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18057700000034

第34章 经世篇(3)

解读鲁国大夫柳下惠从不拒绝在昏庸的国君手下做宾客,他位列朝臣从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就算是遭到国君的罢免也从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人相处,也从不会故意近君子远小人。他曾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身边赤身露体,又哪能沾染我呢?”柳下惠的这一做派很受孟子的欣赏,他认为柳下惠风节行止,与柳下惠相处,胸怀狭小的人也会变得宽大起来,为人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来。

对于柳下惠这种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的品格,与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所阐发的精神最是契合。文中说:水里边和陆地上的草木,开的花招人喜欢的是很多的。很多人喜爱菊花,又有很多人偏爱牡丹花,我却喜欢莲花。我喜欢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自己却不被沾染,莲花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妖艳。它不生藤蔓,也不长旁枝,气味清香,人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它,但不能玩弄它。我看,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才是花中君子呀!

可是,随着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能做到“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的人也来越少,对于那些有机会把握权力,掌握金钱,却依旧保持高洁,不因身居高位而贪污,不因手握重金而堕落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燠趋寒则弃,人情之通患

原文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译文穷困饥饿时就去投靠人家,富裕饱足时就远走高飞,遇到有钱的人家时就去巴结,当人家衰败贫穷时就掉头鄙弃,这是一般人都会有的人情通病。

解读春秋时晋中行文子逃亡,经过一个县城。侍从说:“这里有大人的老朋友,为什么不休息一下,等待后面的车子呢?”文子说:“我爱好音乐,这个朋友就送我名琴;我喜爱美玉,这个朋友就送我玉环。这是个只会投合我来求取好处而不会规劝我改过的人。我怕他也会用以前对我的方法去向别人求取好处。”于是迅速离开。后来这个朋友果然扣下文子后面的两部车子献给他的新主子。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更深彻地认识到“事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满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及知交情。一贫一富,及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里所说的“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就证明了所有这些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因此谚语才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说法。

闻牧唱樵歌,述嘉言懿行

原文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牧唱樵歌;谈今人失德过差,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译文交一个市井凡俗的朋友,不如同一个山野老翁做朋友;与其去拜谒达官贵人,还不如亲近普通的平民百姓;谈论街头巷尾的是是非非,还不如多听听樵夫的民谣和牧童的山歌;与其议论现代人违背道德的行为和过失的举动,还不如多讲述一些古代圣贤的嘉言善行。

解读人要修身洁行,就应尽量少一分俗气,多一分朴实。俗人难免做俗事,但俗事也有通俗与庸俗之别。沾染庸俗之气者,巴望结交权贵,奢望从中捞得实惠,且专好听闻街谈巷语,以绯闻猛料当新闻,指望这些填补心灵的空虚。苏轼曾有诗云: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俗不可耐者,还剩几分德性可以示人?

东晋后期,陶渊明从政后,鄙视官场逢迎拍马,毅然辞官归隐。归隐后,他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把田园生活的切身体会写成诗词,闲暇之余还和村里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陶渊明同农民的关系很好,但面对那些达官贵人之时却又是另一副样子。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渊明,可是陶渊明一概不予理睬。后来王弘想了一个办法,叫陶渊明的老熟人在半路上准备好酒食,等陶渊明经过时把他拦下来喝酒。陶渊明一见酒果然停下来。当他们两人喝得正有兴致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过来,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来加入一起喝酒。这样总算认识了,也没惹起陶渊明的厌烦。几年后,名将檀道济做了江州刺史,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当时陶渊明生着病,正躺在床上。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安身立命的哲学应该是:世道坏就隐居,世道好就出去做官。现在你生活在光明的时代里,为什么非要隐居不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陶渊明回说:“我怎么能跟贤人比呢?我的志向及不上他们。”婉转地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要送给他粮食和肉,也被他谢绝了。

陶渊明甘于贫贱、不慕荣华和隐居的决心令人敬佩,这也是文中“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牧唱樵歌;谈今人失德过差,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的精神所在。山翁虽粗鲁却有古道热肠,山歌虽简单却单纯自然,这些最淳朴的性情才能洗去市井的污浊之气。

人奉不必喜,人侮不须怒

原文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我显贵发达了别人奉承我,奉承的是我身上的高冠大带;我落魄贫困了别人侮辱我,侮辱的是我身上的布衣草鞋。如此看来别人本来就不是在奉承我,我为什么要高兴呢?本来就不是在侮辱我,我为什么要生气呢?

