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18353500000010

第10章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说(1)

ATreatiseonPoliticalEconomy

《政治经济学概论》

〔法〕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Say)

华文导读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被后来经济学家采用的所谓的“三分法”。这是一种首创,而且是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科学划分。事实上,除了后来的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在萨伊的划分之外又添加了一个交换之外,此后人们对这种划分再没有提出什么突破性的补充见解,更不必说否定性的意见了。时至今日,萨伊的这个“三分法”和后来的“四分法”仍然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

《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除了绪论外,其余部分分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共3篇42章。

《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的基本结构是:第1篇“讨论进行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第2篇确定“价值是根据什么规律在各个成员中间分配,成为个人收入的”,最后一篇讨论的是“财富生产的相对物”,即消化掉生产的成果。在这里,生产表现为中间环节,于是生产、分配、消费形成一个严整的逻辑联系。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欧洲大学里的经典教材。萨伊也因此被称为“科学王子”、“亚当·斯密的伟大继承者和传播者”及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学权威。此书中所提出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被后人奉为“萨伊定律”,对之后的经济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趣味延展

让·巴蒂斯特·萨伊是法国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767年生于法国里昂,1832年在巴黎逝世。

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经商,在其父亲开设的银行里当学徒。后来,他到英国伦敦附近的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他了解到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并接触到亚当·斯密的学说。他开始发表一些文学作品,其后数年在文艺界确定了一定的知名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正在保险公司做职员的萨伊拥护大资产阶级执政,并参加由学者和文艺界人士组成的“学艺中队”,与侵法联军展开激战,颇有微功。但雅各宾派上台之后,他却转而反对革命。

1794年,27岁的萨伊担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经常发表经济文章,批评国民大会活动,因此受到拿破仑一世的重视,被任命为法兰西法制委员会委员,其工作职责是审查以“第一总督”名义提出的议案,揭露政府的违宪行为。后来他又被派往财政委员会工作。1803年,萨伊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宣扬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拒绝支持拿破仑的保护关税政策,结果被解除了在财政委员会的职务。1805年,萨伊在巴黎近郊与人合办了一家纺织工厂,展示了他的经营才能。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再一次受到重用,被派往英国进行工业考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李嘉图、马尔萨斯、边沁等人。从1816年开始,他先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工业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1830年,他还担任过法兰西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11月15日,他在巴黎逝世。

萨伊是19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中的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加以通俗化和系统化,最先创立了庸俗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所谓“庸俗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定义的名词,认为它是否定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论,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为了把它和其他经济学相区别,于是给它冠上了“庸俗”二字。萨伊被称为“亚当·斯密的伟大继承者和传播者”,这位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学权威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所提出的生产创造需求的原理,被奉为“萨伊定律”,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普遍信奉的教条,对之后的经济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政治经济学概论》是当时流行一时的教材,但它宣扬经济自由主义,与拿破仑的国家政策相违背,因此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

理论精读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与政治学的区别。

本书首先对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区别做了介绍,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只有确定了研究对象后,才能取得进展。政治学是对社会秩序依据的原则进行的研究,而政治经济学是对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的研究。

萨伊认为以前的经济学家们往往在事实未确定之前就急于建立学说,并提出了所谓的假设条件,但这些假设条件是无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现的,因此这些理论不是切实可行的。只有用哲理推究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才会取得真正有用的成果。这种方法是在对事实的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特征,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样就可以获得真理。

(2)与统计学的区别。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也和统计学不同。统计学是一种“叙述科学”,它只注重事实的存在,而忽视了事物是怎样存在和发生的。政治经济学正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科学理论,是一种“实证科学”。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1)财富的含义的界定。

萨伊认为只有将财富的真正含义弄清楚之后才能够对其生产、分配及消费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前的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后来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都未完成对财富含义的认识,因此他们的理论得不到任何结果。到了亚当·斯密那里,他对财富做了概念上的界定,从而在经济学研究上开创了新的局面。但亚当·斯密的许多观点都不正确,如“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等。

(2)效用价值理论。

萨伊对价值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来决定的,如果一件物品有用,它就有价值,如果没用,则没有价值。这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使用价值”的概念。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因此物品的效用是其价值的基础。物品的价值构成了财富,因此效用是财富的源泉,这就建立了他的“效用价值论”。

