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
1830700000008

第8章 磨刀不误砍柴工——成大事的男人懂得充实自己(1)

有的人做起事来比较急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有的事干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提醒一句:“你的刀子磨快了吗?”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对于成大事的男人来说,必须先充实自己,让自己站到一个高起点,这样才能更快更捷的达到人生的目标。也许你现在走出了校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已经结束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尤其是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各种知识信息一天一变,要想成大事,就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充实自己。

1.人生需要不断学习

中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说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停下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最新的技能成了一个人必须要做的事,否则就要被社会所淘汰。

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名成都的女士,每个周末都乘飞机赴京,参加北京大学每周六早上8时30分开课的应用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进修班2001年上半年在新浪网发布了招生广告,不久,这名来自成都的女士就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取得联系,并于9月下旬正式报名。从那时起,这名女士就坚持每个周末乘机到北京进修,11月中旬,她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在缴纳每年5万元的学费后,成为该班一员。

有人曾为她算过这样一笔账:至该班2003年6月结束授课,她每周往返成都、北京一次,两年间除去假期约为80周,按每张机票1130元计算,她两年间赴京上课的机票费约为:1130×80×2=180800元,也就是说,该女士为次进修光机票费就超过18万元!

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第一个念头就是:值得吗?

也许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每个人既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很容易过时,而要追上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所抛弃,就必须“不断充电”。所以说,花在学习上的任何投资都是明智的。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事实上,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没有,老师也不会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事业当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地必要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时的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了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

学习是人一生的需要,但我们不可能总是在学校待着,所以自学就成了一种必需的技能。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

最好的老师乐于意识到自学之重要,并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积极的生活中磨炼汲取知识。他们更多地依靠磨练而不是直接传授,并努力使学生成为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一分子,这样教育就比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范畴和细节更为高明。

阿诺德先生竭力使学生依靠自身积极的努力得到提高,而他本人则仅仅是引导和鼓励。他说:“比起把一个孩子送到牛津大学享受安逸舒适而不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我更情愿把他送到凡帝蒙的地里务农,那里他必须自耕自给,自谋生计。”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如果真有令人感佩之事,那就是看到一个天性愚笨的人受到上帝的恩赐,得到诚恳、真挚、勤勉的培育。”当提到符合这一情形的一个学生时,他说:“我要向他脱帽致敬。”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层出不穷,就业能力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使得技术发展的要求与人们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一方面争抢人才的大战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在岗者被迫离开岗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对劳动力不再只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其质量有了新的标准和需求。因此,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据有关部门统计,经过培训的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率一般都在60%~90%之间,而未经过培训再就业的成功率仅为5%~15%。现在,的确有不少下岗职工急于求职,而忽视了参加培训学习,更新知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无须再“充电”,换哪个门庭都能干。殊不知,“终身职业”的时代正在逐步消失,“终身教育”的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实践证明,每当一种新的技术代替原来技术的时候,总要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乃至新的行业,如果我们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招鲜”上,就只能成为市场竞争的“弃儿”了。

有一位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几年的博士,在多次经历过“美式下岗”后,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使大家深受启迪的话:“没有职位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为此,他和几位同去美国的好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挑战和需要。在念完数学博士学位时,他们预感到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又就读了计算机专业。如今,这位博士和他的朋友们都在美国“硅谷”等高科技领域或大学工作,并不断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显著成绩。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不被社会所淘汰,你就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相反,如果仍抱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老思想,很快就会淹没在时代的浪涛之中。

2.知识就是财富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说:“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就是财富。我们每天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积累财富。

放眼历史,许多富豪都是历经了几代人的积累,然而时至今日,成为富豪的时间越来越短,他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这的确让商场上的老一辈感叹时代的神奇,而促成这一切的只有两个字:知识。

在当今社会,拥有知识的人,可以成为最有权力,也最具有创造财富资源的人。拥有“专业知识”,即有专门的、特殊的才能,方可成功致富,使你成为耀眼的明星。看几个知识创造财富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1)袁隆平值1000亿

就个人而言,当今中国最值钱的是谁呢?据一个专业的资产评估所认定,是一个叫袁隆平的人,他的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

袁隆平是湖南省农科院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还能够丰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他使过去亩产只有300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500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把亩产进一步提高到800多公斤。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公认为是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在第19届世界水稻委员会上,作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展杂交水稻。为此,他不仅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也获得了8个国际性大奖。人们称他领导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并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国际上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发明是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知识英雄。

