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我的读书经验(蔡元培)
[赏析]
蔡元培能当上执中国文化界牛耳的北大校长,其文学功底是自不待言的,然而他并未写出一大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方法,反而列举了二条自己读书不得法之处,可见其谦虚精神了。
蔡元培在文中提到了二条不得法之处,其一是不能专心,其二是不够勤笔。不能专心是因为太想博览群书,将天下文章都想装进脑子里,想法虽好,却委实难以实现。因而收缩战线便成为其后来的战略战术了。对于第二点,恐怕亦是与第一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战线太长,固而作笔录便显得力不从心了。
综观蔡元培的读书经验,这二点缺点确实算不上什么缺点,对于我们的现代读者而言,能够做到“博览、精读、细品、勤记”八字即可,也算是吸取前人之经验和教训了。
45.读书杂谈(鲁迅)
[赏析]
读鲁迅的文字,从来都是心旷神怡的,因为大师的笔调是天马行空,能收能放。鲁迅的杂文能够字字见血,鲁迅的美文却也能句句带香。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没有博大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是不可能做到的。
关于读书,鲁迅正在文中说的甚多甚广,概括起来,莫过于为何读书和怎样读书二个问题。
关于为何读书,鲁迅认为有二种,一种是为将来的职业读书;另外一种为自己的爱好读书。二者似乎彼此矛盾,却又能相辅相成,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便能给自己留下博览群书的机会,否则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存问题。
关于怎样读书,鲁迅在文中颇费笔墨,论述的核心是不但要用眼睛去读,更应用心去读,这种用心包托去理解、去实践,只有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把书读活。
46.我的读书经验(郭沫若)
[赏析]
郭沫若的早期文字充满了血性和战斗色彩,这或许与年轻气盛有关,青年人的热血,毕竟是容易涌动的。
郭沫若在解放后的文字充满了官方色彩,这种角色的转变,正应验了文学的真谛,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非来源于官场。
郭沫若在文中的开头一段,当仁不让的写出了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这似乎与蔡元培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文如其人的偶合与解放后郭沫若的立场转变似乎做出了进一步的铺垫和说明。
47.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赏析]
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的确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去了。书当然是要读的,但关键在于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书什么时候读以及怎么样读。弄清了这个问题,便能理解林语堂读书的境界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可见一个人读什么书是得分时候的,不到时候,书读了反而对人有害。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的味道。可见林语堂的读书哲学的核心是一个“变”字,千变万化,但却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与品性,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便是用“变”字读书的意义所在。
48.怎样读小说(老舍)
[赏析]
小说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是其它文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老舍在文中的前半部分便点出了小说的意义所在。
如何评价一部小说的好与坏,老舍认为可以从二个方面去评价,一是文字方面,二是内容方面。换种通俗的说法。文字是门面,必须好看,吸引人。内容是门里面的东西,必须有品位,有价值,符合这二点,小说便有读的意义。
而评价内部的好坏,关键在于对于社会的意义,那种纯消遣性的东西,有如快餐一样,食过之后便忘了感觉.只有那种关切人生,能给人已启发的,才会如久存的窖酒一样,愈久愈香。
49.我的读书经验(曹聚仁)
[赏析]
关于读书之法,千人千面,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而这正是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一种表现,如果凡事都统一起来,世界岂不索然无味,失去生机?
曹聚仁的读书经验,其核心思想可以用“怀疑”二字来概括,其实怀疑二字也并非新创和发明,古人就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可见古人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已到一定深度了。
可惜的是,出于政治学教的需要,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成为千百年来被学人终生奉为圭臬,以致学术到近代都难有突破。
曹聚仁的读书之路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尽信书到怀疑书到批判书,这种思维的蜕变正是其思想成熟的一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前人的批判不同于现代的商业炒作,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如果用二个词来形容的话,则一个是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一个是物质世界的利润追逐,境界的不同,高低立即显现了。
50.读书与生活(李霁野)
[赏析]
书大抵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有如恒星,永远悬挂在高空,它的光芒虽不耀眼,却历久弥坚;一种有如流星,瞬间划过,光芳万丈却转瞬即逝。
能成为恒星的,便是不朽的名著了,历经岁月风霜和时代变迁,其味道非但不会变淡,反而会愈加幽香。这样的书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歌德的《浮士德》,是托尔斯泰的《战争和平》,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名著的海洋里,我们能理解前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风云,去思索过去和未来的关联。
书要读,名著更加要读,读名著最好去读大部头的原版,而非经过加工的快餐。快餐只能让我们充饥,而不能领略到真正的美食滋味。
没有书的生活,其味道会平淡许多,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时间,更多的则是对于生活美的追求和享受。这种遗憾,最好在下一代身上,少发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