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18413900000018

第18章 独特的甘肃戏曲艺术

扈启贤

甘肃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剧目丰富,表演独特,引人入胜,在西北地区以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盛名。具体说来,它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剧种多。甘肃的地方戏曲剧种除家喻户晓的秦腔、眉户、陇剧外,较有影响的剧种还有兰州鼓子、陇东道情,平凉、定西、河西等地的曲子戏,灵台的灯盏头,静宁的喊牛腔,秦安老调,陇南的花灯戏、高山戏、影子腔,张掖的太平车,民勤的白亭戏以及敦煌的小曲戏等。这些众多的剧种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点、民间色彩与乡土风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及省内外专家的关注。二是剧目多。甘肃戏曲的传统剧目,仅有关专业单位收藏的各类剧本已多达1500余本(折),其中有清代的手抄本180余本(折),民国时期的手抄本170多本(折),还有无年代、年号的手抄本有290多本(折)。在这些传统剧目中,属于甘肃独有的就多达220多本(折),如《子牙卖面》、《闵子骞接鹿奶》、《二瓜子赶车》等,都是西北地区以至全国少有的剧目。另外,与其他省、区的剧种同目而内容不同的剧目还有很多,如秦腔的《王祥卧冰》、高山戏的《老少换》等,都有其独到的特点。同时,甘肃传统剧目的连台本也很多,如秦腔《东周列国》54本,《玉皇传》72本,《兴汉图》36本。三是在表演方面特技绝招多。为了适应表现特殊人物的需要,甘肃的表演艺术家们创造了很多独到的特技表演,如秦腔《五岳图》中黄飞虎的“溜凳子”,《潞安州》中陆登的“三杆子”,《火焰驹》中艾谦的“三鞭子”,《拆书》中伍员的“三沟子”,《太湖城》中孙武子的“打麻鞭”,《群仙阵》中孙膑的“耍引魂幡”等等。这些特技表演既能丰满地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又可表现出甘肃表演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风采。四是在演出中讲究浓烈的舞台气氛。为了渲染特殊的艺术场面,表现浓烈的舞台热度,一些艺术家们还结合表演,按照剧情需要,利用放火彩、鸣鞭炮以及乐器中的大鼓、大铙、大号、唢呐等,烘托舞台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如《闯宫抱斗》、《五岳图》、《火焰驹》、《火烧七百里》等以及其他一些表现火烧、武打戏,由于分别使用了上述手段,所以演出更为红火热闹,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因而更加吸引观众。五是装扮人物造型别具一格。甘肃在装扮人物造型方面,与其他省、区相比,亦有其独特的风格。如给一些特殊人物头上插纸花、挂黄表、戴纸帽、扎“布节子”、戴“战翅”;在服饰穿戴上给肩上扎彩球,在身后吊彩绸、挂绣球(行话称“背光”)等等。用这些特有的造型装扮的英雄、侠士以及神仙、佛道等人物,形象特别突出,给观众造成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另外,在表演中根据不同人物的思想情绪,还分别采用“胡须上架”,脸上使用油、水、红、灰、土“丽子”(即给脸上涂油、洒水、喷胭脂、抹白粉)等,以表现人物情绪不断变化的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加深观众对人物与剧情的印象。

(《甘肃文史》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