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一)
初中物理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增加了课堂实验和小实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改革了教材中的一些课堂实验。福建长汀一中谢民苏老师总结的做法是:
设计一些较典型的实验
这里所说的“典型”是指实验现象很明显、很生动,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甚至终生难忘的实验。这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在进行“压力和压强”课题教学时,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在一个无底无盖的木箱上面蒙上了一张白纸(纸面要紧张)。将一块砖轻轻地平放在白纸面上,观察到白纸面稍下凹但并没有破裂。然后将此砖轻轻地竖放在白纸面上,只听到“叭”的一声白纸破裂了。学生对用手指一戳即破的白纸上能平放住一块砖感到惊奇,而同样一块砖平放和竖放时产生的效果又是不一样,他们的脑子里迅速地出现了几个问号。演示完毕,大家议论纷纷。
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就很自然地用这个实验引入压强的概念。同时,学生对在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的关系理解得更清楚,记忆特别的深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又如在进行“焦耳定律”这一课题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长度、粗细相同的铁丝、铜丝各一段,每段上头各挂一张干燥的纸。先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源两端,电路接通后可看到铁丝上的纸先冒烟。如将它们改成并联后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后(注意开关要一触即断以免损坏电源)可看到铜丝上的纸先冒烟(伴有火星)。这个试验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师可因势利导:串联时,电流强度一样,但铁丝比铜丝的电阻大,电流通过后产生的热量多;并联时,通过铜丝的电流比铁丝大得多,因而电流通过铜丝产生的热量多。这样,就能很直观地定性说明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强度大小的关系。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中的实验,应该有所创新,这对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等方面都大有好处。
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这样做能为学生创造多动手实验的机会,适合初中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还可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进行“功的原理”课题的教学时,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分别用杠杆、轮轴、动滑轮来提起钩码,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利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由于这三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基本相似,如果全部由老师演示,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无味。我们改成课堂上由老师做一个轮轴提起重物实验,而将杠杆、动滑轮提起钩码的二个实验安排给学生自己做。但要注意老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详细交待实验的过程和研究方法,比如钩码是挂在轴上的;手通过绳子是作用在轮上的;钩码上升的高度应如何测量;手移动的距离又是如何测量;怎样进行实验分析等等。老师做了示范,学生就较容易完成另二个实验。而且,学生自己将会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功的原理。
又如在进行“电流磁场”这一课题教学时,我们把教材中演示的奥斯特实验安排给学生分组做。实验的器材很简单:一节干电池,一条导线,一个小磁针(或指南针)。实验时用导线把干电池正负极接通(要立即断路),而将小磁针置于导线某一段的附近,可看到小磁针偏转(如偏转不明显,是受地磁场影响,应改变导线的方向)。在导线周围的不同位置或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随着改变。将导线绕成环形,还可实验环形电流的磁场。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易于接受。比起由教师演示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对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以及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的知识也确信不疑了。
我们这样做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把课堂实验搞得生动活泼,寓道理于实验之中。学生学物理就会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劲头。
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二)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标准(试用)》中指出,初中学生获得“双基”知识的基础是观察和实验。所以,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上狠下功夫。而在各类实验中,学生实验是最重要的。银川市雒世海老师总结的做法是:
着眼于学生全面提高,避免“两极分化”
初中学生实验技能较差,在实验中,学习好的学生积极、主动,实验仪器几乎全由他们操作,学习差的学生消极、被动,是实验桌前的“记录员”,有些甚至是“旁观者”。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为此,采取“官教兵、兵带兵”的方法。根据实验仪器的多少,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挑选一些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组任组长。每次实验前,教师带领这些组长准备实验,即所谓“官教兵”,教师指导他们先做实验。
上实验课时,再让他们指导其他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学生实验中出现一般问题,都会及时得到解决,克服了教师一个巡回指导,顾此失彼的现象。②组长指导,组员动手,增多了学生操作的机会,调动了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③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精神。④师生共同准备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探索性实验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
学生实验分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类。教师应注意区分这三类实验,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初中课本中共有学生实验22个,其中探索性实验就有11个。对于探索性实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前要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个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索,不是为了验证的思想准备,即告诉学生做探索性实验时,都要把自己当做一名“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去探索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②切不可将实验的结论事先告诉学生。③教师必须事先培训好各实验组长,实验时应积极认真地巡回指导,以防止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卡口”太多而被迫在书本上找结论进行验证。
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不要拼凑数据
有些学生做实验时,由于事先已经知道正确答案,所以,他们做实验所得数据与真实值相差甚远时,就拼凑数据。我在批改九年级物理“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强度”的实验报告时,发现这类现象较普遍。为此,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实验时做到:①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方法。②要认真、准确地观察、量度和读数。③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要更改。④当实验误差较大或出现错误时,必须检查分析误差过大或错误的原因。
使学生事先“心中有数”
在九年级某班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实验的问卷调查,全班34人中竟有29人在“进去茫茫然,出来时空空焉”一项中选了“是”。和其他各校同仁谈及此事,大都有同感。究其原因,是沉重在实验前没有很好地预习实验内容,实验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种情况,在每次学生实验前,都将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等编成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实验前完成,在指导、督促和检查学生完成了预习作业后,才让他们进实验室做实验。这样,他们做实验,目的明确、原理清楚、步骤熟悉,一般都能较顺利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