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靠团队取胜
1829700000014

第14章 这样的团队受欢迎(2)

成功的团队合作随处可见,无论一支足球队、一个企业、一个研发团队,还是一支军队,成员的合作无间对于团队的成功至关重要,没有哪个成功的团队不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合作就谈不上最终很好的业绩。

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宽容、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

协作永远是使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而只顾自己的人不会让别人受益自己也不会受益。只有懂得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协作对自己、别人乃至整个团队的意义。

下面是一个常被引用的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上帝创造了人类。随着人的增多,上帝开始担忧,他怕人类不团结,会造成世界大乱,从而影响他们稳定的生活。为了检验人们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上帝做了一个试验: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却在每个人的一只手臂上绑了一个非常长的勺子,要求他们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许有任何的浪费。

试验开始了,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地用勺子舀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勺子太长,总是无法够到自己的嘴,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看到此,摇了摇头,感到失望。

轮到第二批人开始了,他们一上来并没有急着要用勺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了一个圆圈,先用自己的勺子舀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对面人的嘴里,然后,由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用勺子舀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就这样,人们吃掉了整桌的食物,并丝毫没有造成浪费。第二批人不仅仅享受了美味,从此,还获得了更多彼此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为此感到希望。

最后上帝在第一批人的背后贴上五个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贴上另外五个字,叫“利人又利己”!

社会其实也是一个团队,我们中国人当然更是一个大的团队。如果我们自己的团队成员都不能互相帮助,我们的国家如何能有竞争力呢?有一句老话:帮人即帮己,也就是利人又利己。德国企业及社会非常重视一个人的“人品管理”——一个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更有团队精神,也更爱公司。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保证。2004年以来,随着姜戎《狼图腾》一书的畅销,“狼性文化”大行其道,备受企业推崇。

什么是“狼性文化”呢?那就是它体现了“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在诺贝尔获奖项目中,因协作获奖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奖占41%,而现在则跃居80%。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合作更为重要,参与竞争的企业就是合作的表现形式。但合作并不一定产生1+1>2的效果,正如前述拉绳实验所显示的那样。如何进行有效合作,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以达到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是每一个企业的重要任务。

所以,在现代企业团队建设中,打造一支“协作型团队”无疑是企业实现目标最有力的保障。马克思论述分工和协作的时候,提出“协作力”这种概念。这种协作力,就是一种团队精神。

§§§第四节以创新促发展——融入创新型团队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个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真正动用自己的脑子去开发、去创新的人,却并不是特别多。我们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就只能步人后尘,永远落在人家的后面。

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对于国家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强盛。没有创新,生活将如死水一潭;没有创新,社会就不能前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企业为了生存,为了有更好的业绩,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创新,时刻保持先进性。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创新,不仅仅是经理和老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团队,这也是员工需要思考的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李政道说:“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从人类在这个世上立足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疑问和思考。从古代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激光火箭,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的。

在一个团队内部,每一个成员,都是推动这个团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无论这个团队是一个政府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离不开每一位成员,开动自己的大脑不断地出点子,想高招,多为你所在的团队提出有创意的建议,多为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使整个团队都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得到高速的发展。

众所周知,温州人是我国出了名的生意人,也是不断涌现新点子、产生新主意的人群。如果把所有的温州人都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团队,就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温州人是一个极具创新力,也极善于思考的整体。他们无论干什么事情,总是会想他人之未想的问题,做他人之未做的事情。

下面就是典型的一件事例。

温州境内有条104国道,国道通过平阳,在一座大山边绕了一个大弯。为了把路拉直,计划打一条隧道,直接穿过大山,预算投资达4900万元。修公路是公益事业,依传统习惯,得国家兴建、政府投资。可政府哪有那么多钱呢?

温州人勇于改革,勇于克服“习惯”——一将消费性公益事业改为生产性经济事业,二将政府投资的旧习惯改为社会投资的新思路。观念更新,思路改变,主意就来了:隧道让企业家来打。他们公开招标,谁中标谁打洞,谁投资谁收益——政府只付一条政策:承包者按国家规定,对过隧道车辆收费,运营15年后,隧道无偿交还国家。就这样,这项工程国家不花一分钱,15年后拥有全部产权;承办人前期投资,5年左右即可收回,不但不赔本,还能净赚数千万元。

试想一下,如果温州市政府不懂得创新,由政府投资,不但建设的步伐会大大减慢,而且还得投入大量的经费,才能使这条国道得到贯通。即使国道修通了,如果不善于开发利用,也无法产生这样巨大的经济效益。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发展名言。

社会已进入资讯时代,科日新月异,没有一个产品能永远畅销。社会也已进入“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所以,现代社会竞争要求一个团队也必须是一个创新型团队。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讲: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海尔总裁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华为总裁任正非大谈危机管理。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所谓丛林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你不创新,别人就会超过你,就要灭掉你——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一个人搞点创新,搞点发明、创造并不难,难的是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团队。爱迪生时代他一生搞了1000多项发明,现在随着人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项创新,一项成果,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了,而是一个团队搞出来的。中国的海尔从1984年开始创业,20年后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成功原因是什么呢?吴官正在任山东省委书记时到海尔视察后说:“海尔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它有一个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

海尔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它的创新精神。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一个212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经过16年的发展,到2000年,已形成了69大系列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海尔现在平均每天可推出1.3个新品种,平均每天申请国家专利2.5个,海尔是中国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

像海尔这么多的创新,绝不是几个工程师能搞成的,而在于他们有一个创新型团队,鼓励人人创新。1998—2000年的三年间,海尔人一共提了3万多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了17000多条。海尔规定:工人一年提十条合理化建议,只要被采纳了七条,就可以从“合格员工”升为“优秀员工”,连许多老工人一年都可以提出十几项合理化建议。这就是海尔创新型团队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素以谦虚好学著称,我们的企业要想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但要学习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德国人的严谨态度,还应学习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酒会上,有7个人,美国人、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中国人,每个人都要宣传自己国家有什么好酒。中国人把茅台拿出来了,瓶盖一启,香气扑鼻,在座的各位说茅台了不起。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英国拿出了威士忌,法国拿出了XO,德国拿出了黑啤酒,意大利拿出了红葡萄酒,都很了不起。到了美国人这里,美国人找了个空杯子,把茅台等几种酒都倒了一点,晃了晃,什么酒?鸡尾酒。综合就是创造。他哪有东西,只不过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把好的东西综合起来就是创新。

创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如果我们企业的团队都有了创新意识,我们的企业一定可以赶超欧美、日本先进企业。

§§§第五节以竞争挖潜能——融入竞争型团队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如果抵港时鱼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收入丰厚,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艘船捕了沙丁鱼,在返港之前,每次都要在鱼槽里放一条大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呢?原来鲶鱼进入鱼糟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四处游动,到处挑起磨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份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其实一个公司也一样,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和省略,容易养成惰性,缺乏竞争力。只有有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有活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借鉴。

有一次,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是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鲶鱼效应”而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