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人类与地球
18088200000011

第11章 营造和谐美好的人类家园

1.什么是海洋环境疗法?

漫步海滨,那扑鼻而来的略带鱼腥味的“海滨气息”,不仅使你心旷神怡,而且对治疗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研究发现,在35℃~37℃的海水中,含有多达70余种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它们能缓慢地透过皮肤,进入人的肌体。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能分泌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和某些激素,它们有抑制微生物生长、解毒和调节人体内分泌的功能,对风湿痛、关节痛、腰背痛、神经痛,具有良好效果,也可用来治疗静脉炎、静脉曲张和水肿,据称对妇女产后康复,尤其理想。

美国沃里克学院的约翰·金博士设计了一个“模拟海滨实验室”,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完全与身临海滨一样,然后,让抑郁症患者进入实验室,用先进仪器测试患者前额肌肉松驰程度,结果发现这部分人的肌肉松驰程度显著改善,表明患者心情舒展,抑郁缓解。

人们还发现把海藻和海泥涂敷身体局部和全身,有镇痛效果。有研究认为,不同地区的海洋环境,具有不同的治疗功效,如拉蒙什大西洋海岸的空气,有强壮、兴奋作用,而地中海沿岸的空气,则有镇静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海洋环境疗法”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海洋疗法,其原意指的是,利用所有有效益的海洋环境,例如气候、海水及不同种类的海泥、海沙,与其他从海洋萃取的物质,为身体进行养生或是治疗的一种行为。在法国,海洋疗法更被列为专业项目,该国政府规定,必须在医生的监督下,才能进行预防或治疗,所以它被规定,必须设立于特别的海岸地区。

此外,由于法国的独特地理与历史条件,使得该国目前有40个正式的海洋疗法中心,每个海洋中心,都至少有气泡浴、水下冲灌、喷射淋浴、分析池、海藻敷体舱、手足冷热浴盆及喷雾室等8种设备、疗程及水中运动池或活动池,主要针对风湿、关节炎、背痛、创伤后遗症、妇科、血液科、压力症候群及预防医学等来做治疗保养,是目前国际间海洋疗法,最具成效的实证,值得推广。

2.为什么要恢复地球之肾——湿地?

湿地,是指水域与陆域之间的交会地带,经常或间歇地被潮汐、洪水淹没的土地,涵括了我们所熟知的盐水及淡水沼泽、草泽、林泽、河口、水塘、低洼积水区和潮汐滩地等。

湿地是提供野生生物和鱼类栖息地、调节洪水、净化水质、生产天然物,以及作为休闲和自然教学的好地方。

湿地孕育了许多的动植物,不但有水生植物和昆虫,还有鱼、虾、贝类,以及到此觅食的哺乳类和鸟类等,尤其是许多稀有和濒临绝种的动物,多依靠湿地所供给的食物而生存,而多数的鱼、虾也成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湿地能吸收和储存洪水、调节水位,即使洪水太大,无法全部容纳,生长在湿地的树木和草丛,也会阻缓洪水的速度,减少灾害。

湿地就像大地的肾脏,具有保存水中的养分、过滤化学和有机废物、积存悬浮物的功能。当河水挟带着污染物流经湿地时,湿地上的水生植物,如水草、芦苇、香蒲等,会使水流速度减缓,吸附重金属,且让污染物沉淀在湿地的底部,使水质得以净化。

湿地还可以凭借植物,留存氮和磷,预防水质优氧化,这些植物还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微生物和制造氧气,提供鱼、虾、森林、野生动物赖以维生的养分。

湿地不但是郊游、绘画和休闲的好去处,也因为蕴藏丰富的物种。而成为自然教学的天然教室。鱼塘及基围等湿地,提供水产食物,也是风景美好之景点。

其实,湿地早在许久以前,就一直扮演着“生命基因库”的角色,科学家及田野调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更直接说明了,湿地本身多样性的功能和过去被忽视、却一直为人们所利用的价值。

3.为什么说森林面积减少是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4.为什么说水资源枯竭已成为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5.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人类自己把它敲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使人类患上“孤独症”。因此,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分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

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出现虫灾、农田绝收等一系列恶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重视生态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我国每年除了自然力引发的灾害外,人为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人口膨胀、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较为明显。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结为“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林木)、滥采(药材)、滥用水资源。

这些行径,直接地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消减,并且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因此,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努力。

6.为什么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7.为什么要创立“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同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举办,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谐调发展。世界地球日每年都设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并初见成效。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也日趋活跃,成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军。

8.环保产业为什么发展迅猛?