(2)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在20世纪,造就了一批知识经济化的智慧大师,他们推动了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计算机的时代,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豪,其杰出代表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是世界头号富豪,在短短的20年间,微软从一个仅有3个人的小型计算机语言开发公司,发展成一个“计算机帝国”,比尔?盖茨也从一个技术人员成为一个知识经济的企业家,人们称他为当代的爱迪生和福特。他成功地领导了个人计算机革命,将微软变成了一个媒介和网络巨人。1997年底,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市场价值达150亿美元,其个人财富达400亿美元。

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最有权力的10名美国人”中,盖茨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的总统克林顿。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帝国,其智力创造财富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有人算过一笔账,从比尔?盖茨创建微软公司的20年间,若以他每天工作14小时计算,平均每秒钟收入达150美元。当财富像工业化流水线一般涌向他时,他向社会输出的并不是流水线式的产品,而是知识。

(3)王选与张玉峰,北大方正两巨头

如今的中国人,知道北大方正就如同知道微软一样,而北大方正的名字又与王选、张玉峰密不可分,人们把他们比作中国的比尔?盖茨。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世界科学院院士,当年国家“784工程”——汉字照排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北大方正的创造人。他根据汉字字数多、笔画复杂的特点,采用“揭示信息”的方法,对字型进行参数描述,跳过日本、欧美流行的第二、第三代照排机,经过近14年的研究,终于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扫描输出照排机。通过王选的努力,在国家经委和北大的支持下,开始了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开发和生产。

北大方正总经理的张玉峰,是北大物理系教授,1985年开始在北大开办新技术公司,1988年公司资产已达2000万元。张玉峰加盟方正,使北大方正真正走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行列。现在,北大方正的电子出版系统已经形成了从专业版到普及版,从出版厂商到家庭的完整体系,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企业。

(4)丁磊,年轻的亿万富翁

网络界年轻的亿万富翁——网易的CEO丁磊,一个年纪轻轻却拥有公司六成多股份的年轻人。虽然丁磊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老板,但千万别小看他,正是这个朴实无华的年轻人,一手缔造了网易在中国网络界炙手可热的地位,也造就了中国英特网经济时代个人致富的神话,他创办的网易公司在短短数载,价值就达到了4亿人民币。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财富的拥有者往往是知识的拥有者,他们单纯“资本家”的时代已经过去,“知本家”时代已经到来了。成功的魄力在于由知识带来的自信,所以一个成大事的男人,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

3.不打无准备之仗

俗话说“凡事预测立,不预则废”,一个人要想办成一件事,就必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不要盲目的就采取行动,可以说,你准备的越充分,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马来西亚著名华人推销巨子陈泽岳,在东南亚的营销界可谓呼风唤雨,独领风骚。曾经有不少人都问及他成功的推销经验。他对每一个人的答案都只有一个,即充分的事前准备。他常常告诫人们,在决定拜访之前,要全面调查那位准客户,做好充分的准备。

陈泽岳从自身的经验指出,调查的详细度与推销的成功率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越细致、越准确,拜访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如果一名推销员,对准客户的调查涉及他的工作、爱好、家庭等许多方面,那么他离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陈泽岳认为,推销员是一项对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它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非常机敏的反应以及足以吸引顾客的魅力。同时,推销员们还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因此,懒散、麻木,对生活缺乏信心的人,注定无法成为优秀的推销员。

有一次,陈泽岳在十字路口等红灯,他乘的计程车和另一辆豪华私家车并排停在一起,坐在那辆车内一个很有风度的绅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出于职业本能的反应,他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记下那人的车牌号,然后通过车辆监理所问清了车辆的主人。

通过调查,陈泽岳大致掌握了那个人的情况,原来那个人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接下来,陈泽岳又顺藤摸瓜,查看了那家公司的经营状况,通过和门卫、值班小姐闲谈,了解到他们老板上下班的大致时间和平时的业余爱好。此外,他还花了几天时间,专门等在那家公司的门外,通过尾随那位老板的车找到了他的家。

按照常理,大多数的推销员了解到这一步,就会直接登门入室,拜会那位老板。但是精明的陈泽岳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他还要掌握更为详细的相关资料。

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陈泽岳想来想去,突然有了灵感,他决定在那位老板家附近的市场上了解这家人的大致情况,如家里有几口人,一般谁来采购食品,孩子多大了等等,结果收获颇丰。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陈泽岳想出的一大怪招:用隐形照相机拍下那位老板的照片,让自己好多天仔细面对他,最终产生像老朋友一样熟悉的感觉。这时候,他才认为该是登门拜访的时候了。

最终的结果自然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当陈泽岳终于敲开那扇门时,他对这位准客户已怀着老朋友一般的亲情了,而这位顾客同样也对陈泽岳有着一份特殊的好感。毫无疑问,和那些一无所知,或稍有所知便贸然拜访的推销员相比,成功只能属于陈泽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