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数量保障质量原则。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一定的数量要求,会给设想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适当压力,往往会减少因为评判、害怕而造成的分心,提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在实践中,奥斯本发现,创造性设想提得越多,有价值的、独特的创造性设想也越多,创造性设想的数量与创造性设想的质量之间是有联系的。数量保障质量原则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
D.综合完善原则。指对于提出的大量的不完善的创造性设想,要进行综合和进一步加工完善的工作,以使创造性设想完善和能够实施。
奥斯本的四项原则,虽然是用于小组创造活动的,但是,这四条原则解决了保障创造性设想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问题,因此,对于个人进行创造性思维启发是巨大的。
4、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
人们通常把思维分为两大类,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此外,还有灵感思维和辩证思维。
如果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思维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常规思维;另一类是超常思维。要成为“非常之人”、做出“非常之事”,通常都要靠“超常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天才乃是能以“非习惯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人。大家都按常规思维看问题,而你能够超常思维,就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所以,超常思维更加可贵。
“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这是两种类型的思维,它们的共性就在于同属于超常思维,与一般的思维相比,它们更值得倾力追求。
我们都知道,独立思考能力极其重要。发展批判思维,既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超越了独立思考层面。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最需要批判思维能力。接受好信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怎样进行批判思维训练呢?爱因斯坦曾经教给大学生一个训练方法:每天花一点时间专门看权威的书籍,找出他们的观点,动动自己的脑子来进行批驳。每天批一个观点,天天如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自主、怀疑、不盲从、不附和的批判精神就能训练出来了!在美国的学校里,如果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见解提出质疑,老师非但不会感到这有损于“师道尊严”,反而会让全班学生起立,为这名学生鼓掌。这在我们中国是很难做到的,可是,在美国的学校里,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极有好处。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上的差距,是导致中国学生考分优、创新差,在校成绩棒、工作业绩差的重要原因。
进行辩论训练,是训练批判思维的极好方式。辩论,就是偏偏与对方作对,向对方的观点发起最大胆、最彻底、最全面的质疑、评判和批驳。通过辩论,可以有效地克服求同性、再生性、呆滞性等思维弱点,大大有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位学者对获创造性发明奖的上百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在行为方式上常爱抒发个人独到见解喜欢与人辩论。
创新思维,既超越,又超前,比别人先看到,比别人先走到前面去。如小超人李泽楷的大创意——用“数码港”的概念来包装房地产,给房地产注入高科技的色彩,使他能够创造出一天收入300亿港元的神话。当香港八大地产商在指责李泽楷独占了这等好事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自己不早点有这样绝妙的构思呢?李泽楷就是一个创新思维很强的人,他勤于思考公司的发展前景,能在别人之前想到过人的主意。如果等到别人都想到了,那么就不可能先人一步、抢占先机了。创新思维的“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一个有独到眼光、独立头脑的人,一个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的人,一个敢于批判、敢于说“不”的人,一个大胆创新、超前思维的人,是最受机遇女神青睐的人。
5、创新思维时代的到来
21世纪是个什么样子的时代呢?有人认为是电脑与信息的时代,有人认为是生物与遗传工程的时代,还有人认为新世纪是儒家文化复兴的时代,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时代”。
传统文化提倡求稳意识,而轻视创新精神。一般情况下,任何创新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你还有多少创新的勇气?
(1)市场竞争引发创新
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现代化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一般来说,现代化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和社会的运转轴心转为经济。经济生活成了全社会的核心领域,是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商品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渗透到文化艺术和道德情感这类它本不该插足的领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以经济为本位”的思维方式便应运而生了,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是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的中心;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某种理论、主义或原则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并产生对人民群众有益的效果,才是值得我们坚持和宣扬的客观真理;第三,更新人才观念,只要学有专长的人都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不必斤斤计较其宗教信仰、性格癖好等方面的问题。
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智慧和创新才能派上用场。
(2)社会环境促使创新 .
新世纪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饱和与知识爆炸,为了应付这种新的社会环境,我们除了不断创新之外,别无他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迅猛增加。根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
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高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20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缩短为5年左右。
而且,由科技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也缩短了。18世纪20年代发明的摄影机,112年之后才成为工业产品;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19世纪末发明的调光机经过18年才开始得到应用;而20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被应用了;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花了6年时间;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激光器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把握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就能够发展超常思维,掌握“非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获得天才方可获得的成就。
勇于创新才能丰富自己
