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自己是觉察人性的第一步
觉察力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要想认识他人,就要先认识自己。学习思考,有自知之明,明白选择和放弃。觉察自己是为了不虚度光阴。不浪费时间,避免走更多的弯路,从而缩短到达成功的路途和时间。
正大综艺的4年造就了杨澜,她集聚中庸和个性于一身的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她却选择在头顶光芒最闪耀的时候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认识杨澜和知道杨澜的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对于这次离去,杨澜说:“主持人这个行当有某种吃‘青春饭’的特征,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道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前程将是短暂的。”两年后拿了学位的杨澜选择了回国,“传媒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的事更多。”从加盟凤凰卫视到创立“阳光文化”公司,大众视野里的杨澜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设置。但是,千变万化的杨澜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
杨澜清楚地知道,媒体是自己的优势,她的目标就是不断向这个方向更高层次迈进。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实际上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而杨澜的每一次选择包含着她对自己、对未来的清醒的思考和把握。“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先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成功的意义应该是由自己确定的”,这闪烁着杨澜觉察力的智慧,也是杨澜成功的前提。
“心灵需要灌溉,历史需要记载”,杨澜给自己的阳光卫视树立了文化内涵丰富、充满人文关怀的个性化品牌。这个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杨澜为自己公司精心打造的卖点,凭着这个概念,阳光卫视的广告节目已经售出到成立当年的9月份,金额达到2000多万美元,其中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等著名跨国公司。“文化是一种理想,首先要盈利,我们必须既考虑文化的追求又考虑商业的价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是杨澜给我们的最新信息,也是杨澜为自己找的下一个突破点。中国文人自古耻于谈利,文化与金钱的关联度被我们降到最低。但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叹服杨澜的商业觉察力和创新的胆识。
杨澜似乎不满足于被人们简单定义为一个成功者,她更愿意让大众接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杨澜也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为大众欣赏而倍感幸福。杨澜说:“女人具体做什么是次要的,她要能让周围的人感到一种温暖、温情和力量。在这其中她也体现出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在杨澜的身上,娴静文雅和深刻锐利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所以她既没有被界定为“女强人”而遭到男性排斥,又让女性感到鼓舞和理解。杨澜本人,或者是媒体中的杨澜形象,实际上浓缩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到底是我们社会对女性合理想象的完美代表——中庸而又不失个性。
杨澜的选择智慧在她的一些感想里面可以看出:在她所写的《凭海临风》里,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句子:
“人生出来就有各自的特长,这是上帝或者是你的成长环境所赋予你很多方面的才能,如果你的工作环境能让你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你就会有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逆境每个人都会经过,我也绝不会比别人少。不管是得意的时候还是悲观的时候,都要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如果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比较明确的话,就知道如果你放弃的话,自己也会不开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功和失败可以看淡一点。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挣扎的感觉,不在于他最后的成就。另外我觉得人都有软弱的地方。你有虚荣心啊,患得患失啊,交织在一起,你的不顺利并不一定都是环境造成的,也有你个性弱点的原因。”
“我觉得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思路打开一点,别光学自己的专业。对一个人的成功更有帮助的是一个综合思考的能力,还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实际上,现在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上与人相处,特别是要跟别人合作来做事情,就必须学会跟人沟通,让别人明白你在说什么,你在想什么。这对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和成功,是至为关键的。”
“一个人选择的时候,只能服从你自己心里想的事情,你对一个环境有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有突破,那一定是你内心有这样的需要,那就按照你的心告诉你的那样去做,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事,你没有办法保证结果。就像我今天没有办法保证我40、50岁的时候是什么样。也许有人会说,杨澜并不成功,那也没关系,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选择的是我喜欢做的事。”
学会思索,学会探究,这样会把你的问题推向一个更深更广的空间里,使你对问题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2.闻声辨人以识心
一个人的言谈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言谈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是他品性和才智的表现,而且不仅是他的言谈,在情绪指引下,所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足以表现出他此时的想法和心情。所以如果想觉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从他的声音判断。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名为万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遗民,在安亭郡堪称首富。一次,有熟人自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友人说:“圣上最近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一听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接着,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子,向江湖泛游而去。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分别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唯有万二因早觉察到了皇帝的想法,而幸免于外。
这说明,分析、判断人的言谈,是觉察人的心理想法的有效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谈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谈作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谈,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得了的,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体现在这里。若能够知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来看看,增加点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等等,最后透过言谈话语,觉察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聪明得多。而这种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语判断法。
