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我有些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创造力衰退,且因此开始动摇对自己原本良好的认同感。
26.工作出现压力时,我能像平时一样清楚和冷静地思考。
27.我经常因为工作问题而彻夜难眠。
28.我时常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或判断力产生怀疑,并且信心降低。
29.我常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
30.事情要是发生在我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会因此而烦恼。
评析:
第8、10、12、20、26题答“是”为0分,答“否”为1分。其余各题答“是”为1分,答“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0~5分:你能够应付工作中的许多事情,可以得心应手地处理压力,其他人可能会认为你很沉着而且是完全放松,并且你几乎在所有时候都能够让事情有条不紊。但你仍然应当对潜在的压力处境作好准备,因为这些处境不可避免。
6~10分:你有轻度的心理压力,虽然常会体验到不必要的烦恼,但你基本能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尽管你有时会发现自己处于压力之下或者感到紧张,但这通常是偶然现象而不是惯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通常不会持久。
11~20分:你的精神压力程度中等,虽然某些时候感到压力较大,但仍可应付。精神压力程度低但可能由于生活缺乏刺激,比较简单沉闷,个人做事的动力不强。你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21~30分:你的精神压力偏高,应反省一下压力来源并寻求解决办法。你已经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能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因此你紧张、不安,以致影响你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你应尽快改变这种情况,否则将使你的工作、生活不能正常进行。
结语做一个健康快乐的现代人
■人人都有“异常心”
一位网友在其博客里写道:
我的密友是公务员,她在单位有一位与她关系特别好的同事。然而,最近几次提起她同事的时候,她总是说:“他这个人有些怪,平时很爽朗,偶尔却流露出很清高的一面。”我请密友具体地说一说,她说:“他有个‘怪毛病’,每月几乎都有那么一两天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而且这时,就连我也遭到他的冷落。”出于好心,她有时主动请他去喝茶,或者散步,都被他婉言谢绝,但随后他又“单独行动”,或饮酒,或喝茶,或漫步,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这令我突然想起我的爱人。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和一位称职的丈夫。原来每当谈起我那“爷俩”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与骄傲。然而,最近我发觉我的爱人他几乎什么都好,就是有时莫名其妙地朝我和孩子发火,不久又莫名其妙地亲热起来,反反复复,简直像有点儿精神问题,而且基本上这几个月底都是这样。
正巧,最近在与一位做心理医生的朋友聊天时,我无意中提到了发生在我爱人和密友同事身上的情形。我的这位医生朋友很严肃地对我说:“你知道吗,他们的心理出现了某种异常现象。”
“什么?你说什么?!”我当时脑子一下子没转过弯来,惊奇地表示不解。
看到我满脸惶恐,心理医生突然哈哈大笑,接着便向我透露了其中的“奥秘”。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来看,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
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间歇性地发生心理异常现象呢?其“病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本身固有的“情绪”(兴奋或压抑)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来发泄。
2.工作和生活压力超过了心理所能承受的负荷,激起了情绪的“抗议”。
3.受气象的影响,如刮风、雨雪、雷电、阴晴,都会影响人的心情。另外,月亮的引力不仅能引起海洋潮汐,也会使人的情绪之海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以及突发的事件也会为心理异常埋下“伏笔”。所以,不要视异常心理为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异常心理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自我检查心理异常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一样,通常人们将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是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在正常心理中又根据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异常心理则是指心理功能遭到破坏,有典型的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比如变态人格、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等。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对于非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只能依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这种区分方法简便易行,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是否有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是否有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是否无法完整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4.是否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表明你的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表明你的心理是异常的。
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主观反映的内容和现实刺激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在常规条件下,是通过自身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然而,无论是自身状态还是生存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的时候,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也就有可能会发生偏离,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心理活动便处于异常的状态。心理异常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失衡的过程,只要及时进行调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复。通过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心理异常状态,心理功能都没有遭到破坏,没有出现精神障碍的症状,因此都属于正常心理的范畴,只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即使是心理异常,也不是心理不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关于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郭念锋教授提出的10条是比较好理解的。
1.心理活动的强度。在遭遇精神打击时,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后患;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长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而对耐受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虽然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还会在逆境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则要警惕心理健康问题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因为一些无关因素而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则相反。
6.康复能力。即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常态水平的能力。因为在生活工作中,谁都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经验不同,从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康复能力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而康复能力低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的情绪表现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畅通,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判断其心理健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