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
1830700000005

第5章 寸金难买寸光阴——成大事的男人都是时间的主人(1)

俗话说:“光阴似箭”。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一个人的生命简直就是眨眼的一瞬间。然而,就是在这一瞬间的时光里,却产生了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高官显贵,有平民百姓;有亿万富翁,有街头乞丐等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原因很多,但总起来说,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很关键的一条。有的人不珍惜时间,总觉得明天之后还有明天,于是很多事情都在这种“明日复明日”中错过了。如果你一个男人,一个不甘心平平庸庸过一生的男人,最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富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1.成功男人的25小时

成大事的男人一天不光有24个小时,而且还能再加1个小时,也就是25个小时。这并不是荒诞的说法。只要用心去做,相信你也能体会到第25个小时的存在。

有些人看起来整天忙忙碌碌,却总也没有什么成果,于是人就自认为“笨”,其实这些人的“笨”不是笨在不聪明,而是不会合理利用时间。时间的利用要讲究科学,不能盲目的埋头苦干,一个成大事的男人要想一天获得25个小时,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做事要有计划

时间管理专家认为,每次花少许时间去预先计划,做事情会事半功倍。的确是这样,如果你事先花20分钟筹划,稍后就不必花一个钟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上。

《生活安排五日通》一书讯作者赫德莉柯说:“不要把所有活动都记在脑袋里,应该把要做的事写下来,让脑子做更有创意的事情。”如果你每天都列张工作清单,并按照重要程度用数字给它们排次序。那么,你会发现,工作起来会比盲目去做顺手许多。

(2)凡事分清轻重缓急

可以把文件分为“处理”(须处理或须交托别人去做的),“阅读”(一有空就要看的)以及“存档”(将来可供参考的)三类。把“处理”的部分放在显眼的地方,其余两部分则放在一旁,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因分心而浪费时间。

(3)根据体温安排工作

什么时候做重要的事情最合适?生理学家克莱特曼医生的研究显示,人的正常体温在一天之中的变化相差可达1.65摄氏度之多。体温变化的模式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精神集中程度及心理状态。

人通常在早上的后半段和傍晚的中段神志最清楚,工作效率也最高;下午的时候人会感到越来越想睡,下午两三点钟是工作效率的“低谷”。这是因为体漫在早上和傍晚偏,而到下午两三点会达到一个高峰。

用你的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处理困难的事情,或者从事创意思考。工作效率低的时间则用来看报、整理档案、打扫或清理信件。配合自己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4)避免电话干扰

电话最能帮助我们节省时间,但也最能浪费我们的时间。《时间管理新法》一书的作者麦肯齐说,想把长篇大论的来电挂断,可以先定个时限,然后用“大致上就是这样了……”之类的话题,暗示交谈应该结束了。

另外,打电话之前要弄清楚打电话的用意。如果你要谈好几件事,就先记下来,然后一一照着谈,这样不仅条理清晰,还可以在说完之后立即刹车,避免过多的废话。

(5)不要空等

等待是一件非常令人麻烦的事,但是如果不等就可能错过机会,这个时候你不妨随身带些阅读的材料,比如在公事包或者文件夹里放些文件、报告、刊物或剪报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充分利用起等待的时间了。

(6)学会闭门谢客

许多人喜欢说他们办公室的门是永远打开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接待,你也就办不成什么事了。

所以,应该找些委婉的方式保护自己,避免突如其来的干扰浪费你的时间。公共关系专家列维把他的开门政策稍加变化——让门半掩着。这意义很清楚:他其实不想让你进去,如果真的有急事也可以马上进来。但是如果来者真是一位不速之客,根本不体谅你的难处,喋喋不休地在一旁说废话,你不妨直接告诉他你事务繁杂,然后请他在你不忙或工作效率较低的时间再来。

(7)稍作休息

尽量利用时间并不等于必须每一刻都要埋头苦干。做日常工作之际稍作休息,可以帮助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比如中午打个盹可以恢复体力,运动一下也可以让头脑清醒,就算只是交替做深浅呼吸10分钟,也有松弛身心的作用,令你精神焕发。

为了让大家每天可以多得一个小时,美国有个钟表匠制造了一种特别的计时器,每分钟只有57.6秒。每分钟省下2.4秒,一天下来就多了将近60分钟。其实,节省时间没有这么费事,只要善用时间,在工作过程中懂得合理的安排,你就可以每天“多”一个小时,而这一个小时就有可能成为你成大事的资本。

2.抓住“现在”,成就未来

这个世界之所以会有平庸和伟大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伟大的人能够抓住“现在”。立刻行动,而平庸的人却总是拖拖拉拉,把一切都推给明天。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裳问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都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叫做《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干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鲁迅在逝世的前一个月,还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所以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

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他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利用办公桌的抽屉进行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在这些成功者的经验中,我们发现了时间的伟大。

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所以说,时间中唯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相反,“拖拉”却是成功最大的敌人。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扰,总觉得,“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到美国首府华盛顿观光的旅客,总不免要到华盛顿纪念碑看一看,不过纪念碑游客如织,导游往往会告诉你,排队等搭电梯上纪念碑顶大约要等上2个钟头,但是他还会加上一句:“如果你愿意爬楼梯,那么一秒钟也不必等。”

仔细想想,这句话说得多么真切!不止华盛顿纪念碑如此,对于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可能通往人生顶峰的电梯不只是客满而已,它已经故障了,而且可能永远都修不好,但只要你愿意爬楼梯,一次一步,那么必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顶峰。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抓住“现在“,用最快的速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参考:

