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来讲,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就名垂千史,用不好就臭名远扬,有那么一些著名的掌权者,他们不因功绩出名,而因妒贤忌能、昏庸无道遗臭万年,历史因他们而关闭了大门。
★教训45:自食其果,饿死沙丘宫——主父偏心丧命
起初,赵主父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为妃,对其十分宠爱,甚至不出宫门。吴娃生幼子赵何后,赵主父就废黜太子章,封其于代郡,号“安阳君”,转立赵何为王,是为惠文王。由于惠文王年幼,公子成和李兑把持国政。
看出赵章对赵何继承王位心怀不满,赵主父就派田不礼以国相身份辅助赵章。
这时,李兑对肥义说:“赵章身强力壮,且又意气骄横、党羽众多,野心很大;田不礼则生性残忍,目空一切。要是他们俩聚集在一起,臭味相投,必生阴谋诡计。小人一旦有了野心,就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我看灾难就要降临了,您任重而权大,变乱一旦发生,灾祸首先会降临在您头上。您何不佯装有病,回家休养,而将政务交给公子成,以免首当其街遭受迫害呢?”
肥义则说:“当初主父将年轻的国君托付予我,要我忠心耿耿至死。我两次跪拜接受了主父的重托,现在如果我因为畏惧田不礼将要带来的灾难,而忘记了自己的誓言,这是不忠。我只求履行我的承诺不顾其他。”
李兑放心不下,又多次拜见公于成,让他多多戒备田不礼。
主父让惠文王赵何处理政务,自己则从旁观察群臣的表现,看到长子赵章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屈居于其弟之下,顿生怜悯之心,于是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公子章焉代国国君,但遭到群臣反对。
不久,主父和惠文王一同到沙丘游览,分住两座行宫,于是子章与田不礼带领党徒乘机作乱,假传主父命令召惠文王进宫,惠文王则率领军卒与公子章的党羽展开激战。这时恰好公子成和李兑率军从邯郸赶来,就火速调集四城驻军前来平乱,杀了田不礼等一干人,公子章去投奔主父,主父竟打开宫门将他藏匿于自己的行宫内。公子成和李兑因而将主父的行宫团团围住,杀死公子章;公于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我们为搜捕公子章,才包围主父的行宫,现在如果撤兵解围,我们肯定要遭诛杀!”于是两人决定继续包围下去,并下令说:“宫中之人,先出者无事,后出者灭族!”一听此言,宫内之人纷纷急忙逃出。主父跟随而出却被阻止,又得不到食物,只好爬树攀屋,取鸟卵及幼雀充饥,支撑了二月多,最后饿死于沙丘宫,真是自食其果。
以史为鉴:
对于子女,所有父母应该都是一视同仁的,毕竟都是心头肉阿。可是由于偏心,赵主父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实为悲惨。如果我们都能以仁爱之心对待所有的人,有什么结解不开,有什么大事做不成呢?
★教训46:刚愎自用,固执专断——袁绍事败
凡事行前需三思,多听他人忠言,才能避免犯错。
汉灵帝时,政治混乱,官吏腐败,形成各种军事派别。军阀混战,结果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
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
200年,曹、袁两军在官渡对阵。袁绍部属沮授劝袁绍说:“我们虽兵多粮足,但兵卒强劲果敢则不如曹操。曹操虽兵少粮乏,但兵卒勇猛,我们只能与曹操打持久战,拖延时日。”袁绍不听。
曹操屡次与袁绍作战,皆未能取胜。
曹操兵少,士卒疲乏,百姓苦于赋税,许多人叛逃,归向袁绍。曹操甚感忧虑,致书荀彧,打算引诱袁绍军前来。
荀彧回信说:“袁绍兵马集中官渡,打算与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之兵与最强之兵相战,将会被敌人摧尽。袁绍不过一布衣英雄,能聚集人而不能任用人,凭着您的神武明智,有何目标不能达到?如今正是用策之时,不可失去时机。”
曹操听从荀或劝告,继续坚壁持守。
不久,袁绍运粮车到官渡,荀彧向曹操献策:二层绍运粮车马即到,派人袭击,可以制胜。”
“谁可担此重任?”
