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沉思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子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伍参退下了。
楚庄王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般的韬晦之策最多不过是迷惑对方,使其对自己放松警惕,而楚庄王的韬晦不仅是迷惑对方,更多的还是要忍耐别人的误解。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激动万分。
楚庄王这只不鸣鸟,在忍耐了三年之后,终于发出了嘹亮的声音!
第二天,楚庄王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楚庄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他国的进攻,争取了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然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实在高明。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摒除障碍,大干一场了。
8.觉察力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前提保障
识时务者之所以为“俊杰”,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有雄才大略、自知之明,还有“他人不可同日而语”的觉察力。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见好就收。联袂而来的好运总是可疑的,比较安全的情况是好运厄运交错而来。
过于贪恋功名,是为官者所不取的。春秋战国时的范蠡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他的智谋、胆略,都为世人所称颂。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识时务,知大局,在功成名就之后,勇于退身而出,避免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牺牲自己。他不贪恋功名,退而归隐,做到了明哲保身,不愧是识时务者。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隐身待时。
勾践即位后,时机来了。该年,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闻得范蠡名声,便亲自前去拜访。起初,范蠡不知文种是否有诚意,于是一再回避。反见文种求贤若渴,于是亲迎文种,二人终日而语,纵论霸王之道,志同道合。文种将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范蠡追随勾践20多年,军国大计多出其手,为灭吴复越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觉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的从政经验,深深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看到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勾践的想法。勾践在谋取天下之时依靠群臣之力,而今天下已定,他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范蠡觉得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久留于越国,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于是,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他给勾践写了一封告退信,说:“我听说主人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担;主人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仇已报耻已雪,我请求追究使您受会稽之辱的罪过。”
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否则,你将身败名裂,妻子被戮。”
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于案右,比拟他仍与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物盛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辩解,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生,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讽。文种一腔孤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借鉴!”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和文种对世事觉察力度的不同,自然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法真生活在东汉后期,此时,朝廷内宦官外戚之争,党人之禁屡屡发生,真可谓昨为人上人,今为阶下囚。丢官、坐牢、禁锢、杀身,经常有这样的悲剧产生。而法真却远离这些政治争斗的是是非非,视功名利禄若粪土,这体现了他觉察透析社会人生的大睿大智。在东汉后朝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法真能以89岁高龄善终,不能不认为他是隐逸立身的成功。
法真字高卿,是陕西扶风人,他的父亲法雄曾任过南郡太守。法真好学,百家综览,博通各家学问,是关西地区有名的大儒。
法真虽出身官宦之家,但性恬静寡欲,不愿参与政事。扶风郡太守闻其名,希望与他谋面,法真便应邀前往。太守说:“春秋时,鲁哀公虽然不是贤君,但孔仲尼却对他称臣。现在,我德薄名虚,但想委屈你任郡功曹,怎么样?”法真回答:“因为太守您待人有礼,所以我才做您的宾客。如果您要以我为吏,那我就要躲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了。”太守听了这话,再也不敢勉强他了。
后来,朝廷荐举他为贤良,法真也没有应承。同郡人田弱也多次荐举他。有一次顺帝西巡,田弱又乘机推荐,顺帝前后四次征召他,法真不但没有前往,反而深深隐居起来,始终没有露面。法真的朋友郭正称赞他说:“法真这个人呀,可闻其大名,却难见其本人。他不愿出名而名声却老伴着他,逃避功名而功名老追着他跑。他真可以为百世之师了。”
法真之所以能在官场倾轧的东汉时期独善其身,与他高深的学识,个人清醒的头脑有关,当然更是他觉察世事识时务的善果。
历史上立下大功而招致杀身之祸者不计其数,识时务者要懂得见好就收,否则只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9.敏于觉察,果敢刚强
人生事业很多的成果在于决断中带来的结果,而觉察力则是决断的前提。觉察力左右着决断是对是错,是轻是重是缓是急。
