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固然是件好事,但不可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应该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只有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否则,只能越改命运越坏。
用勇气去溶化心中的冰点
美国的塞利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花了二十多年,找了一万多人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悲观的人往往会自怒自艾生出病来,有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塞利曼博士举了下面这个实例来说明:
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人员尼克,他工作相当认真,做事也很负责尽职,不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
有一天,铁路公司的职员都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大家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竟被关在一辆冰柜车里。
尼克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没有人听得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红肿,喉咙叫得沙哑,也没人理睬,最后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愈想愈可怕,心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一定会被冻死。他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笔,写下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里的职员陆续来上班。他们打开冰柜,发现尼克倒在里面。他们将尼克送去急救,但他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而尼克竟然给“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的温度,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一向不能轻易停冻的这辆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
感悟
冰柜之外的我们,如果有一天,变得什么都不敢相信了,我们同样会死于无法预料的各种各样的心中的冰点。生活中,我们要突破自己的各种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溶化自己心中的冰点。
知识是随时都可以学到的
费利斯的父亲是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孩子,他只读到了小学五年级,然后家里就要他退学到工厂做工去了。
从此之后,整个世界便成了他的学校。他对什么都有兴趣,他阅读一切能够得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他也非常爱听镇上乡亲们的谈话,因为这样可以了解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亲真的非常好学,他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后来还带来了他的家人。他决心要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费利斯的父亲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在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他常常对孩子们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世时愚昧无知,但只有蠢人才会永远如此。”
于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堕入自满的陷阱,父亲要孩子们每天都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然后在晚餐的时间告诉大家。所以,晚餐时间就成为了他们交换新知识的最佳场合。
当他们每人说一项“新知”之后,便可以去吃饭了。
在吃饭之前,父亲的目光会停在他们当中一人身上。那天,父亲看着费利斯,说:“费利斯,告诉我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我今天学到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接着,他父亲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母亲。
“孩子的妈,这个答案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尼泊尔?”她说,“我非但不知道尼泊尔的人口有多少,我连它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呢!”
当然,这样的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费利斯,”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费利斯当时只是孩子,一点儿也觉察不出这种教育的妙处。他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他才明白父亲给他的是一种多么生动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全家人共同学习一同长进。
费利斯进大学后不久,便决定以教学为终身事业。在求学时期,他曾追随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学习。最后,他完成大学教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与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发现那些教授教导他的,正是父亲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的价值。
感悟
知识是一种最庞大的东西,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它的全部,就算是一个学识再渊博的人,也只不过是知道了它冰山的一角而已。但知识却是随时都可以学到的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工作中,甚至是在游玩中。总之,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知识。
创造也要源于生活
从前有一座寺庙,这座寺庙的香火很旺,很多人都来这里求佛许愿。这里的老方丈为了香火更旺盛,特地从京城请来一位著名的工艺人,在正殿上塑起一座八米高的佛祖塑像。
在佛像塑好那天,举寺欢庆。方丈问工艺人要多少工钱,工艺人傲慢地说:“今日佛像完工,应该可以看得出我的工艺有多么高超。至于工钱嘛,这样吧,我们以三日为限,如果在三天内有人在这座大佛身上挑出一处毛病,我便分文不取;如果没有人能够挑出毛病的话,就请赏赐黄金百两,作为工钱吧。”
看着已经塑好的佛像,方丈无奈,只得答应了,当晚便召集全寺僧人,宣告了工艺人的话,让众弟子去给佛像挑毛病。第一天,众僧侣纷纷去挑毛病,可看着看着,都不知不觉地夸奖起佛像雕塑得太好了。一天下来,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毛病。方丈心里一沉,亲自去看了个遍,竟然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找出来,心中也不由暗暗佩服这工艺人的手艺。
可是这百两黄金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于是,老方丈又去请附近的村民一同来挑毛病。因为老方丈平时行善积德,人缘颇广,第二天,果然来了不少村民。可是大家看了佛像都交口称赞,别说毛病,就连半点批评的话也没有。
第三天到了,这个时候,老方丈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有拼命诵经拜佛,乞求菩萨庇佑。一天很快过去了,转眼夕阳西下,大厅里只剩下一位抱着儿子的村妇。方丈闭上眼睛静坐,也没有心情去搭理那母子二人。母子俩在佛像前看来看去,母亲不住地赞叹,儿子也傻乎乎地盯着大佛。就在母亲抱起儿子准备离去时,儿子突然趴在母亲耳朵旁,说:“妈妈,这佛像有个毛病了。”母亲很惊奇地说:“你别瞎说,那么多人都找不出毛病,你怎么能找出来?”
