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被香港商界传作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的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仙(分)港币,秋后竞暴涨到每磅4至5港元。
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其时,李嘉诚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并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为了让香港同业能生存下去,李嘉诚毫不犹豫挂帅救业。在他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人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人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李嘉诚救人于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我们且不论李嘉诚是否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我们就以商论商,李嘉诚此举,无疑是经商的上乘之作。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当业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你该怎么办?
落井下石,把对方打趴下,你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即使你真能把对方打倒,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不可以独霸一个行业的。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是赚不完所有的钱的。俗话说:风水轮流转。那么,何日又到你家呢?
正确的取向是,应该从李嘉诚的行为中汲取精义。救人于危难之中,不但赢得了人缘、信誉及声望,你的形象实际上为你日后创大业赚大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积善行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后的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拿李嘉诚而言,一个被称为“救世主”的人,谁不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另外,如果能在做人情的过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甘蔗可以两头甜”,可以名利双收。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
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
此前,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嘉宏和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
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五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这场股灾毫无预兆,其突发性令全球股市行家及学者大惑不解。
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
当时,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出30%以上。根据协约规定,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与五家包销商共同对半承担其责任。也就是各负责51.5亿港元。
结果,长实系四家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侥幸躲过这场始料不及的股灾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他们必须承担包销的风险。股灾中,李嘉诚首先站出来“救市”,他以大局为重,认购了数亿股票支持股市。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
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再次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