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庄子、老子
18446000000025

第25章 离娄篇第四 (7)

①咸丘蒙:齐人,孟子弟子。咸丘,复姓,名蒙。 ②语云:古语云。 ③盛德之士:谓道德高尚之人。 ④蹙:谓颦蹙不自安。 ⑤殆:危也。 ⑥岌岌:不安貌。 ⑦齐东野人之语:朱注:“齐东,齐国之东鄙也”赵注:“东野,东作田野之人所言耳。咸丘蒙,齐人也。” ⑧尧典:朱注:“尧典,虞书。今此文乃见于舜典,盖古书二篇,或合为一耳。” ⑨放勋乃徂落:放勋,尧帝之号。“徂”,通殂。“徂落”,死也。 ⑩考妣:礼记:“生曰父母,死曰考妣。”今谓父母死后称“考妣”。 四海遏密八音:“四海”,四方。“遏” ,止。“密”,静。“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草木。” 不臣尧:朱注:“不以尧为臣,使北面而朝也。” 诗:小雅北山之篇。 率土之滨:“率”,循。“滨”,水边。犹言“四海之内”。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朱注:“此诗今毛氏序云:‘使役不均,已劳于王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谓此皆王事,我独以贤才而劳苦也。” 不以文害辞:“文”,指字。“辞” ,指语。谓不可以一字而害全句之义。 不以辞害志:‘志’指作者之志趣。谓不可以一句而害作者之志趣。 以意逆志:“逆”,迎也。谓以己意迎合作者之志趣。 云汉:诗大雅之一篇。 周有黎民靡有孑遗:“黎民”,庶民。“靡”,无。“孑”,孤独。“遗” ,留存。 至:极也。 诗云:诗大雅下武之篇。 “则” ,法则。 书曰:朱注:“书大禹谟篇。焦循孟子正义:此引书不见二十八篇之中,故为逸书,盖亦舜典文也。” 只载:朱注:“只,敬也。载,事也。” 夔夔齐栗:敬谨恐惧貌。“齐”,同斋,戒也。“栗”,同栗。惧也。 允若:“允” ,信。“若”,顺。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朱注:“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

【译文】

咸丘蒙问道:“古语说,‘德行高尚的人,为君不得把他当做臣子,为父不能把他当做儿子。舜向南面而为天子,尧领着诸侯向北面朝见他,瞽瞍也向北面朝见他。舜见到瞽瞍,脸上绉眉蹙额,表现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很危险,好像要倾覆下来,’不知道这古语是真实的么?”孟子说:“不,这不是君子所说的话,是齐国东边乡野人说的话啊,当初尧帝年纪老了,便让舜代理政事。书经尧典说:‘舜代理政事二十八年,尧帝才死,百姓如同死了父母一样,三年以内,天下停止一切的音乐。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君王。’舜已经做了天子,又领着天下诸侯替尧帝服三年丧,是有两个天子了。”咸丘蒙说:“舜不敢把尧做臣子。我已得着夫子明示了。诗经上说:‘整个天下,没有一寸土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子。’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不算是臣子,算是什么呢?”孟子说:“这是诗的原意,不是这么说的。他是勤劳为国家做事,不能奉养父母,因而埋怨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国家的事,应该大家做的,为什么我独独因贤能就该劳苦呢!’所以解诗的人,不可拿一字来误解辞句的意思。不可拿一辞句来误解作诗者的本旨。要用己意去迎合作诗的志趣,这才能得着古人的真义。如果只在字句上解释,像云汉篇上说:‘周朝留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余剩。’如相信这句话,那末周朝没有剩一个百姓了。讲到做孝子的极点。没有再大过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再大过拿天下的俸禄去供养父母了。舜使瞽瞍成为天子的父亲,是尊敬到了极点,拿天下俸禄来奉养父母,是奉养到了极点。诗经上说:‘永远念着孝亲的思想,这孝亲的思想,就可做天下的榜样。’就是这个说法啊!书经上说:‘舜非常恭敬地去事奉父母,见了瞽瞍,就表现出谨慎恐惧的样子。因此,瞽瞍也信受舜的一片孝心,事事也顺从他的意思。’这就是做父亲的不能够以儿子来看待舜了。”五尧以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①?”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②。”“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③乎?”曰:“否,天不言。以行④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授之;暴⑤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⑥,二十有⑦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⑧,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⑨。天下诸侯朝觐⑩者,不之 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 ,践 天子位焉。而 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 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①有诸:即“有之乎”?“诸”为“之乎”二字之合声.急言之曰“诸” ,缓言之曰“之乎”。 ②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朱注:“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主私有故也。” ③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诚恳详语之貌。命,告也。“命之”,有告晓义。 ④行:读去声。谓德行。⑤暴:读仆,俗作曝。显也。 ⑥舜相尧:“相”辅助。⑦有:通又。⑧崩:天子死曰崩。 ⑨南河之南:在冀州之南,其南即豫州。 ⑩朝觐:北面而见天子曰觐。朝觐,即北面朝见天子也。 之:往也。下文“而之舜”,“不之尧”,“之中国”之“之” 。义同。 讴歌:歌咏以诵功德也。 中国:帝都居国之中,故曰“中国”。 践:登也。 而:犹如也(王引之说)。 泰誓:尚书篇名。