解读我显贵发达了别人奉承我,奉承的是我手中握有的权力。我落魄贫困了别人看不起我,他们看不起的是贫困的生活。如此看来,别人奉承自己的时候不必得意,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时候也不必自卑生气。

宋朝时王安石为相,吕惠卿与王安石意见相合,王安石举荐他为官。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说:“阿谀奉承的人,他们说的话听起来很顺耳,一旦失去权势,他们必然会卖主求荣。”后来王安石新法推行不顺,失去权势,吕惠卿故意把王安石私下信件透露给皇帝,使皇帝对王安石产生坏印象。吕惠卿这种做法就是当别人显贵的时候,就巴结奉承他,当别人有难的时候,就落井下石,跟着大家一起打击他。其实说到底他巴结奉承的不过是权势。看穿这一点,当别人恭维自己的时候也就不必过于高兴,当别人由于自己贫寒而轻视自己的时候也不必过于在意。

无事宜寂寂,有事宜惺惺

原文无事时心易昏昧,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驰,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人在闲居无事时,心思最容易陷入昏沉迷乱的状态,这时应该在平静中保持自己的机警;人在有事忙碌时,感情最容易陷入急躁忙乱的冲动状态,这时应该在机警中保持冷静的头脑。

解读人在极无聊时,最容易产生懒散之心,致使人的意志消沉,于是就出现“小人闲居为不善”的情况,所以孔子才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因此他主张“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也就是说:“平日闲着没事时,下下棋活动活动脑筋,也比坐在那里发呆好”。

生活中,一个人若是太过闲散,容易消磨心性;工作中,要是太过清闲很容易产生挫败的失落感导致消极的工作情绪衍生。但是一个人要是太忙碌了,又容易冲动,处理事情时难免会欠妥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遇事多动动脑子。

谗夫之毁士,如寸云蔽日

原文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谀人,似隙风侵肌,无疾亦损。

译文那些喜好搬弄是非的人对德行君子的污蔑诽谤,就如同点点浮云遮住了太阳一般,只要风吹云散太阳自然重现光明;而那些喜好阿谀奉承去巴结别人的人,就如同门缝中吹进的邪风侵害肌肤,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解读荀子《不苟》中说:刚刚洗过澡的人会抖一抖他的衣裳;刚刚洗过头的会弹一弹他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谁愿意拿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别人污黑的沾染呢?唐代有一个检校刑部郎中,名叫程皓,为人周慎,人情练达,从不谈人之短长。每当同辈之中有人非议别人,他都缄默不语。直到那人议论完后,他才慢慢地替被伤害的人辩解:“这都是众人妄传,其实不然。”甚至,还列举出这个人的某些长处。有时,他自己在大庭广众中被人辱骂,连在座的人都惊愕不已。程皓却不动声色,起身避开,说:“彼人醉耳,何可与言?”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

人们受了谗言诽谤,或被人恶意攻击,心中有冤无处诉,感觉委曲,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如果不是实在的诬陷,这不过是短暂的黑暗,宛如乌云遮日,不久云散而重现光明;所以,如果被他人造了谣,最好不去理会,久而久之自会水落石出,谣言不攻而自破了。而造谣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拨离间,也就不再发生效果了。

人人喜欢被人赞扬,所有有些人专会以甜言蜜语哄人欢心,对人当面恭维,这种谄媚阿谀的风气,如果不改正过来,会犹如窗缝钻进来的寒风,在不知不觉中侵害人的肌体,久而久之人会得寒风侵袭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损害而不自觉。所以,甜言蜜语欺骗人的话,绝不可随便听信,以免损害品德。宁受人谤勿受人扬,受人诽谤则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则败德丧身而不觉。