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的不同话语,来觉察一个人的内心,是已经被实践证明过,而可行的。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方面来说,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都是用两者结合来觉察对方的心思的。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而判断人的心性气质,这样一来,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具有高超觉察力的有识之士也能从其声音中推断出其以后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来。《春秋左氏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刚生下来时,子容的母亲去告诉婆母说:“大伯母生了一个儿子!”婆母要去看望,走到厅堂时,听到伯石的声音便掉头而回,说:“是豺狼一样的声音!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恐怕要亡掉羊舌氏家族了。”于是没有看望伯石,而后来杨食我(即伯石)果然帮助补盈覆灭了羊舌氏宗族;又记载,楚国马子良生下儿子越椒,子文说:“这孩子长得虎背熊腰,而发出的声音如同豺狼一般,如果不杀掉他,将来他一定毁掉若敖氏族!”子文的预测后来也被证实。
石勒是古代羯族的民族英雄。在他14岁的时候,曾随同乡经商到洛阳,依着上东门长啸,王衍恰好从此处经过,王衍从他的啸声中感到这个孩子不同一般,他对手下人说:“刚才那个胡雏,我听到他的啸声,观其相貌,是个心怀异志的人,将来恐怕会成为天下的祸患。”当即派人去追,可石勒已逃走了。
声音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人、了解人,同样那些被人调弄演奏的乐器也可以反映出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声音从人的喉舌发出,而乐器的声音则由人的手弹拨打击乐器而产生,人的喉舌虽然与乐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产生声音的原始的、内在的原因则是一样的。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在卫国讲学时,以打击乐器为乐。一次,孔子与学生们谈论“言为心声”的话题,并且打击磐石,抒发自己的抱负。这时,有人身背草编的筐子走过孔家门口,说道:“这个击磬的人很有心事啊!”过了一会这人又说道:“庸鄙浅陋啊!怎么那样固执呢?大概是没有人了解自己吧!击磬的声音深切激越,但表达的感情则是浅显平易。”《吕览?季秋纪?精通篇》记载:钟子期夜晚听到击磬的声音,感到十分悲伤,便派人把击磬的人招来问道:“您击磬的声音为什么那样悲哀呢?”击磬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因杀人而被处死,我的母亲因此被罚为公家酿酒,我自己被罚作公家的击磬人;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母亲了!我思量着如何能赎回母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我自家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十分悲哀!”钟子期感慨地说道:“伤心啊!伤心啊!人心不是臂膀,臂膀也不是木椎、石磬,但是人的心里伤心悲痛,而木椎、石磬都有感应!”
《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为渔阳百姓击鼓免过时,步履缓慢,容貌神态都不大一样,声音高昂激越,悲壮感人,听到的人无不慷慨感叹,悲愤不已。《晋书?王敦传》记载:晋武帝曾经召见时贤一起谈论声伎艺文之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众说纷纭,只有王敦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气色十分难堪,说自己只知道击鼓作乐,于是挽袖振袍,挥槌击鼓,鼓声和谐激昂,而王敦本人更是神气自得,旁若无人一般。当时举座时贤之辈均为王敦的雄迈豪爽的风度倾倒而赞叹不已。这四件事,两件是击磬,两件是击鼓,但通过击磬、击鼓表现人的心性气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足以证明,通过乐器的调弄演奏也可以觉察人的善恶智愚、清浊正邪。
言谈识人,功夫在言谈之外。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言谈识人,大有学问,要从整体出发,要有敏锐的觉察力,还要全面,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众人观察
下结论时,一定不能只凭一己之见,而要听群众意见;之后,还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为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或“恶意中伤”所离间。
2.全面观察
评价人才要“公听并观”,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德才资全面衡量;观其主旨,不求微功细过。
3.责求实效
根据实绩判断能力的强弱,才是正确的知人之法。
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往往会从语言中流露出来。这是希望了解他人的人,需要用心去觉察的。通常,人们总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深深地隐藏起来,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要注意了解他的话语中蕴含的意思,及他赞同或反对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能判断出他是善、是恶,是能与自己交往,还是两人最好“老死不相往来”,是时时对他提防警惕,还是听之任之,无需紧张等等。
3.透过待人接物觉察人心
我们在不经意间做的小事,也许早已被有心人记住心中。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让人觉察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善从小事入手,是觉察他人的基本功。而比较观察法却是具体的观察手段。
“比较观察法”是一种直观且有效的认识他人的方法,它通以此及彼来看透人心。
对他的近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某人对妻子十分冷淡,实在很不应该。假使夫妇之间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够的离婚理由,他大可名正言顺地和妻子离婚,否则就应该彼此互敬互爱,白首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某人这样,连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冷淡,对待别人更是可想而知,这种人绝对不可靠。”
这就是以某人对待妻子的态度,推测他可能有的处世态度,用的是比较观察法。
某化妆公司的业务部长孙经理,曾在闲聊时讲了一则他的经验谈:
有一次,一个广告代理商与他洽谈生意,谈到与自己公司对立的另一个化妆品公司,这个代理商为了拉广告,于是把这家公司的宣传机密全盘向孙经理托出。
孙经理听到这里,忽然想到:
此人与我并无深交,为什么会对我泄漏这家公司的秘密?可想而知,他同样会把我们公司的机密泄漏给这家公司。”
孙经理用比较观察法识破对方的丑恶嘴脸之后,从此再也不信任这个广告代理商了。
《韩非子》中,类似的故事极多,在此我们摘录了个故事,来说明以比较观察法来觉察人心的经典范例: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八大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至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我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博欢心无疑。”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觉察力果然高人一等,后来此官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在这里,文子用的就是比较法,分清了忠臣、奸臣,使自己得以存命。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魏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魏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他们如此厚待您,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此后,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
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乐羊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
鲁丹慧眼识人而免于灾祸,乐羊忠心为主痛失爱子而被君王猜忌。由此可见,觉察力的重要性。
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