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1848200000018

第18章 浅论秦陇西郡与陇坻、陇坂、陇山的关系

何钰

一、秦陇西郡与其命名的依据

春秋战国时,秦国不断开疆拓土,由弱而强。至秦武公,溯渭水向西扩展。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八国服于秦”。秦献公初立(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秦孝公元年(前361年)“西斩戎之豸原王”。渭首即今之渭源县,狄戎居地即今之临洮县,狄戎居今陇西县西至渭源一带。此时秦的势力已达渭源洮水流域,当置狄道、豸原道二县。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昭襄王母“宣大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关于秦昭襄王置陇西郡的时间,《水经注》卷二载为“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后汉书·西羌传》载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前后相差七年。总之,秦昭襄王置陇西郡,其时当在公元前279年至272年之间。

战国秦昭襄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县),西有洮河天险,北有长城护围,可谓防守有恃。秦昭襄王时所筑的长城,文物考古界称其为战国秦长城。其首起今临洮县新添乡三十里墩杀王坡,经今临洮东北、渭源北、陇西北、横贯通渭县,经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达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战国秦长城行经之地,恰在陇西、北地、上郡的外围地带。

陇西郡的设置与秦国的历史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自秦昭襄王置陇西郡后,秦、汉、晋因之。其间狄道自始置陇西郡至曹魏黄初元年(220年)一直为陇西郡治所,历时五百多年,自黄初元年陇西郡治由狄道移治襄武(今陇西县)至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历时四百年。陇西郡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近千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陇西郡的命名,与山水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云:“洮水又北经狄道故城西,阚骃曰:今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经陇坻。其山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扬雄称响若坻颓是也……滥水又西北经武街城南,又西北经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可见,陇西郡之名是因其郡治狄道县东面有陇坻和陇水而命之。《水经注》记载的狄道县方位与今临洮县城区的地理位置相一致,武街即今临洮县窑店乡。

“陇水”,“《山海经》所谓滥水也”,其为今临洮县东峪沟,发源于渭源县鸟鼠山。滥者,易泛滥之谓也。至今民间尚对东峪沟有“七十二道脚不干”之称。极言其水流曲折,雨天泛滥难行,故曰滥水。

鸟鼠山西北高城岭即今渭源县西北面庆坪乡文昌宫山至关山一带的战国秦长城,亦即今称为“长城岭”者。

陇坻,为东峪沟北面的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坻,水渚也”,《段注》:“坻者水中之可居之最小者也。”《诗·秦风·兼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山坡。潜藏不出。”可见坻是小洲或山坡高地。因陇水西流经其北岸之山下,在古代或因陇水遇大雨、暴雨而泛滥,冲刷北岸山体,滑崩于水中而形成坻;或因地震滑坡,山体崩颓而形成坡。《后汉书·张衡传》载东汉顺帝阳嘉年间(132至135年)曾经“地震陇西”。大约秦汉以前陇水北岸“其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即山岸崩颓,滑落于陇水中,形成水中之坻或陡坡,发出很大的响声,“故扬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坻因陇水而名陇坻。今东浴沟北山一带犹见昔年滑坡遗迹,以定(西)临(洮)公路下山处最为明显。

坂,《说文解字》曰:“阪,坡者曰阪。一曰泽障也。《段注》陂为泽障,故阪亦同。一曰山脅也。《段注》山脅,山胛也,吕览:阪险原隰,高注:阪险,倾危也。小雅:阪田笺曰,崎岖土尧埆之处也。”“泽障”与“小渚”意相近,陂、坡通假。坂或为“泽障”,或为“倾危”崎岖之险坡。故陇坻又称为陇坂。

陇西郡郡治狄道县因“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二、陇坻、陇坂与陇山

陇坻为古崆峒山之余脉。崆峒山今名马衔山,其为今临洮与榆中的交界,非今平凉崆峒山。《狄道州志》卷一云:“崆峒山,在州北一百里,踞马衔山之顶”,“崆峒山,今马衔山”。《史记·五帝本纪》载,苗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崆峒,山名也,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巡“至陇西,西登空同”(按:第二个西字疑为衍文,似为“至陇西,登空同”。)《汉书·武帝纪》亦云: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冬十月……遂踰陇,登空同”,应劭注曰:“陇,陇坻坂也”。可见崆峒山为陇西郡的崆峒山,即今之马衔山,而非今平凉崆峒山,今平凉在秦属北地郡,在汉属安定郡。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庾信所撰《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督都普屯威(即辛威)神道碑》云:“山行陇坻,地入塞源,望积石以缘河,临崆峒而下坂……河连积石,山带崆峒,秦亭北上,汉使西通”。辛威,北周陇西郡(治渭州,今陇西)人,赐姓普屯。父生于河州(枹罕郡治,今临夏)。辛氏祖籍狄道(今临洮),“世为陇右著姓”。因而碑文中有“陇坻”、“坂”、“塞源”、“崆峒”、“秦亭”、“积石”、“河”等与狄道和河州有关的名称。

