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18362300000004

第4章 小事不小(3)

新泽西的纽瓦克有一位善于观察的理发师,他觉得理发的剪刀有待改进,便发明了理发推子,由此发了大财;缅因州有位男子不得不帮助卧病在床的妻子洗衣服,他感到传统的洗衣方法既耗费时间,又消耗体力,便发明了洗衣机,这样他也成了富翁;有一位先生受尽牙痛之苦,心想应该有一种方法,把牙塞上来止痛,便发明了黄金塞牙法。

成就大事业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并非财大气粗之辈。第一台轧棉机是在一个小木屋里制造出来的;美国第一艘汽船是由费奇,在费城一座教学的祭具室组装起来的;麦考密克在小磨房里研制出著名的收割机;第一个干船坞模型是在一间阁楼内制作的;位于马塞诸塞州沃塞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创办者,克拉克靠着马厩里制作玩具马车开始发财;爱迪生早在作报童时,就已在行李车厢内开始了他的实验。

米开朗琪罗在佛罗伦萨街边的垃圾堆里捡到一块被人扔掉的克拉拉大理石,这块大理石是被一个不熟练的工人,在切割过程中损坏的。无疑也有其他艺术家注意到了这块品质优良的大理石,但因其被损坏,所以只剩下了痛惜。只有米开朗琪罗看到,这块废弃的大理石中的天使,用凿子和锤子创作出人类历史上一件最优秀的雕像——《年轻的大卫》。

帕特里克?亨利年轻时被人视为懒惰的废物,务农、经商均一事无成。他学习了六个星期的法律便挂出营业招牌,在打赢第一场官司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即使在家乡弗吉尼亚也能获得成功。英国当局通过印花税条例后,亨利被选入弗吉尼亚州议会,提出了反对这一不公平征税的法案。他终于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演说家。

伟大的自然哲学家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年轻时写信给汉佛里?戴维,申请在英国皇家学会谋职。戴维就此咨询了一位朋友:“这有一封名叫法拉第的年轻人来的信,他一直在听我的课,想让我为他在皇家研究院找个工作,我该怎么办?”“怎么办?”“让他去刷瓶子,他要是能有什么出息,就会立即去干,他要是不会有出息,就会拒绝。”这位年轻人在工作中曾利用抽出来的时间,在药房的顶楼内用旧坩埚和玻璃瓶做实验。由此看来,刷瓶子的工作也有机会,而正是这样的机会,使他终于成为伍尔维奇皇家学会教授。廷德尔谈起这位年轻人时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哲学家。”法拉第成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奇人。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一位艺术家,一直想找一块檀香木,用来雕刻圣母像。就在他近乎绝望,以为自己的构思即将落空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被吩咐用一块烧火用的橡木雕刻圣母像。醒来后,他立即照办,用一段普通的木柴创作出一个雕刻史上的杰作。许多人一心想找到檀香木用来雕刻,因此,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用烧火用的普通木材就可以创作出杰作。有人虚度人生,从来看不到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机会,而有人却站在旁边,在同样的条件下发掘机会,取得辉煌的成绩。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像牛顿、法拉第、或爱迪生那样有伟大的发现,也不可能像米开朗琪罗、或拉斐尔那样有传世之作,但我们可以抓住平凡的机会,并使之不平凡,进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壮丽。

如果你想成大事,就必须研究你自己和你自己的需要,你会发现千百万人也有同样的需要。

成功与失败只有一线之隔,不经意中我们就会跨过界线,其实,我们也常常站在这条界线上,自己却浑然不知。多少人只要他们再付出一点努力,再多一点耐心,就会取得成功,而在这紧要关头,他们却主动放弃了。

那些失意的人,那些遭贬斥的人,可能认为机会永远失去了,自己永远也站不起来了,要是他们知道反向思维的力量,也许他们轻而易举地重新开始。

“能不能穿过那条小路?”拿破仑问那些从可怕的圣伯纳德关隘探路归来的工程师。“也许能。”他们吞吞吐吐地回答,“在可能的范围之内。”“那么就前进。”这位矮个子男人全然不听他们所描述的种种不可逾越的困难。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对他要翻过阿尔卑斯山的想法嗤之以鼻,因为“没有车轮从那里碾过,也不可能从那里碾过”’,更何况这是一只6万人的队伍,拖着笨重的大炮,成吨的弹药和行李以及大量的军需品。

当这项“不可想象的”壮举被完成后,人们才意识到,这项壮举在很久以前就应该能完成。从前,将军们总是借口说,这些困难是不可逾越的,而不去克服困难,还有许多人虽有充足的补给,顽强的战士和必需的工具,却唯独缺乏拿破仑的气魄和决心。

在大小事情上都尽可能完美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破绽”。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它,或者还想掩饰它。但要知道,“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另一个缺点”。我们不去改正我们的缺点,“破绽”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像俗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二尺五。”

有一师父收徒弟的故事:师父在徒弟第一天进门,就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师父问:“扫于净了?”徒弟回答:“扫干净了。”师父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徒弟想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这时,师父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徒弟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回家?不收我了?师父摆摆手,徒弟只好走人,但始终不明白师父就不要自己了?