【译文】

万章问道:“尧将天下给舜,有这件事吗?”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万章说:“那么舜有天下,是谁给他呢?”孟子说:“天给他的。”万章说:“天给他的,是诚恳地告诉他吗?”孟子说:“不是,天不说话,只用舜的品德和行事,表示将天下给他罢了。”万章说:“用品德和行事暗示将天下给他,这是怎么说呢?”孟子说:“天子只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给他天下;诸侯只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给他诸侯;大夫只能蔫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给他大夫。从前尧帝推荐舜于天,而天接受他;将舜显示于百姓之前,而百姓接受他。所以说天不用说话,只用舜的品德和行事暗示将天下给他的意思就是了。”万章说:“请问尧推荐舜于天,而天接受他;将他显示于百姓之前,而百姓接受他,这又怎么说呢?”孟子说:“使他主持祭杞,百神皆来享受他的祭祀,这是天接受他;使他主持政事,不但把政事治理好,百姓也安乐和信服,这是百姓接受他。天给他,百姓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下下给人。’舜辅助尧帝,有二十八年的长时间,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得到的,是天意啊!尧帝死了,服完了三年丧礼,舜避开尧的儿子,便到了南河的南边去;天下诸侯朝见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诉讼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歌颂功德的,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说是‘天意啊!’这样以后,舜才回到国都,登上了天子的位。如果直接住到尧的宫中,逼走尧的儿子,那是篡夺的行为,不是天给他的。书经泰誓篇说:‘天的察看,是从我们百姓的眼睛来察看;天的听闻,是从我们百姓的耳朵来听闻。’就是这个说法呢!”六德衰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①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②,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主子而从舜也。禹荐益③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④。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⑤,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⑥,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⑦,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⑧天也;莫之致而至者⑨,命也⑩。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 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 。故益伊尹周公 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天下 。汤崩,太丁未立 ,外丙 二年,仲壬 四年,太甲 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于桐处仁迁义 。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 ,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释】

①禹:夏君,黄帝玄孙,姒姓,治水有功,继舜即天子位。 ②避舜之子于阳城:舜之于商均。阳城,山名。阎氏四书释地:“汉颖川有阳城县,以山得名,洧水所出,此山在登封县北三十八里。 ③益:即伯益,又称伯翳,舜臣,佐禹治水有功。 ④箕山之阴:山之北曰阴。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又名崿岭。 ⑤不之益而之启:“之” ,往也。启.禹子,继父有天下,在位九年崩。 ⑥丹朱之不肖:丹朱,尧子。“不肖”,不似父之贤也。 ⑦舜禹益相去久远:谓舜相尧二十八年,禹相舜十七年,而益相禹仅七年,所历之年,相差甚多。 ⑧莫之为而为者:言非人所为而自为也。 ⑨莫之致而至者:言非人所致而自至也。 ⑩命:朱注:以理言之谓之天,以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 故仲尼不有天下:朱注:“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 继世:继承先世之基业也。 桀纣:谓夏桀商纣二暴君。 伊尹周公:伊尹,成汤贤相。名挚。周公,文王之子,名旦。佐武王定天下。 王天下:“王”,读去声。说文“王,天下归往也。” “王天下”,言天下人民归往之。 太丁未立: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 外丙,太丁之弟。 仲壬:外丙之弟。 太甲: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也。 典刑:常法。“刑”通型。 桐:为汤墓所在地。伊尹放太甲居此,盖使居近先王,思过而近义也。故址在今山西省荣河县。 自怨自艾,言自悔恨改过。“艾”,治也。 处仁迁义:言以仁自处,见义则迁也。 亳:汤都。亳有三邑,此指南亳。在今河南省商邱县。 禅:授也。谓让国于贤也。