俗语有言“谣言止于智者”,惟有智者,才能透过阿谀奉承的厚厚云层,看清那轮清晰真实的太阳。

盈满勿再加,危急勿再搦

原文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上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当一个人的权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就像已经装满水的水缸一样,这时千万不能再加入一滴否则就会立刻流出来;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急迫的状况时,就像树木将要折断却还未折断的时候,千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压力,否则就会有当即折断的危险。

解读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孔子向守庙人询问道:“这是什么器具?”守庙人说:“这大概是人君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具,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灌进一半水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了。”于是,孔子回头对跟随在身边的弟子说:“灌水吧!”弟子就舀水灌进容器里面,水灌到一半时,容器正好能立着,注满水反而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孔子喟然长叹:“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道:“要保持富贵的地位就如同要保持这个容器水满而不翻一样,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孔子说:“自己聪明智慧,就要保持愚昧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富可敌国,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

“满招损,谦受益”的谚语对大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意思是规劝世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永远不知满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得到人生乐趣。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应留余地。俗语也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自当好自为之,知机善退,才不会招致失败。

居官人难见,居乡人易见

原文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读书人做了官以后,对别人的求情求荐书信不可无节制地回复,要让那些求职的人难以见到自己,以便防范那些投机取巧奔走钻营的人;辞官归隐田园乡村之后,要放下自己的官架子,不能表现出令人难以接近的清高自傲,要态度平和使人容易接近相处,才能和乡间的亲邻旧友保持和睦的感情。

解读刘邦称帝后,击破最后一个对手淮南王英布时,路过故乡沛邑,在那里待了十多天。刘邦回故乡,可谓是荣归故里,八面威风,与故人、父老、子弟集拢一起喝酒聊天,话旧道故,又宣布沛邑作为自己的“汤沐邑”,世世代代免除他们的田赋,还从沛中选拔一百二十名青年合唱刘邦一时兴起做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边唱边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着实流露出深厚的情谊,无穷的伤感。纵饮狂欢十多天后,父老乡亲们硬是舍不得让刘邦回关中,众人流泪挽留,刘邦感慨不已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最终,盛情难却,刘邦又“张饮三日”,然后率着大队人马,离开了故乡。

这里刘邦的情谊虽是帝王情,不过与“居官人难见,居乡人易见”的为官之道也是如出一辙。关于位居朝堂和退休乡野的应有态度,《论语·乡党》有这样的事例:“孔子于乡里,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室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方,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态度和蔼诚恳,好像不会说话的样子,可是在宗庙和朝廷之上,就能和各朝臣侃侃而谈,即使在君主面前也表现出相当的威信,这就是一种“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交”的具体表现。

中材多猜疑,事事难下手

原文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虑智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于下手。

译文智慧与道德都完美无缺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无忧无虑。愚鲁的人知道的不多,心中的想法也少。这两种人可以和他们讨论学习,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建立功业。唯有那些才干中等的人,智慧不高不低,遇到事情考虑思谋得多,猜疑揣摩得也多,所以每件事情都难以下手做好。

解读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继承王位时,被封为秦王。他东征西战,立下显赫战功。这些战功的取得,与他善于用人并且用人不疑有很大关系。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出征。不久军中有投降来的将士叛变,率众离开。因为尉迟敬德也是归降的,所以军中各大将军怕他也叛变逃跑,把他囚禁起来。还有人劝李世民把尉迟敬德杀掉。这些人说:尉迟敬德英武非凡,归降不久恐怕不是真心降服。现在把尉迟敬德关起来,他知道自己被猜疑,那么心中必然产生怨恨之情,如果一旦反叛起来,他武功高强,制服他很困难。不如马上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李世民不同意这些人看法,他认为尉迟敬德不会反叛。他命令人马上释放了尉迟敬德,并且把敬德请到内帐自己休息的地方,拿出一些珍宝送给尉迟敬德。李世明表示自己很相信尉迟敬德,微薄金宝送给尉迟敬德聊表与敬德共事的心意。尉迟敬德非常感动,谢过秦王走出帐外。不久李世明率领几百人马巡视战场,敬德跟随。来到洛阳城外北邙上处,王世充突然率领上万人马来堵截李世民。秦王被围困,正在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刺杀单雄信,救护李世民成功脱险。

伏久飞必高,开先谢必早

原文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