原来,师父事先在屋子的墙角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者,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才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扫那些犄角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师父正是这样“看破”了徒弟,或者说,看出了徒弟的“破绽”?——如果他藏匿了铜板不交师父,那破绽就更大了。不过,师父说,他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徒弟。贪婪的人是不会认真去做别人交付的事情。

师父看出的“破绽”,是徒弟品德修养上的弊病。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克服。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大事小事都是“完美”的人。

古代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宣子,他经常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很恼火,就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赵宣子,刺客一早就去了,只见赵宣子卧室的门开着,赵宣子早已起来,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时间尚早,正在养神。刺客看到了独处的赵宣子“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刺客受到感动,就悄悄退了出来。他暗自想道,杀害这样的好大臣,不忠;不执行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刺客便头撞槐树而死。赵宣子是没有被看出“破绽”的人,而下面故事里的华歆却被人看出“破绽”。

华歆和管宁是东汉末人,二人原是好朋友,都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一次,二人在菜园里锄地,管宁一锄头下去,刨出一块金子。管宁像没看见一样,把金子扒拉到一边。华歆则跑过来捡起金子。管宁看出华歆的一个“破绽”,但没有说什么。这天,二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有高官乘坐着华丽高大的马车从门前经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看出了华歆又一个“破绽”。等华歆回来,管宁把席子剪为两块,与华歆分席而坐,说:“你不是我想要结交的朋友!”

赵宣子没有被“看破”,管宁也没有被“看破”,而华歆却在两件小事情上露出了“破绽”,二者的品德修养的高下立见分明。

按照明人吕坤的说法,一个“看不破”的人,应该是在“独处”(独自一人时)、“忽处”(细微处)、“劳倦时”、“急遽仓卒时”(情况紧急时)、“惊扰骤感时”(危险关头时)、“重大独当时”(独自承担重大责任时),都能坚持操守,把握住自己的人。他称这样的人,才是他心目中的“圣人”。

我们不奢望当“圣人”,但我们要尽力做一个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认真的人,勇敢坚强的人。一句话,做一个品行无“破绽”的人。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破绽”。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它,或者还想掩饰它。但要知道,“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另一个缺点”。我们不去改正我们的缺点,“破绽”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像俗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二尺五。”

要修补和杜绝自己品德修养上的“破绽”,要能在“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卒时看不破”,“惊扰骤感时看不破”,以至“重大独当时看不破”,特别要注意在“独处”、“忽处”的修养。加拿大作家穆迪说:“品格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中国古人讲“慎独”,讲“于细微处见精神”,就是指出品德的修养应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要,要能自觉地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在为人忽略的地方,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最佩服的人之一就是诸葛亮,赞誉他是“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一生谨慎勤勉,注重修养,小事情不苟且,大事情能承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才能放心地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他。诸葛亮曾给自己的孩子写过多份“诫子书”,谈了一个人加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写给外甥的信里,说:“大志当存高远……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诸葛亮一生虽然壮志未酬,但他的高风亮节却赢得后人尊敬。民间有句谚语:“死诸葛能吓走生仲达”,说诸葛亮死后,蜀军按他生前部署,在与司马懿大军对垒时,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诸葛亮,仍是羽扇在手,吓得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仓皇逃跑,不战自败。这则民间传说,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诸葛亮人格的力量。

再回到我们前面讲的师父与徒弟的故事,生活就是一位严格的“师父”,随时在看着我们有无不经意间露出“破绽”。我们能做个“完美”的人吗?我们能捡拾到生活为考察我们而扔下的“铜板”吗?

“你能在任何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人,但你却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先哲的话语犹在耳边。

大处着眼,小处做起

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高山。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2000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队杀进四强,半决赛中同日本队相遇。赛前许多队员都表示:我们不怕日本。比赛时教练的战术安排没什么错误,队员们拼劲也十足,但最终还是以2:3输掉了这场比赛。应当说,中国队较以往有进步,场面也不难看,但日本队明显技高一筹,尤其下半场完全控制了场上的主动,基本上是在压着中国队打。

我们这里不是在评球,而是要说评论员所说的两段话:

要说速度和身体条件,日本队好像不如我们,他们前锋速度并没有我们快。可在全场的节奏上,却好像每个日本队员都能比我们快两步,这样整个日本队就比中国队快了两步

中国队引进外援时多引进前锋,能进球见效快,日本队职业联赛中引进的却是济科等一些宝刀已老的中场大牌明星。这些球星年龄大了,也不可能多进球,但却给日本队员带来良好的技战术意识、先进的足球理念、一流的中场组织

对于中国人来讲,不用打气的自行车轮胎,不用换的电灯泡,不漏水的水龙头等,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低质量的日常用品,并在更换、修补中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在美国,这已是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日本足球队也好,美国日用品也好,能给我们个人的启示是,许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好的目标和方法,也会去努力学习先进者、成功者的经验、技术,但往往只是大处着眼,而忽略了细节之处,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置于脑后而去建筑美丽的空中楼阁。

日本队员单拿出来与我们队员拼体能,也许不是我们的对手,可人家在场上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始终比我们多跑两步、快了两步;东亚球队都在学习世界强队的技战术,可日本队除了这些宏观的东西,每个人的脚下都细致得许多;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在高科技等领域绝不含糊,但在低级产品上也绝对是一流水平。说白了,就是每个岗位、每道工艺、每个环节上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高科技、低科技,无论是否重要工程、国家项目,认真、敬业已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每一道细流汇聚起来,就聚成一股领先的潮流。

有这样一句谚语: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中的一粒细砂。为什么我们总在费尽心力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去倒掉鞋子里的沙砾呢?

作为一个球队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