【译文】

万章问说:“有人言,‘从尧帝到了夏禹,德行就衰落了。他不传位给贤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有这件事么?”孟子说:“不,不是的。天意要给贤人,就给贤人;天意要给儿子,就给儿子。从前舜推荐禹于天,过了十七年,舜死了,三年的丧礼完毕,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去,天下的百姓都归从他,就像尧帝死后,不归从尧的儿子而归舜。禹推荐益于天,过了七年,禹死了,三年的丧礼完毕,益避开禹的儿子到箕山的北边去,朝见和诉讼的人,不到益那里去,却到启这里来。都说:‘是我们君的儿子呢。’歌颂功德的,不歌益,却歌颂启。都说:‘是我们君的儿子呢。’尧子丹朱不贤,舜子商均也不贤;舜辅助尧,禹辅助舜,二人经历年数相当久,施给百姓恩德相当长;益辅助禹,经历年数少,施给百姓恩德又不长久。舜、禹、益三人,彼此辅助的时间相差很远,而他们的儿子贤和不贤,都是天意,并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不是人力做到而自然做到,这是天意。不用人力去求得而自然来到,这是命运。一个平民,竟然能治理天下,他的道德必定要像舜和禹;同时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不能治理天下。承继先代而能治理天下的,天要废弃的,必定像桀纣的暴虐无道这一类呢。所以益,伊尹,周公不能统有天下。伊尹辅助成汤治理天下,汤死了,太子太丁没有即位便死,外丙即位才二年,仲壬即位才四年,于是立了太甲。太甲即位后,破坏汤的常法,伊尹把他安置在桐的地方。过了三年,太甲悔悟改过,自己怨恨自己,改悔自己错误,事事拿仁道来做,三年的时间,都听伊尹指教的话。因此,伊尹仍迎接他回到亳都。周公不能够得天下,如同伯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是让位给贤人的;夏商周三代,是传位给儿子的,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七割烹章

万章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②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③,弗顾也。系马千驷④,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⑤,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⑥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⑦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⑧,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⑨。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⑩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 ,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 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 :‘天诛造攻自牧宫 ,朕载自亳 。’”

【注释】

①割烹要汤: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滕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盖战国时有此一说。“割烹”,割肉烹羹也。“要”,求也。 ②有莘:古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北华塚集。 ③禄之以天下:“禄”,作动词解,谓以天下之禄加之也 ④千驷:四马曰驷。千驷,四千匹马。 ⑤一介不与诸人:俞氏平议:“一介即一个。”王氏经义述闻:亦以“介”“个”为一字。当从之。一作介与芥同。“一芥” ,喻细微亦通。 ⑥嚣嚣然:无欲自得之貌。 ⑦幡然:“幡”同翻。“幡然”,改变貌。言汤礼聘三至,乃幡然改变计划,以为空想向慕,不若使吾道能实现更好。 ⑧使先知觉后知:赵注:“觉,悟也。天欲使先知之人悟后知之人。我,先悟觉者也,欲以此仁义之道,悟未知之民。”朱注:“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 ⑨推而内之沟中;“内”同纳。此为譬喻之词,言民之受灾害,乃政治不善之过。⑩枉:邪曲。 或远或近:“远”,谓不仕而远君。“近”、谓仕而近君。 归洁其身:重在不污己。 伊训:商书篇名。 天诛造攻自牧宫,赵注:“言造作可攻讨之罪者,从牧宫桀起,自取之也。” “造”,始也。“牧宫”,桀宫也。 朕载自亳:“朕”,我也。此乃伊尹自称。“载”,始也。亳,南亳,汤所都也。朱注:“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其事于产亳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