如前所述,“陇坻”又称“陇坂”,其为今临洮县东浴沟(陇水)北面的马衔山(崆峒山)之余脉,亦即“山行陇坻,’、”山带崆峒“、”临崆峒而下坂“者是也。”地入塞源“,即狄道为”塞“之源。”塞“即战国秦长城及秦塞,”源“即首起。”秦亭北上“之亭,《说文解字》云:“燧,塞上亭烽火者”,《段注》:“渭边塞上守烽火之亭”。“秦亭”就是秦长城的烽燧,其在狄道境内分布较多,以县北三十里墩最为著名,唐代置长城堡于此。“汉使西通”是指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郡出使西域。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崆峒山与陇坻在狄道。

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所谓“陇坻谓陇坂,即今之陇山也,此郡(即陇西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按:此处颜师古将陇坻(陇坂)与陇山混为一谈,而且将陇坻东移于千里之外的六盘山南脉——陇山。)。然而在《水经注》中,陇坻与陇山有严格之区别,并非指一地一山。如《水经注》卷二:“高平川水注之……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瓦亭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瓦亭水又西南流……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东导陇中……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着重点为引者所加)等等,此处的陇山为属于今之六盘山脉系统的陇山。

应劭为东汉末年人,博学多识,著述十余种,他不但早于北魏郦道元三百多年,而且早于唐初颜师古四百多年。他的著作为后世学者所征引,因而应劭说的关于陇西郡的命名是因“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的论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应劭关于陇西郡命名的论述,是指陇西郡治狄道地理位置的小范围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豸原之戎”是指自陇山以西的大范围,于是颜师古则依《史记》而言“此郡在陇之西”,是广意言之。不过他将应劭说的“有陇坻在其东”改为“有陇坻在其西”,这样一字之改,不但有背离实际之嫌,而且与其说的陇坂即陇山、“此郡在陇之西”自相矛盾。此说以讹传讹,遗误千载。

关于陇坻即崆峒山(今马衔山)之余脉,其在今临洮县的证明亦见诸唐人及清代狄道诗人的作品中,如李白《赠张相镐二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杜甫《近闻》:“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崆峒五原亦无事……”;《寄高三十五书记》:“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赠田九判官》:“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洗兵马》:“已喜皇威青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防身一长剑,将欲依崆峒”;《送高三十五书记》:“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因唐王朝与吐蕃在洮河一带发生过战争,开元二年(714年)秋,陇右节度使薛纳、大仆少卿王晙等与吐蕃战于武街(今临洮县窑店),复战于长城堡(今临洮县新添乡三十里墩),天宝十二年(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大破吐蕃于洮河流域,“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不但唐人有诗歌咏,而且传为唐明皇御笔的《哥舒翰纪功碑》至今树立在临洮城南街。唐人杜佑《通典·州郡典》和政郡岷州条云:“岷州……属陇西郡,长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停洮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此处虽误将陇西郡治狄道与岷州(秦临洮县)有所混淆,且将应在郡北的秦长城误记在郡西,但说明崆峒山在陇西郡,且有秦时的长城。上述皆为崆峒山在今临洮境内的佐证。

清代狄道诗人张晋(1629—1660年)《七律·秋望》中有“家世崆峒山下居,每因风雨念吾庐”之句;又清代狄道诗人吴镇(1721—1797年)所撰《上营沈氏祖茔碑》云:“兰(州)之南、狄(道)之北有名山日马衔山……其实即古之空同(崆峒)山也”。

通过以上引证,充分证明古之崆峒山在今临洮县,即是临洮与榆中交界的马衔山,陇坻是其南面的余脉,即今东峪沟北山,而非是属于六盘山系统的陇山。

(《甘肃文史》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