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保良 樊翔
如何看待伏羲?我们认为先要端正态度和研究方法。伏羲是神话人物,不是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不能与历史画等号。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有其父有其母,有生卒年月和籍贯等等,而神话人物则无,即使有,也是远古先民以原始思维的幻想方式创作出来的,且在久远的传说过程中,不断添枝加叶、润色修改过的。因此,今天我们对神话人物既不可丑化,也不可按文艺舞台上的时髦话,人为地予以“包装”。研究者指出:“神话是观念的产物,观念是现实的反映,神话不是历史,但它折射历史”①。神话属于精神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至某一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它既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也反映了远古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伏羲及伏羲文化正是这样。我们对于古代神话人物,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认真的深入的研究。神话就是神话,切不可以“荒诞”、“迷信”视之,也不可以随意引伸,乱扣“帽子”。
一、伏羲是一位中国古代伟大的神话人物
1.有关伏羲的主要文献记载: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一开头就是《五帝本纪》,将黄帝等五个神话传说人物,写成了历史人物。虽然,在写作时已经删去了一些“不雅训”,即明显的荒诞部分,但仍然保留着许多神话的色彩,还保留着许多神。司马迁著《五帝本纪》,而不言三皇,大概是由于三皇的事迹更“不雅训”的原故吧②!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篇》云:“伏羲始作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
《周易·系辞下》称:“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为网罟,以田以猎。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祈,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又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其母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
《列子·皇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山海经》载:“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管子》载:“戏造六,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春秋内经》载:“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合,于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作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皞’,伏牺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名官)。”
东汉王延寿《昭明文选·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麟身,女娲蛇躯。”
《太平御览》卷78引《帝系谱》云:“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记》说:“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端,因而名官始以龙记,号曰龙师。”
关于“三皇”人物或名次,东汉时的几位大学者班固、王符、应劭等人,说法就不相同,先后其他学者的说法也不一致。《辞海·三皇》条将其归纳为“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3)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4)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义》);(5)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6)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实际都是象征性人物。最后一说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情况。”此外,《辞海》还把伏羲列入《五帝》条中,“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三种说法:(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2)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礼记·月令》);(3)少皞(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据近人研究,他们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从以上尚不完全的文献资料记载中,我们已清楚看出伏羲这位神话人物不寻常的神奇来历和形象,以及他杰出的作用和贡献。
2.关于“羲皇故里”问题