42-曹操
(扫描图像三国志36曹操像)
43-袁绍
(扫描图像三国志4袁绍像)
“徐晃可以。”
于是派徐晃与史涣邀击韩猛,大胜。
袁绍又派车运粮,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四十里处。袁绍部属沮授建议说:“可派蒋齐另率一支队伍在外围守卫,以防曹操抄掠。”
袁绍又不听。
袁绍部属许攸建议说:“曹操兵少,且以全部兵力抗拒我们,许昌的留守空虚软弱,如果派出一支轻骑队伍,前往偷袭,许昌可以拿下。我们即可讨伐曹操,必可将其打败。”
袁绍又不听,说:“我要先取曹操。”其顽固可见一般。
许攸家人犯法,被袁绍逮捕,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
曹操得知许攸来投,赤脚出门迎接:“子卿远来,使我功业有望了!”入座后,许攸对曹操说:“袁绍军力强盛,如今您还有多少粮食可以应付?”
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说:“足下为何不说实话?”
“其实只可坚持一个月,怎么办?”
许攸说:“袁绍驻军防备甚疏,如以轻兵出其不意赶往袭击,不出三日,袁绍必败。”
曹操大喜,亲率五千步骑兵,以袁军旗帜为号,乘夜操小路进发,包围袁绍所属淳于琼营屯,四面放火,营内一片惊乱。天亮,淳于琼等见曹兵队伍不大,便出营门列阵,曹操迅速发起攻击,淳于琼见势不可挡,随即退守保营,曹操进攻营寨。
袁绍得知曹操进攻淳于琼,说:“趁曹操出营攻打淳于琼之机,拿下他后方的营寨,断他的归路!”
张邰说:“如今已不可再攻曹营。应该先去救援淳于琼。”
袁绍又不听。结果曹营未能攻下,淳于军大败,士卒被坑杀七万余人。
以史为鉴:
袁绍为人,宽和高雅,很有气度,喜怒不形于色,但其本性清高孤傲、刚愎自用,即傲慢固执、自信专断、自以为是,不易接受他人意见,因而事业失败。前车之鉴,值得后人警醒。
★教训47:不听忠言,祸及家族——窦太后拒谏
《传》中说:“生来就富有者骄傲,生来就尊贵者傲慢。”窦太后生就一身富贵,刚愎自用,毫无自知之明,不听忠言,最终祸及家族。
汉章帝驾崩,时年三十一岁,太子即位,年仅十岁,庙号和帝。章帝窦皇后尊为太后,临朝代帝执政。
宝宪在宫中主管机密,出宫宣读太后旨令;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环同为中常侍,兄弟四人皆位于权力中枢。
44-汉章帝
(扫描三才图会550上左图汉章帝图)
宝宪门客崔驷告诫宝宪说:
“如今您正受尊宠,文武百官都注视着您的行为,难您应日夜小心,以保荣耀!
宝宪并没有听从崔驷的忠告,仍旧任性而为。窦宪性情倔强急躁,睚皆之怨,必图报复。永平年间,谒者韩纡受命考核窦宪父亲宾勋案件,窦宪怀恨在心,令门客杀了韩纡之子,拿头去祭父坟。
章帝死时,齐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来参加葬礼,太后多次召见。窦宪害怕刘畅瓜分自己的权力,派门客刺杀刘畅,却嫁祸于刘畅弟弟利侯刘刚,令治书御史与青州刺史共同审问刘刚等人。尚书韩棱却认为:杀死刘畅的罪犯就在京师之中,不应舍近求远,否则会被奸贼耻笑。
太后发怒,严厉斥责韩棱。韩棱依旧坚持己见。
何敞对宋由说:“刘畅是宗室股肱之臣,竟被杀害。执法官吏,盲目收捕,不能确定凶手。司徒、司空二府执事认为,三公不管盗贼之事,公然放纵,荒唐之至。所以我请求单独奏报调查此案。”
宋由答应代何敞将奏报专呈皇上。司徒、司空闻讯,都派出主管官吏随同前往,因而获得全部事实。
窦太后得知实情大怒,下令将窦宪禁闭于宫内。窦宪害怕被杀,即主动要求率兵攻打匈奴,以立功赎罪。
宝宪出讨匈奴,三公九卿都上书谏阻:“匈奴没有侵犯,无故远征,徒费资财。窦宪此行只为求名,不是为国。”
奏书接连呈上,太后都不予理睬。众臣害怕,不再上书。
袁安、任隗坚守正义,上书十余次。众人都为他们担忧。
侍御史鲁恭说:“国家刚遭大丧,百姓伤心。如今匈奴已被鲜卑打败,现在才刚开始征军,调度就已不足。陛下怎能为了一人要赎罪,就丢弃万人性命?”