一个人的事业是“死”,是“活”,是由创新决定的。也只有创新才能“救活”自己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此激活全身的能量,这就要求及时注入“创新因子”。谁拥有创新习惯,谁将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那他只有平庸!换句话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他一定拥有闪亮的人生!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这个概念。熊彼特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中包括五种形式:
1、引进一个新产品;
2、=开辟一个新市场;
3、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
4、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流程;
5、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
其实,创新也就是创造革新,它永远与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相对立。在现代化社会里,人们有更充裕的金钱追求物质享受;也正是因为如此,工商业界也需要更多勇于创新的人,来创造更多更加新奇的能够赚钱的东西。例如,怎样使沙发坐起来更舒服呢?怎样使衣服穿起来更舒适,更好看?怎样使吃的东西美味可口更方便?……等待创新的东西太多,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怎样才能使洗衣机洗后的衣服不沾上小棉团之类的东西?这曾经是一个让科技人员棘手的难题。这样的难题却被一位有创新意识的日本妇女给攻克了。
日本有一位家庭妇女,当她遇到这个问题时,她不是埋怨、发牢骚,而是去探索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天,她突然想起年少时在山冈上捕捉蜻蜓的情景,并且把它与当前洗衣机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她想,小网可以网住蜻蜓,那在洗衣机中放一个小网是不是也可以网住小棉团之类的小杂物呢?当时许多科技人员都认为,这个想法未免把科技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但这位家庭妇女却没管这些,她利用空闲时间动手做起她所设想的小网来。三年间,她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网,反复地研究试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小网挂在洗衣机内,由于洗衣机里的水使衣服和小网兜不停地转动,小棉团之类的杂物就会自然地被清除干净,这样的小网兜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一个可以使用许多次,大受顾客的欢迎。因此这名妇女获得了高达1.5亿日元的专利费。
创意生财的例子还有很多,巴柴就是其中的一个。
冬天在冰封的海边钓鱼的人多的是,他们钓起来的鱼也是很快就冰冻了,谁也没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花时间思量,但巴柴却从中找到了冰冻法的创意,也因此一举成为富豪。可以说这就是创意的神奇所在和魅力所在。
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的初期,巴柴每年冬天都和一些朋友到冰封的纽芬兰海岸去钓鱼,每次都能钓很多,钓上来的鱼放在冰上立即就会冰冻起来。因为一次吃不完,巴柴就把多余的鱼带回家。几天后当他要吃带回家的鱼时发现,如果鱼身上的冰不溶解,即使经过几天,味道也不会变。于是他就再进一步试验肉和蔬菜冰冻的效果,发现竟也跟冷冻鱼一样能保持新鲜。
经过他又锲而不舍地反复实验,了解到,食物冰冻的速度与方法不同,会使冷冻后的味道和新鲜度产生一定的差异。假设冰冻得不好,就会失去原来的味道和新鲜度。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后,终于研究出不会失去原来新鲜度的冰冻方法。
1923年8月,巴柴把自己无意中“捡”来的发明拿到专利局申请专利,然后卖给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以3000万美元成交。巴柴的创意使他在短短的时间里成为了富豪。创造新意就是创造财富,这就是巴柴成功的秘诀。
谁拥有创新习惯,谁将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那他只有平庸!换句话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他一定拥有丰富的人生!
用创新去吆喝
超人的思考力是成就大事之人应该必备的。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使自己的未来幸福而美丽,那你就得有超人之处。而这些超人之处也是思考与创新的产物,思考创新,应该是我们成就大事的好习惯之一。
创意的广告天天播,也许你不知道叶茂中是谁,那你总该听说过“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地球人都知道”的广告词吧,这些都是叶茂中的创意。叶茂中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凭着他不断涌现的创意性的点子,取得了无数次的成功,可以说叶茂中在广告界是用创新在忽悠。
1997年,叶茂中自己接手第一个广告——为黑龙江“小雨点”饮料进军北京市场做策划。在对当时北京饮料市场的市场份额、市场结构进行科学的调研分析后,叶茂中设计了“紧急寻找小雨点”、“北京正在找她”和“小雨点找到了”等一系列悬念广告,使“小雨点”饮料仅用42万元就在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群雄争霸的北京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1998年,《中国经营报》将这个系列策划评为1997年中国最佳市场推广策划案。
继“小雨点”之后,叶茂中又相继策划了珍奥核酸项目。虽然服务的都是中小客户,但每一个力求简单、直接也很凶猛,能打动消费者的广告都在为他积攒着人气。在他做完永林蓝豹强化木地板的广告之后,第一个大客户圣象制造集团慕名而来,叶茂中的广告生涯由此开始了超越。
继圣象制造集团之后,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红鹰科工贸公司等一些有实力、有知名度的大企业也开始与叶茂中合作,这是多少广告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完成这个过程叶茂中仅用了3年的时间。因此有人说,叶茂中很幸运,一出道不是找客户,而是客户找他。而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叶茂中有近2年的时间就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行军床就被睡坏了两个。为海王做策划的时候,叶茂中曾累得晕倒在地上,为圣象做策划的时候,叶茂中曾累得吐血。即使是这样,这个总是感叹自己是天底下一个辛苦的动物的人依旧固执地认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就是玩命。
创新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创新需要坚持,甚至需要有那种玩命的精神。叶茂中是个创新高手,可在他的创新背后又有着多少心酸,多少奋斗啊!
卓越人材创新指南
常识性的知识只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而创新的思路却能够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于未来经济而言,“推翻常识”,是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这是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所能够提出的21世纪生存手册的共同主题,指明了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1、推翻“what”——开发新产品的常识。P&G公司不仅开发了合成洗衣粉,而且开发了纸的加工工艺,生产了纸尿布,使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了20%多;米其林公司在推出寿命较长的辐射型轮胎后,占据了美国轮胎市场的11%。技术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力,不管这个企业以前曾经如何如何。
2、推翻“to whom”——服务对象的常识。电子记事本是面向商业公司用户的。然而,当一家日本公司开发出一种具备通信和画图功能的电子记事本上市时,却争取了小学生和女孩子们的欢心。
3、推翻“where”——销售场所的常识。北京有一家叫羊坊涮肉的饭馆,远在城乡结合部,但这种经济方式正好满足了汽车普及时代消费者的追求。电子商务成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支柱概念,亚马逊书店的成功注解了这一点。网络进一步打破了地域对经济的限制,“未来的办公室和商店在你的口袋里”,这是诺基亚提出的口号。
4、推翻“when”——时间的常识。以城市为中心,24小时营业的廉价商店、书店及服装专卖店等打破时间常识的零售店风行一时。讲究时间差,成为未来经济的制胜点。
5、推翻“how”——经营方法的常识。日本的一家小酒店不仅让顾客把饮料带到该店的二楼去喝,而且还在那里设立了自由的大众俱乐部。来这里的客人既能在一层买到自己爱喝的酒,还能在二楼进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