记得前些年,我受兰州大学出版社之托,审阅过某县一位作者写伏羲故里在他们县的一本书稿,我在审稿意见上未表同意。我觉得伏羲本是一位神话人物,哪里能有个具体的出生地呢?况且,天水被看作“羲皇故里”,这已约定成俗,国内外的华人及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均已认同,这种共识是长期形成的,难能可贵。他们把伏羲看作是自己心目中崇敬的远祖,寻根问祖,前来祭祀,特别是海外各地华侨华裔,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天水,或敬献祭品或捐资修建祭祀场所。这都是好事善举,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上凝聚力的体现。如果在一个省之内,另设一个伏羲故里或祭祀中心,把海内外华人共同认可的问题搅乱,使海外华人远道归来而无所适从,那多不应该;或者为此问题展开“争鸣”,“打笔墨官司”,也是无多大价值的事。鉴于此,我认为那本书稿没有出版的必要。
《神话溯源》一书作者傅小凡和杜明富两位先生的观点,我们很赞同。他们研究认为:“神话中的人物,不同于历史人物,他没有出生地,但是,作为神话本身而言,它有原初形态,有产生和发源之地”③。并且,他们通过广征博引,把考证伏羲神话的源头与考证女娲神话的源头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证明女娲神话的源头在天水。“从女娲神话,经过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神话,最后到伏羲神话,这恰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即从母系社会,经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并存阶段,最后父系社会完全取代母系社会。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线索。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伏羲神话的源头也在天水”④。接着下面一段话,他们说得也是言之成理:“因为伏羲神话在天水发源,所以全国最大的一座伏羲庙也就建在了天水。虽然建庙的初衷并非具有神话学的认识,而是认定天水是伏羲的故里,但是这历史化的结论出于对神话的改造,而被改造的神话的起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是将伏羲神话的源头,改造成了羲皇的故里。况且,建庙是为了祭祀,祭祀说明信仰的存在,信仰自然以神话为前提,所以天水伏羲庙仍然可以成为伏羲神话源头的佐证”⑤。
古代的天水属于“成纪”。陈守忠先生曾在《甘肃史概述》一文中指出:“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⑥。古代成纪在置县之前,当是一个地理概念。“成纪”是甘肃省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也很有可能与伏羲神话传说有关。对于成纪这块广阔地方所包括的水系河流具体分布,范三畏先生研究指出是:“东起天水东境陇山渭河,西抵渭源清水源头,北达庄浪、静宁的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其南境则有大致抵西汉水北岸的仇池山一带甚至嘉陵江北的鸑鷟”⑦。
古代天水气候温和湿润,森林密布,河谷地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为远古先民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的原始氏族居民创造了原始文化,反过来,原始文化又塑造了原始氏族居民。他们不仅劳动生息在这里,而且也特别聪明智慧,如若不信,地下文物为证。据天水市博物馆调查,天水市辖境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500余处,渭河支流葫芦河谷地、耤河谷地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古文化遗址,其中以伏羲传说最集中的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最为著名,出土各类文物之多,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籽种、地画、宫殿式建筑雏形,都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此外,冯绳武先生研究指出:“天水(旧秦州)是全国稀有的周简周图发现地。天水市北道区东南49公里(直距32公里)的放马滩,位于渭南东柯河与嘉陵江西支党川河间的分水岭上(实即江河分水岭上),海拔1810米,东经106°6′与北纬34°24′。东北3公里有石门山,西南5公里有仙人崖石窟,同属全国(文物)重点保护的麦积山自然风景名胜区。1986春,在放马滩的天水党川公路北侧坡地发掘古墓,经确认是秦汉墓群,已发掘16处,先后发现竹简460支(长24厘米,宽1.2厘米,厚0.4厘米),板绘地图七块,另有帛绘地图1幅,已毁,但尚保存碎片。部分简图文字属小篆,而非隶书,篆书部分应是秦代或战国时期文物(均保存在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已见秦图篆文注记,以当地河流、村镇等地名为主,详细内容及成图时期与其价值等,尚待进一步鉴定。出土棺木经C14测定结果是距1950年为2350年(±60年),约相当于周安王骄二年前后,可知是周代地图,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绘地图(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早两个世纪以上”⑧。
刘雁翔在所著《伏羲庙志》⑨的《缘起》中一段话,是他亲身感受到天水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不妨援引在此,以见其真切。他说自己研读地方史时间长了,“深切地感受到天水的历史非常深厚,似乎一段废城墙、一块碎陶版都能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天水的历史又是从传说的人文初祖伏羲开始的,于是就钻研有关伏羲的资料,研究伏羲的祭祀场所伏羲庙”。他从1993年到1995年“三度春秋,四易其稿”,终于完成十八万字的《伏羲庙志》。该书“论辩了伏羲传说与事迹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详尽地记述了伏羲庙的沧桑变迁,是关于伏羲庙的第一部专志,代表着天水伏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序》语)。该书对秦安“羲皇故里”、甘谷“羲皇故里”、天水市区“羲皇故里”都分别作了准确而详细的介绍。