我们知道,环保产业,是随着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已变为人民的迫切需要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时,许多治理污染的公司和厂家大量成立,环保产业开始拔地而起。

环保产业包括:为环保治理工程提供的设备、药剂、仪器、材料等产品;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环境工程技术成套服务以及其他的“软件”产品;特别是自然生态保护产业,以自然生态为主,开展了各种各样以保护性为主(如绿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现今,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世界性环保市场,以每年大约5%~20%的速度迅速增长,在20世纪末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从某些国家和地区来看,环保产业需求量大,如美国的环保产业投资,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3倍,每年大约有140亿~180亿美元;英国投资70亿美元,用这笔钱让排放的烟气,达到欧盟所制定的排放标准;中国香港在10年内,投入200亿港元保护人类环境。

目前在中国,有近2000个从事环保工业的大型企业,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环保产业将大有前途。

9.为什么要成立“国际绿十字会”?

1993年4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绿十字会”,这是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世界各国议会首脑环境大会上提出来的。

国际绿十字会的口号是:“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保证人类和一切生物的未来,通过一切有益活动促进价值的变换,用它来建立适当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国际红十字会的宗旨相呼应,其功能是为挽救因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而处于危险状态的地球,对因环境影响而受到破坏的现场给予救援,对人类进行日常的环境教育等。

国际绿十字会在它的组织上,以“全球论坛”为基础,该论坛是由宗教、科学、文化等世界各界代表和各国议员所组成。在和平共处、发展经济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因此国际绿十字会的成立,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0.“人与生物圈计划”是怎么回事?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一项国际性合作研究生态学的综合性计划。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设立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的结合,对生物圈及其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圈资源,保存生物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协调和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人与生物圈计划,共有14个研究项目。为对全球重点区域进行保护,该计划建立了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生物圈保护区已发展到310多个。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已达1000多个,1万多名科学家参加了研究工作。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协调管理机构,是由30个理事国组成的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每两年开一次会。理事会闭会期间,由执行局主持工作。秘书处设在生态科学司内,组织协调多边和双边的国际合作,促进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建立,组织研究成果和情报资料的交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等。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家参加了这一计划。中国于1972年参加了该计划,一直是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并于1980年正式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11.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所谓自然保护区,就是国家进行特殊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景观地域,比如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稀有动植物分布区、非常重要的风景区、名川大江的水源涵养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表面和自然遗迹以及一些人类还没有认识的、在探索自然中存在着特殊意义的自然区域等。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非常完整的、没有受污染的生态系统,为人类保留了自然环境的“本质”,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好坏,改变开发方式。所谓自然保护区,就是生物物种的“贮存库”,保留和挽救了大量濒危动植物,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物质来源。自然保护区,更是进行自然保护和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的规律,以及稀有特种动物的生殖驯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然保护区,是向人类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某些自然保护区,还为人类旅游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资源严重损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自然保护区作为保存自然生态和能够使野生动植物免于灭亡的主要手段之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日、英、德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已经占了国土的10%以上。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600多个,面积占国土的3%。

12.城市建筑与居民健康有关系吗?

乍看起来,城市规划、建筑与居民健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然而,事实上,城市规划、建筑,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常年不开窗户的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比在有阳光、绿色草木和新鲜空气的办公室工作的人员,其肤色显然比较苍白。儿童保健专家注意到,即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妇女和儿童的维生素D状况,也受到现代摩天大楼的不良影响。摩天大楼遮天蔽日,挡住了阳光,这不利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而原来的露天庭院式住宅,人体可以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阳光,以产生维生素D。有些城市住房,由于厨房小,烹调设备简陋,而繁忙紧张工作的职工,往往以较单调的快餐饭菜充饥。此外,由于住房过度拥挤,缺乏隐蔽场所,母亲不方便给婴儿喂奶,从而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因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们,应当从大环境观念出发,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搞好住宅和工作场所的建筑设计。

目前园艺学家们,正在设法进行一场城市园林绿化革命,使整个城市既要成为花园,也要成为重要的农业耕地,栽果种粮。未来的城市将会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绿化带、街道两旁、公园,甚至房前宅后及宅顶,都变为绿色的“农田”。实践已经证实,街道空间可种植的品种,有无花果、杏子、苹果、李子、桑、柠檬、酸橙、坚果、葡萄以及多种野生蔬菜和草本植物。以美国加利福尼亚为例,那里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全年生长的条件,可在同一块地种植三四种作物,特别是市场上罕见及易腐烂的水果,如美果榄、桑子、枇杷、番石榴等。为了保证植物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人们采用再生水原理,将废水成功地转变为有价值的资源。为了使人们在不同月份都能获得新鲜的水果,食品绿化园林的设计师们,将多种果树进行了精心挑选,5月,收枇杷、草莓和无花果;6~7月,收桑子、李子、桃子;秋天,饱尝苹果和坚果;冬季,满街柿子和栗子;红橘和脐橙,恰好在圣诞节成熟,还有美味的柑橘和鳄梨等。新型园林绿化,还可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度,对城市隔热、消声、挡风、提供阴凉避暑场所等,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