(3)“三分法”。

首先是生产。萨伊认为生产的过程是创造效用的过程。在创造过程中,不仅人的劳动参与了生产,自然力也参与了生产,因此效用是由劳动自然力共同创造的。一件物品的效用大小与其数量(稀缺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是像阳光、空气这样的物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地享用,所以其价值几乎就不存在,而对于像衣服、房子这样的物品,其价值就会偏高一些。提供效用的部门不仅有农业,还有工业和商业,它们都是生产性的部门,都会创造价值。在生产理论中,他提出了“三要素”论。他认为,任何社会生产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这样他就把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生产,归结为一般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用一般生产来代换资本主义生产。所谓生产就是三要素共同协作,使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不是在创造物质,而是在生产效用。物质不是人力所能创造的,物质在量上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人力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改变过去物质的形态而已。所改成的新形态,或提供此前不具有的效用,或只扩大原有的效用。

萨伊认为既然三要素在生产中都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或效用,就必然有三种收入: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工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所得到的应得报酬,他们没有受到剥削,因此不应当要求更多的产品;利息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所得的报酬;土地供人们使用,提供了生产性服务,也应当得到报酬。萨伊的这种观点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萨伊认为,利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资本的利息,即对资本的效用所付的租金,也叫利息;二是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即资本家经营企业的劳动报酬,也叫工资,但这个工资与工人所得的工资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资本家凭借智力和才能应当得到高报酬。

萨伊在本书最后谈到了财富的分配和消费。

①财富的分配。他认为,财富的分配要首先说明价值与收入的来源。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其交换价值。例如,说生产者在商品交换中用一头羊换三只鸡,那么这三只鸡就是一头羊的价值。价格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的,价格的高低应该由市场机制自行决定,不可加入人为因素,如人为地规定某种商品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等。价格变动分为实际变动和相对变动。前者是指由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所引起的价格变动,后者是指在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由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变动。在不同的国家,价格水平不一样,价格水平低的国家比价格水平高的国家要富裕。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也是错误的。

②财富的消费。财富的消费分为两种: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前者是创造新价值的消费,后者是满足欲望的消费。这一部分的论述与亚当·斯密的理论大致相同,就不在此赘述了。

(4)国家干预。

萨伊认为,生产要素生产出效用,但会受到各种影响,只有在私有制下,才能保证三要素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因此,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都是有害无益的。他实际上在宣扬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为这与拿破仑的政策相悖,成为萨伊被迫辞职的原因,也使本书在当时被列为禁书。

(5)经济危机。

萨伊认为,生产与销售脱节不会导致经济危机。这是针对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相反观点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某种产品过多时,价格下降,利润自然减少,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量;反之就会提高生产量,这样价格机制保证了供求关系的平衡。利息率也可以调节供求关系,因为消费不足使储蓄增加,利息自然会下降,这样投资就会增加。

3.萨伊定律

所谓萨伊定律,指的是商品是用商品来买的这个论断。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是商品换商品的物物交换形式,付出生产物的同时就得到了另一种生产物。在货币介入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情况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在瞬间起到作用,交易结束后,货币退出,物物交换完成。因此,卖主即为买主,供给本身就是需求。这个定律同样是反对“生产与销售脱节会带来经济危机”论调的有力工具。

根据上述定律,萨伊推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就越多样化,产品的销路就越广。即使有些商品出现销售困难,那也是别的商品生产太少的缘故,并不是生产过剩造成的。

第二,每一个人都和社会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帮助别的企业成功,一个人的周围的人越发达,他就可以得到更丰厚的报酬,就越能找到工作。

第三,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因为购买外国人的东西,以本国产品付价,这为本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带来了销路。

第四,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实际上,第一个结论是想否认经济危机,第二个结论是想否认阶级矛盾,第三个结论是在主张自由贸易,第四个结论是在反对官僚机构过度奢侈浪费。这些观点在西方经济史上具有较大影响,成为19世纪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流思潮。但是这些论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商品流通与直接的物物交换等同起来,无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还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中所产生的简单关系,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

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

华文导读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于伦敦首次出版,被誉为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出版,逐渐为人们认可,成为畅销书,曾多次再版,成为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早已脍炙人口,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趣味延展

在经济学刚刚诞生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业余经济学家,不管是英国的亚当·斯密,还是法国的萨伊、巴斯夏。那时,大学里面也没有经济系,政府也没有开办经济研究和顾问机构,要搞经济学研究,就得自己先给自己找到饭碗。只有自己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能谈得上研究经济学。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正是这样一个典范,而且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富裕的经济学家。

李嘉图于1772年4月18日出生在伦敦城。他是犹太人,有学者说他之所以在后来的著作中喜欢抽象的演绎推理,就跟他的犹太血统有关。李嘉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因此,尽管李嘉图并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什么学,但他的父亲却有钱给他请任何他喜欢的家庭老师来给自己讲课。他12岁时,就曾被父亲派到荷兰留学,那时的荷兰可是全球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两年后,李嘉图回到英国,开始下海,跟随父亲一起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