现今天水已成为海内外伏羲祭祀中心和伏羲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恢复公祭伏羲典礼以来,从1990年开始,每年隆重举办伏羲文化节,1992年召开了首届伏羲文化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云集天水。赵朴初先生题有“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巨匾,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欣然题词“羲皇故里”,现已刻碑立于天水火车站广场。甘肃省人民政府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天水市人民政府公祭人文始祖女娲,以及天水市人民政府在秦安县陇城娲皇宫公祭女娲,已成定制。凡此种种活动,我们认为对宣传甘肃,推动天水经济、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3.伏羲重大文化贡献
在谈伏羲文化之前,我们觉得有必要把伏羲名号这一问题先谈几句,然后叙述他“结绳作网罟”、“始创八卦”、“人工取火”、“制嫁娶之礼”等重大发明,才能合乎情理。刘文英先生研究指出:“在历代史书和民间传说中,人们总是把伏羲描绘成一个具体的人。然而从现存许多原始民族的状况来看,个人名号的出现时间很晚。一般要进到父系氏族时代,随着个体家庭出现和个人在氏族中具有一定的独立地位,才有可能。在此之前,即使酋长的名号,也非某一个人所专有,而总是作为氏族名号世代相袭。《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在这种传说中,伏羲(庖牺)甚至也不是一个氏族的名称,而是许多氏族共同世袭的一种名号。名称的世袭,不单是一个称谓的问题,它反映了氏族繁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血缘关系和血缘系统。当然,先有伏羲这个名称,然后才可能世代相袭。因此,伏羲最初应是一个氏族及其酋长的名称。这样,伏羲也就成了这个氏族系统的共同祖先。”⑩因为这段话很重要,所以详录于此。引文中关于伏羲是许多氏族共同世袭的一种名号这一点,我们想再多说几句话(如不妥,就当画蛇添足),其他众多氏族何以要袭用伏羲名号?我们在文章前面曾说过,繁衍生息在古成纪的伏羲氏族,较先创造了原始文化,反过来,原始文化又塑造了伏羲氏族。伏羲氏族当时是中华大地西部各氏族中最先进的一个氏族,生产技术先进,生活水平高。羡慕文明,自愿归附,学习先进,加入先进行列,这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如此,社会才会不断前进,人类才会不断文明。任何民族或氏族部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都是没有出息的。所以,我们认为其他众多氏族自愿共同世袭伏羲名号,是势所必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可能他们相袭伏羲名号,借以自重,感到光荣。所谓传说中的伏羲在位115年或其寿194岁,纯属无根据的编造。
所谓伏羲文化,实质上是这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伏羲氏族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文化发展的历史折射。肯定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此不拟面面俱到,仅就其最主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发明,略述以下四点:
第一、发明渔猎工具。在众多创造发明中,我们认为发明渔猎工具是当时首要的。因为原始人类要生存并繁衍下来,首先要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生活满足后,才会有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如果温饱不保,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哪能顾得上文化生活享受。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论述中国原始人类社会进化的几大发展阶段中,把伏羲列为渔猎时代。《易传·系辞下》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猎”。《抱朴子·对俗篇》曰:“太昊师蜘蛛而结网”(太昊即伏羲)。看来,原始人类结绳作网罟,捕获鱼类和野生动物,正是从伏羲时代开始的。伏羲可能是从观察蜘蛛结网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渔猎工具。我们认为这个推断是合理的。其实人类使用的许许多多工具、用具、武器等,不少是从大自然动物界受到启发而模仿制作出来的,只不过是原理更科学、功能更强罢了。
在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网纹和鱼纹甚多,也有鹿纹。例如:“网纹束腰彩陶罐”、“绳纹红陶圈足碗”、“网格纹曲腰盆”、“圆圈网格纹彩陶鸟形壶”、“三角形网纹竖线纹彩陶罐”、“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交叉纹双肩耳彩陶罐”、“鱼纹圆底彩陶盆”、“鲵鱼纹彩陶瓶”、“人面鱼纹葫芦瓶”、“鲵鱼纹瓶”、“鱼纹彩陶大盆”、“鹿纹彩陶壶”等等。以上文物证明,大地湾地处渭水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是结网捕鱼的有利条件,鱼类是当时食物的重要来源。在大地湾一期文物中,出土的纺轮坯和尖状骨锥,联系到“鹿纹彩陶壶”也证明:既繁殖快数量多,又无多大反抗能力的鹿,则是当时捕猎的主要野生动物。伏羲时代“结绳而为网罟”,捕鱼狩猎,是劳动工具突破性的变革。这一创造发明,促进了渔猎业的空前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贡献极大,功不可没。
第二、伏羲“始作八卦”,是人们赞叹不绝的突出贡献,八卦图也是伏羲塑像胸前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