母亲的话让一旁的方丈听到了,他猛地睁开眼睛,看了看那小孩,只见那小孩不过四五岁模样,牙都没长齐。方丈半信半疑地站起来,上前两步,问道:“孩子,你说说吧,这个佛像哪里有毛病?”
小孩子看了看方丈,又看了看他母亲,说:“老方丈,那个大佛像的手指有毛病。”方丈给逗乐了,问道:“你倒说说看,手指有什么毛病?”小孩说:“佛像的手指太粗啦。”他母亲在一旁摇头说:“手指粗也算毛病?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方丈也叹了口气,准备离去。小孩子见两个大人都不信他,生气地大声说道:“佛像的手指就是太粗了啊!它怎么把手指伸进鼻孔挖鼻屎呢?挖耳屎也不行呀。”
方丈和小孩的母亲都被他的话给说愣了。老方丈扭头,仔细看了看那尊佛像,发现手指确实比鼻孔大出好多!他喜出望外,说:“啊,这确实是个毛病,还是个大毛病!”他一边谢过母子二人,一边对着佛像感叹道:“这么个大人都挑不出的毛病,竟被一个小孩子给发现了。”
后来,工艺人也承认的确存在这个毛病,于是真的分文未取。
感悟
虽然说一个人的思维可以信马游缰,一个人的创造也可以不受束缚,但是,这些思维和创作也要源于生活。如果那些思维和创造都脱离生活的话,那么思维就不能叫做思维而是叫做胡思乱想,创造也就不是创造而是乱造了。
学来的东西总能派上用场
曾经被《财富》选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他的业务遍及数十个国家,拥有员工数以万计。
在李嘉诚70多岁的时候,曾经这样畅谈他学英文的经验:“我的英文就不算好,由ABC开始,都没有学到Z,日本仔的飞机已经到处放炸弹。正规教育我受到很少,但非正规教育我肯学。”
1939年,日军犯境,当时担任小学校长的父亲带着李嘉诚逃离赴港。第二年父亲患上肺病。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到医院探望父亲,为了让病危的父亲高兴,李嘉诚对父亲说:“英文也不算难,我读一段给你听。”父亲听过之后,满面哀伤。“因为他知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环境不许可。”李嘉诚语带哽咽说。
李嘉诚的英文是一个同屋女孩教的,他则教她数学。父亲临终前一天,发觉没有任何财产可以留下,只好反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李嘉诚很自信地应许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为了实践诺言,李嘉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边写满了,又翻过另一边再写,直到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
在他22岁的时候,开了一间塑胶厂,他深信到26岁,储够钱,再凭着恶补的英文,就可以考上大学。岂料一个大户的破产,毁了他的大学梦。但是,苦学的英文却在这时候为他打开了成功之门。
20世纪50年代在做塑胶花时,李嘉诚坚持订阅全世界最新的塑胶杂志,第一本是美国杂志《Modern Plastics》(《现代塑料》),他又飞到英美参加塑胶展,掌握最新形势。
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瓶子的机器,但从外国订制太贵了。于是他凭着自学的英文研制出了这部机器。李嘉诚说:“它至少让我赚了几万港币。”于是,他开始请私人老师,每天7时上班前,教他英文。
所以说,李嘉诚的发达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如果他没有刻苦地学习英文,那么就不会有他的今天。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英会谈期间,有不少公司都停留在业务本地化的阶段,但李嘉诚考虑的是,公司要发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他并没因为自己带着潮州口音而避讲英语或避请洋人,不管是开会,还是接受访问,只要对象是洋人,他一概用英语对答,根本就不需要翻译。
感悟
勤奋和刻苦是一个人取得良好成绩最便捷的途径。一个人只要肯用功学习,能吃苦,那么,学来的东西总能派上用场,就算他的基础比较差,或是一切从零开始,也是可以成功的。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到大量的知识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以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得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
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的学识和才华,不知道您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这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有没有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就蹲下来看那稻秧,可是他怎么看,也没有看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有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也无法发现今天知道的比昨天知道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佯,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孺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感悟
如果想要用什么方法一下子获得很多知识,那是不可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获取知识并没有什么奇妙的方法,只能日复一日地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
只有谦虚勤奋,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非常糟糕,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而受到老师和父亲的训斥,但小公权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面对父亲和老师的训斥,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小公权的字已经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而且他的大字还经常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就连严厉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为此感到很是得意。
有一天,小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规定每人写一篇大楷,然后再互相观摩比赛。公权没花多长时间就写成了。这时,有—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好不好。”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个孩子太骄傲了,就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并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这样的字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一开始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像是在骂他,就决定到华原城里去看看。华原城离他家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原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原城东门,只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龙飞风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时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头没有说假话,心里惭愧极了,心想:我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噗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经过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