顾雏军曾说,从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有一个梦想,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帝国。在他的梦想里,这个制冷帝国必须达到几个基本的标准:技术全球领先;规模世界第一;品类全面覆盖;市场国内外均衡。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顾雏军认为必须实行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并购。
颐雏军并购科龙打响了他梦想起程的第一枪。
2001年10月31日,国内著名制冷企业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法人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与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书,将其所持的20.6%的股份转让给格林柯尔。
顾雏军简直毫不掩饰自己由来已久的“野心”。一入主科龙,他就说:“收购科龙仅仅是第一步,它是我正式征伐、整合中国制冷业的开始。”可当时,业界还并不买他的账,顾雏军被当成“骗子”、“野心家”备受质疑,再加上媒体的夸大宣传,顾雏军遭到了始料未及的压力。顾雏军深知,科龙既然是他征伐的第一战,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他的帝国“野心”也永远只能是“野心”了。痛定思痛,顾雏军一方面大胆走向前台公开声明“我不是骗子”,一方面狠下决心要改造好科龙。
顾雏军为此特别向科龙员工宣布,如果公司达不到两个亿的利润,他不拿工资。入主科龙已经一年多时间了,顾雏军每个月只是象征性地拿一块钱月薪,其决心可见一斑。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据科龙透露,2002年,科龙在冰箱的成本降幅同比在11%以上,而空调的成本降幅竟达25.6%。
曾经一度科龙和华宝两个品牌交织在一起,让经销人员无所适从,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下滑。顾雏军对科龙和华宝品牌重新定位,把细分市场:科龙作为一线品牌扼守中高端市场,而华宝以一线品质、三线价格承担对科龙品牌健康成长的保护,同时形成对三线品牌价格优势的打压。2002年,华宝连续三次降价,使得华宝得以放量上扬,销量已经接近公司销售总量的50%。当国内一些企业在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惜血拼的时候,科龙“赢利导向”率先拧干厂家电行业国际营销一贯作秀的水分。“不赚钱的单一个都不接”,顾雏军极其简单的话语里蕴涵着不变的原则——“利润”。
2002年,科龙在顾雏军的手里发挥所长,摒弃了以前只做技术劳模的角色,通过“精美化”运动,将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外化为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品质特性。于是,科龙推出的“分立多循环”冰箱和制冷制热双效王空调引起较大反响。
顾雏军的大刀阔斧很快收到了成效。2002年,科龙赚得9000万元的利润,一举扭亏为盈。
科龙的扭亏为盈,让人们见识了顾雏军的身手。顾雏军乘胜追击,又一口气收购了江西南昌的家电制冷企业齐洛瓦、吉林省的老牌冰箱企业吉诺尔,以及上菱冰箱的两条生产线。顾雏军终于可以大声自豪地在业界“说话”了。顾雏军表示,他并购的脚步还远未停止,公司仍在与其他制冷企业接触。
果然,人们很快又听到了顾雏军入主美菱的消息,这距当初顾雏军被骂成骗子还不到两年时间。两年之间,顾雏军已吞下了冰箱业“四大家族”的半壁江山。
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公司,是安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冰箱的产销量位居国内前5名。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几乎是“每况愈下”,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2000年到200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013元、-0.85元和0.02元,已经无法与海尔、新飞和容声相提并论。其与德国西珂玛的合作也是波折不断。
业内人士分析,美菱原大股东——美菱集团欲引退是促成此次并购的主要原因。美菱集团前身是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1985年正式转产家用电冰箱,并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具有年产150万台电冰箱、20万台洗衣机及主要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1992年11月美菱转制,以合肥美菱电冰箱总厂为主体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次年在深市挂牌。
尽管美菱股份是上市公司,但由于集团公司转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导致美菱股份在为集团公司担保的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上国外家电和部分国内家电品牌纷纷加入电冰箱市场,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增大。基于以上原因,美菱集团不得不将电冰箱抛出去。
这对于顾雏军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顾雏军是个资本运作高手,他当然明白此次并购对格林柯尔的重要性。业界分析,美菱与格林柯尔牵手,使昔日的对手科龙(容声)瞬间成为盟友,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冰箱业多年来“四大家族”的均衡格局,更改变了全球冰箱业的竞争态势。
格林柯尔与美菱合作,从地理位置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利用美菱在华东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强大的资源、劳动力成本优势,对加强双方经营要素整合,共同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技术上看,格林柯尔的旗舰科龙,一直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制冷技术,2002年更以分立多循环技术开创全球“后冰箱时代”,而美菱是纳米冰箱技术的领军人物,强强联手在技术上业内一时无人可以比拼;从规模上看,科龙与美菱的产能已近800万台,已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从品牌覆盖来看,格林柯尔旗下四个冰箱品牌,科龙主打高端市场,容声、美菱取中高端市场,康拜恩针对中低端市场,成“赢家通吃”之势;如再整合格林柯尔、科龙、美菱三家的全球采购平台、营销平台、物流平台和技术开发平台,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将极大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同行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业内人士和专家对美菱并购事业这一连贯的精辟分析,正是顾雏军敏于觉察市场,果敢决断兼并美菱的整个思考过程。
有人惊呼,中国冰箱业的“大白鲨”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