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文黄学歧口述化流石整理
1936年冬天,红军长征经过海原。在红军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红军战士,他就是黄学歧。
黄学歧,四川人,1921年腊月二十八日生,3岁丧母,5岁丧父,12岁参加了红军,为文艺宣传兵,属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因在长征途中部队伤亡惨重,他所在的部队并入红二方面军。当红军来到海原县树台乡红井村时,突遇国民党军队伏击,文艺队被打散,他不幸被俘。一位姓马的团长听他的口音也是四川人,加之是个少年,就手下留情,没有杀他。押到县城,马团长将他卖给车马店的老板,干苦力杂役。
西安镇下小河村的曹昌文和他的父亲曹正清在县城开铺子,见黄学歧年少体弱很可怜,就用半条哈德门香烟给车马店老板,通过说情收养了黄学歧。黄在曹家一边休养,一边干些零碎农活。曹家把黄学歧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同吃、同住、同劳动。曹昌文还给黄学歧起了个小名,叫保全。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两姓人亲如一家。后来,曹昌文慷慨解囊,为黄学歧订了一门亲事,并操办了婚事。成家后,黄学歧迁到董家水经营着曹家的7亩园子。解放后,曹昌文家被划为地主成份。为不牵连黄学歧,曹家让黄学歧另立门户,搬迁到西安柴塘子自然村。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每有政治运动,工作组与本村积极分子都要对曹进行审讯,逼问他与黄学歧的亲属关系。曹昌文一口咬定黄是长工,不是他家的儿子,因他有四儿两女。而黄学歧亦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有人指责他变节投靠地主,让他交代其中的原因,控诉曹家剥削压迫他的所谓罪行。黄学歧义正词严,说曹家待他不薄,从未虐待过他。为此事,他曾接受过多次调查和审问,但无论怎样,他都没有说过曹家一句坏话。
为了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曹、黄两家私下言定,平日不再来往,外人以为他们之间已断绝了关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1977年5月,经其子黄兴道等多方申诉,终于平反昭雪。他们两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关系。逢年过节,丧葬嫁娶,关心问候,亲如一家。
2002年正月,84岁高龄的黄学歧带着他的四个儿子及孙子,从柴塘子来到下小河村,给97岁高龄的曹昌文拜年。黄老在曹家当着众人的面告诫儿孙们说:曹家待我恩重如山,是我们的大恩人。我的故乡已无亲人,曹家就是我们的上姑舅。
黄老称曹昌文为“爸”,并按当地最庄严的跪拜礼节,向曹昌文拜年认亲。这里所说的“爸”,有叔伯的意思。事实上,黄老一直将曹昌文当作父辈看待。而“上姑舅”则是当地最尊贵的亲戚辈礼。
在长征血与火的战斗岁月里,少年黄学歧毅然参加红军,投身革命,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中年黄学歧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从不趋炎附势,充分体现了他本分做人的原则。在拨乱反正春回大地的改革开放新时代,老年黄学歧作为一名流落他乡的老红军,他没有向组织要这要那,依然甘守清贫,默默地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表现了一个红军老战士的高尚情操。
曹昌文收留小红军,并为其成家立业,他别无所求,只是出于人道,扶危济困,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在。
近70年的风雨沧桑,我们不应忘记长征,不应忘记红军,更不应忘记那些救助过流落红军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