(1)分析利弊。对目标有意识地加以分析,看看尽快实践有什么好处,拖拉有哪些坏处,这对下定决心立即着手很有督促作用。

(2)立即动手。你的庭院该打扫了吗?现在就去找工具。得交报告吗?马上拿出纸列上几个要点。要勒令自己,决不拖延,有事及早干。

(3)要有实施的勇气。勇气是克服怯懦,付诸实施的能力。潜力之所以没发挥出来,是因为自己限制了自己,突破胆怯的限制,就能充分发挥潜力。

(4)利用兴致。你无意写报告,却可能有兴致翻阅有关资料;不想修天线,却可能愿意搜集所需元件。在该办的事中先拣有兴致的办,会调动起你的积极性。

(5)把大块任务切割成小块。善于化大为小,难题就好解决了。你想写一本二百页的书稿吗?每天写一页,不到七个月就可完成。想一下搞完,只能被目标本身吓倒。

(6)正视不合心意的工作。找一段时间专做不合心意的事务,是磨炼意志,克服拖拉的好办法。

(7)向人保证。提出保证,限定时间完成任务,会使人产生一种有益的焦虑和时间紧迫感,这会有效地克服拖拉。

(8)每天做结算。“明天即在眼前,学会把每一天当作礼品来对待”。每天起床前要决心过好今天,还准备让明天过得更好。把时间看作财富,你就会加倍珍惜了。

3.时间是“挤”出来的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的确是这样,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男人,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挤”时间。

要想赢得时间,首先必须明白时间是怎样浪费的。而要想知道时间的耗费情况,又必须记录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养成勤于记录时间消耗的习惯。比如在做完一件事之后,立即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每天一小结,连续记一周、两周或一个月,然后进行一次总体分析,看看自己的时间究竟用到什么地方,并从中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专家研究表明,凡是这样做的人,对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收效甚大。

现在,人们常常把“应该”花费的时间,看成是实际已经花费的时间,这样往往会造成偏差,比如问一个人:“你今天上午做了什么,花了多少时间?”答曰:“起草报告花了三小时。”其实,在这三小时中,他喝茶、抽烟花费了18分钟;中途休息了两次,花费了23分钟;与同事聊天,花费了27分钟;接三次电话,花费了5分钟,这样总共花费了73分钟,所以实际上真正用于起草报告的时间只有1小时47分钟。可见浪费时间是多么惊人。因此,进行时间消耗记录,对时间使用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每个人提高时间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柳比歇夫是一位前苏联的昆虫学家,他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专著,内容涉及遗传学、科学史、昆虫学、植物保护、哲学等广泛的领域,真可谓成就赫赫,硕果累累。但是在这些成就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他那枯燥乏味的日记本——“时间统计册”。

柳比歇夫每天的各项活动,包括休息、读报、写信、看戏、散步等等,支出了多少时间,全部历历在案。连子女找他问话,他解释问题,也都在纸上作记号,记住花了多少时间。每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总之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清清楚楚,内容之细令人惊讶。在1964年4月8日这一天,他这样记录道: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袋蛾的报告——1小时20分。路往返——50分。

附加工作:给达难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

休息——剃胡子。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消息报》——10分;

《文学报》——20分;

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

听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

柳比歇夫从1916年元旦开始作时间统计。他核算自己每天花费的时间,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每天记下各种事情的起讫时间相当准确,误差不超过5分钟。所有毛时间都被扣除,他注意每天纯时间的数量。他介绍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纯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经过准确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分别从事两类工作。第一类是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如写书、研究、做笔记等;第二类是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其他活动,如作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等。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不限死时间以外,所有计算过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枊比歇夫这种统计时间的方法的确使他终身受益,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另外,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再挤出时间来,除上面提到的消耗时间统计的方法之外,效率研究专家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时处理。所谓即时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凡决定自己要做的事,不管它是什么事,都要立刻动手去做,“立刻”这一点至关重要。立刻动手,这不仅省去了记忆、记载、或从头再干的功夫,而且可以解除把一件事总记挂在心上的思想包袱。如果有信件需答复,应看完原信后立即动手写回信。如果拖延几天再写,就得再一次读原信,当然就多费了不少工夫。

对于成大事的男人来说,无论什么事,只要摆在面前,立即动手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不仅能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还能把瞬间的灵感抓住,将事情处理的更好,而不是漏洞百出。

然而,有一些人却有工作拖拉的作风,本来可以随手处理的事,却拖得几天几周办不了,几天内可以办的事,却几个月不见踪影。还有的人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玩“踢皮球”,你踢向我,我踢向你,这样导致工作效率极低。殊不知,被拖延的事务,将来仍然需要做,而且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

中国有句格言叫做“今日事,今日毕”。学会赢得时间从重视每一天开始,重视一天也即意味着连现在的一小时也很重视,重视一小时也即连目前的一分钟也要重视,而重视时间就意味着要重视每一瞬间。

我们常常说:“今天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可是这并不表示说只要在今天结束以前能达成目标就好了,因为在我们盯住时间底线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的就把时间浪费了,从而不得不降低标准。有句话说:“时间就是现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今天这一天”并不仅指24小时,应该还指着现在的一小时或一分钟。所以,要你“今天一整天去奋斗”,也就是要你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奋斗的意思。

常有人说,要写一本书实在是一件大事情,但目前工薪阶层的人,一边上班、一边写小说的人却愈来愈多。他们因对公司的工作不敢偷懒,所以写小说的时间实在很少,因此他们都利用上班前的5分钟来写小说,这样慢慢地写下去,不久就可以完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