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烟云
181489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2005年,政协海原县委员会第三次启动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并首次决定印刷出版第一部海原县文史资料专辑。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6月,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聘请已退居二线的杨孝峰和刘华二位史志工作者,为政协整理编辑文史资料,要求在政协原有的两本文史资料打印稿的基础上予以筛选且加以补充。指定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王占福和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马建林、副主任米力芳全面负责协助和协调解决在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接受任务后,编辑人员即对原有两本文史资料打印稿进行审阅,摘选出24篇,仅有6万余字。按预定15~20万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对此,参与编辑的人员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向徐存德主席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听了汇报后,徐存德主席要求广泛动员,及时补充,并让办公室负责起草征集文史资料《通知》。由于需要补充的资料数量大,时间紧,又限于经费的不足,征集资料的进度较为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者并未气馁,为编辑出版高质量的海原第一部文史资料而四处奔波,走访知情人士,捕捉资料线索,及时掌握素材,认真进行编写。由于广采博征,截止到年底,完成了10多万字的资料初稿的征集与整理编辑,并收集到部分历史图片。

2006年1月19日,在政协海原县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被送交的编辑方案及书名和文章内容摘要正式通过。原则同意印刷出版,不足资料要求进一步征集补充。

4月20日,中共海原县委副书记、新任县政协主席李有成专门召开由副主席马尚吉、王汉宝,办公室副主任王占福、张晓霞,政协专门委员会主任马建林、副主任米力芳,以及编辑杨孝峰、刘华等人参加的会议,重点研究解决在编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会上,李有成主席对编辑出版海原文史资料工作十分重视,提出新的严格要求。同时强调指出,确保出好书,出高质量的书,6月底至7月中旬必须出版发行。会后,杨孝峰等编辑者或电话采访知情者,或深入乡村寻找当事人,并远走兰州、平凉等地,又征得大量资料。编委会组织各位编辑多次会稿,反复磋商拟定编辑方案,确定编辑宗旨。

全书由史志副编审、县政协委员刘华同志纂辑校改,查证核实,加工润色,前后五易其稿,至6月底,共增补30篇,随文插图24幅。责任编辑那大庆认真审阅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政协海原县委员会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广大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书稿终于付梓,与读者见面了。

编辑出版海原文史资料《天都烟云》,是县政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教育意义。其出版发行是海原全县回汉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更是海原县“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成果。全书收录史料计54篇,其中有本籍在外人士史料6篇,意在彰显他们的业绩以激励后人。按内容分为红军西征、抗战烽烟、解放海原、剿匪平叛、军民情深、史海钩沉、民国见闻、民族之风、人物春秋、教育历程、区域旧治、文化探秘共十二类,约20万字。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任启兴,中卫市政协主席王有才,中共中卫市委常委、海原县委书记张存平,人大主任田凤德,政府县长马力,前任政协主席徐存德为本书的出版发行题词,中卫市政协秘书长俞学军题写书名。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9年,自治区政协原主席李恽和就为海原的文史工作题词予以勉励。各位领导及各界人士对海原文史工作的关怀与支持,使我们倍受鼓舞,在此深表谢忱!对各位口述者、整理者、撰稿者及参加编辑校对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无私奉献,亦表示我们的敬重之意。对那些已经故去的前贤,谨寄以我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政协海原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委会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