免不了会遭斧凿锤击而破,兰生于幽谷,虽无人观赏却能葆有自己的芬芳。木秀于林,本可得雨露润溉之便,领阳光沐浴之先,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吉凶祸福,其实总是相互包容,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或者总能相互转化,祸能至福,福可生祸。

过俭为鄙吝,过让为曲礼

原文俭,美德也,过则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译文节俭朴素本来是一种美德,但是太过分节俭了就是小气,就会沦为为富不仁、斤斤计较的守财奴,这样反而会伤害到朋友之间的交往。处事谦让本来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谦让过分了,就会显得卑躬屈膝、谨小慎微不够大方得体,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解读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过分的事往往会弄巧成拙。

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到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这实际上是一种小人俗人的表现。节俭为美德,太过则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太过则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须恰到好处。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着手。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啬,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心宽舒福厚,念迫促泽短

原文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

译文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心胸宽广、仁慈博爱,所以能享受丰厚长久的福禄,每件事都有宽广的景象;见识浅薄、人品鄙陋的人,由于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所以受享的福禄也微薄短暂,每件事都形成只顾眼前、没有长久谋划、遇事紧迫的局面。

解读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的人,享受的福禄也丰厚长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人之间相处,同样需要彼此之间以宽容相待。这样做,可以使家庭保持和睦,家庭和睦才能享受长久福寿。有三个和尚遇到一起,他们看着眼前的破庙,揣测着这庙荒废的原因。大和尚说大概是以前的和尚们不够虔诚,不虔诚则菩萨不灵,菩萨不灵这庙当然会荒。二和尚摇头,他认为大概是从前的和尚们不够勤快,不去整治管理,所以这庙荒了。小和尚不以为然,他认为是和尚们不去积极化缘讲经,才使庙中香火不旺,由此使庙变成荒庙。三个和尚各执己见,谁也不能把谁说服。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使这座荒庙恢复生机,由此来判别谁的观点正确。于是三个人开始努力,大和尚虔诚念经礼佛,二和尚辛勤管理庙中事务,小和尚出去化缘争取香客。经过三个和尚的努力,庙中香火渐渐旺盛,恢复了往日生机。这个时候三个和尚开始争执,各说各的功劳。一个说是因为自己虔诚礼佛,感动菩萨显灵。一个说是因为自己辛勤管理,另一个说是因为自己积极化缘,争取来众多香客。三个和尚争来争去,没日没夜,也不再管其他事情。就这样渐渐庙中香火又不旺盛,渐有荒废的趋势。这时候和尚们才发现原来庙宇荒废,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尚们不和睦。和尚不和睦,导致庙宇荒废。家人之间不和睦,家庭生活不会幸福。

除热恼身清,遣穷愁心乐

原文热不必除,而热恼须除,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穷愁要遣,心常居安乐窝中。

译文不必消除暑热,因暑热而产生的烦躁与苦恼则必须除掉,除掉因热产生的烦恼后,人就好像常在清凉台上一样拥有清凉的心境;贫穷不容易排除,因为穷而产生的忧愁则必须排除,排除穷愁之后,人的心就好像常在安乐窝中一样快乐。

解读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我们尝试着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之发生变化。还有一些情况,我们根本就无力改变。暑热的天气,不可能因为我们怕暑热,天气就变得清凉。穷困的生活,不可能一下子就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情,换一种角度去看问题,以极强的忍耐力对待生活。

蓝女士原本有幸福的家庭,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唯一的儿子车祸身亡。这个打击对于蓝女士而言是致命的,她一蹶不振,沉溺于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家人虽然对她这种状态非常担忧,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消除她的痛苦。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蓝女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一个在园林局工作的人。和这个人接触过几次,蓝女士渐渐对园艺发生了兴趣。她在自己的家中种了许多花木,这使她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排遣。她常把自己种植的花木折下来带给儿子,有一天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她来到自己儿子出车祸的地方,在旁边的山路上开垦了一小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植了许多花木。这样日积月累,这块地方聚集了不少花木,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片花海在春风中流光溢彩,使得经过此地的人们都为之驻足。蓝女士想有这些花木陪伴着儿子,他应该不会寂寞了吧。蓝女士在培植花木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痛苦减轻了许多。生活中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无法消除,这时就需要我们学会想方设法排遣烦恼,为自己的生活减压。

少事之为福,多心之为祸

原文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省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