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互联网!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研究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地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读研是在浪费时间吗
一位网友来信说:
读研已经半年有余了,说说自己的感受吧。我的导师是本领域的权威,也曾经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但是现在导师年纪大了,工作又很繁忙,因此我现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果不主动找他,他是不会找我的。我这半年以来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调查了一下,发现周围大多数同学都有同感。上课很无聊,数学物理等课都找一些博一的学生来授课,他们不仅没什么经验,而且讲得不好,我们这些研一的学生大多数人上课都不怎么认真。到了期末一本书还没有讲到一半,考试前一周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不过老师在考试前划了重点,考试通过后感叹自己在最后几天把一学期的内容都掌握了——即便是掌握,也是囫囵吞枣。
其实有时候上课即使专心也学不到什么,都得靠自己自学。举个例子:一位同学的导师教我们一门课,课后悄悄对他说:“我怎么会把实用技术教给大家呢?上课我都是随便找点东西来教的。”我们能对这种无师德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还有一些课也很有意思,老师说考试的时候要按照上课他讲的内容回答,如果你的回答和他讲的不同,那也不能给分。我觉得太没有道理,他讲的难道就完全正确?现在考试已经结束,我反省了一下这半年的学习,有不少需要改进。希望下学期有个好的开始吧,但今后如果读研还是这样浪费时间,是不是我应该考虑一下要不要放弃这个学位?如果不放弃,以后我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增强研究的能力?
其实,这位网友所说的现状代表了大部分中国研究生目前的处境,但是李开复老师还是劝诫他,不要因为不完美的环境,就轻易放弃读研。读研可以增加你得到某些工作的机会,比如那些需要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位。如果你想得到那些工作,学位还是有价值的。此外,读研可以延续你的学习时间。大学四年作为学习时间未免太短了。
读研期间你可以钻研更高深的学问,也可以做实践性的工作,理解学问应该怎么应用。但是,读研必须要有自己摸索的精神,要有自修的毅力,要有主动求师的勇气。
从学习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李开复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也碰到过一些类似的问题,虽然李开复多次推崇自己的导师,但他的导师确实没有教导过他任何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导师却给了李开复大的研究方向,他的导师毫不吝啬地与李开复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给了李开复宝贵的资源,但是这位导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用具体的专业知识来教导李开复。尽管如此,李开复却仍然很佩服导师的那种“我不赞成你,但是我支持你”的胸怀,并非常感谢他的智慧、经验、大方向、资源。
李开复专业上的所有知识都是自修的、“厚着脸皮”去问专家的、参加会议时探讨得到的以及与导师下面的年轻教师切磋得来的。李开复对于这位网友的疑虑也给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不要把导师作为唯一的学习来源。
此外,李开复老师还给出了一些更具体的建议:
(1)第一学期的学位课要努力学,否则可能会影响进一步深造,比如读直博或出国。如果老师没有安排进实验室,那也不要着急,导师安排第一学期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是在本科阶段已经介入的课题。
(2)第二学期可以逐渐介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刚开始老师会安排读一些文献,自己看文献时做一些笔记。也有可能导师不指导,这时候就要自己找师兄师姐们了解情况,自己做一些准备的工作。
(3)关于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具体方法,这里有几个建议:
第一,多研读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核心期刊;
第二,多花时间阅读那些国外一流期刊的论文,还有你所在专业领域的获奖论文;
第三,参加各种讨论组织(学校里的讨论组、网络论坛、国内外的会议),发掘什么是当前最受瞩目的科研方向、题目、论文以及学者;
第四,当你发现一篇关键论文,但是不是很懂时,可以向作者请教(大部分期刊都会刊登作者的电子邮箱),也可以自己做一个模拟实验,通过实践增加理解;
第五,保持一颗好奇心,看论文时要多问,问为什么这篇论文能得到好评?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方法?
第六,勇于寻找跨领域结合的机会:大部分的创新论文都是跨领域结合的产物,所以你可以多看看与你研究领域相关的领域的新技术,尝试进行不同的组合。
(4)如果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也有了一些想法,工科的同学就应该多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要尽可能达到精确和完美。
(5)实验完成后,撰写毕业要求的小论文,请自己的导师评阅修改后投稿(论文应该获得指导老师的批准后再投稿,否则如果论文出问题,将会连累署名的老师)。投稿以后还要继续实验,让结果不断完善。现在很多杂志的审稿周期很长,尽可能在毕业之前拿到录用通知,这个尺度自己需要把握好。
(6)三年级时就要开始找工作,这可能会花费你不少精力,对这一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自己的时间计划中将这一部分扣除。
(7)如果导师很忙,和导师讨论前就应该将工作计划先整理好,然后发送给导师并提醒他,需要导师协助的工作也要通过E-mail提醒。如果实验室条件不是太好,自己应该想办法克服一下困难。能考上研究生,有指导老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你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8)除了导师以外,还应多求教于你的师兄师姐。他们都是过来人,而且动手能力可能会比导师更强,能够更实际地帮助你解决问题。当然,当你毕业时,回首三年,同学们也应该看看自己为实验室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是不是为学弟学妹做了个好榜样。
考研时应该换专业吗
有很多大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因此在考研时希望能够挑选一个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进行深造。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是可以实现呢?
一位网友询问李开复:
开复老师,我本科是学电气工程的,可是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对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我应不应该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呢?
“管理”专业听起来是一个很“神气”的专业,但其实在大学里,不见得这是一个最合适你的专业。而且就算你选择了管理专业,你也要有工作后从基层做起的计划。李开复老师列举了一位其他同学读管理专业研究生时所碰到的问题,提供这位处于疑惑中的网友作为参考:
“我大学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来美国继续念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以前,在国内念了大半年的管理科学硕士,对此有一些感受:
(1)学管理的不一定本科也学管理。我们当时一届的同学中,绝大多数本科是念理工的。有念电子的、船舶的,也有念计算机的(像我一样)。一般大家谈到管理的外延很大,但是其所需的基础课无非就是一些高等数学的课程,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应该够用,或者说至少不比本科就念管理的人的水平差。
(2)国内的管理学院师资水平比较差(我的母校还是国内一流的)。很多老师既没有科研能力,又没有实际企业的工作经验。我从计算机转向管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对母校计算机系的失望,但我对母校的管理学院更加失望,这就是我为什么又回到计算机方向的原因。但那是多年以前的事情,我相信现在的情况应该大不一样了,但也要注意国内各个学校管理专业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报考前需要认真选择。
(3)学习管理和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管理是两回事。诚然,有管理硕士学位的人在工作岗位上被提拔到管理岗位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但是,就业以后一切还要从零、从底层做起。所以,要把学管理和从事管理工作两者暂时分开。
(4)管理学院的专业方向很多,需要确定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具体情况可以到各学校的网站上去了解一下。
最后,李开复提醒这位网友,对管理的兴趣是否确定,当然你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领域,尤其在你兴趣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但是一定要经过研究和调查,并且有自己的计划,最后的选择最终还是得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