太后又下令为宾宪弟弟宾笃和窦景修建宅邸,劳苦役使百姓。
侍御史上书:
“如今匈奴并无非礼之罪,又正当盛春农耕之时,却要大兴兵役,致使人民心怀不满。现在又要大兴土木。窦笃和宝景是近亲贵臣,应为百姓表率,如今百姓愁苦,国库空虚,还为他二人兴建宅第,这不是垂示美德的作法。”
上书呈奏后,太后不看。
何敞上书:“郅寿是亲近大臣,匡扶朝政是其职责,如果沉默不语,则应诛杀。如今郅寿敢于言众人不敢言之言,是欲安定刘汉天下。忠臣尽节,视死如归。我所以冒犯进言,实在是不希望朝廷因诽谤罪杀人,留予后人讥笑。”
何敞上书后,郅寿得以免死,改判流放合浦。尚未起程,郅寿即自杀身亡。
宝宪暗中杀了刘畅,在要带罪立功出征匈奴之时,太后又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窦宪为武阳侯,纵容杀人犯。
窦太后对窦氏兄弟的纵容,使窦氏兄弟更加骄纵专横,窦景尤为厉害,劫持罪犯,强奸妇女,,如同躲避强盗一般。
袁安弹劾窦景:“擅自征发边民,惊扰惑乱百姓、官吏,只需见到窦景的征召文书就立即执行,应杀头以正国法。”
弹劾上奏,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宝氏父子兄弟在太后提拔纵容下,胡作非为,甚而图谋杀君篡位。
和帝私下得知情况,已是众怒难平,不杀不足以平众怒.于是就与郑众密谋诛杀窦宪等人。
谋划就绪,和帝来到北宫,收捕郭璜、郭举、邓叠和邓磊,全都下狱处死。
这就是恶有恶报,小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恶贯满盈之时,必然激起众怒,群起诛讨。
窦氏兄弟及其党羽在私欲和权力面前丧失了理智,在窦太后还未死时,就已恶贯满盈,为众所不容。他们如果稍有一点理智,早就应该想到,如此胡作非为、骄横纵恣,必然会引起众怒,而其靠山宾太后亦总有死亡之日,宾太后死亡之日,当然也是窦宪自己灭亡之时。
以史为鉴:
窦太后无知,未能汲取历史教训,不听忠臣贤士劝谏,不知纵容反是危害。福兮,祸所伏!窦太后较之马太后实相差远甚。方孝孺 说:“虚已者进德之基。”只有首先虚己才能有内涵接纳它人意见,才能兼听知名,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教训48:性格怪癖,宠死董贤——哀帝断袖
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在偶然之下得到高位,最终是会下台的。
董贤极得哀帝宠幸,位居驸马、都尉侍中,连出宫都由皇帝陪同乘车,入宫则由其在身边侍奉,得到万千赏赐,威震朝廷。他经常与哀帝同床共卧。一次董贤与哀帝午睡,董贤压住哀帝衣袖,哀帝想要起身,董贤还未醒,哀帝为免惊醒他,竟割断自己的衣袖才起床。
哀帝为关照董贤,下诏令发给他妻子出入宫殿的证明,并允许他们在宫内同住,又将董贤的妹妹召入宫内,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从此昭仪、董贤及其妻子从早到晚一起在哀帝身旁伺候。哀帝还任董贤的父亲董恭为少府,赐爵关内侯。
哀帝令大匠在皇宫北门外为董贤建筑豪华府第,有前后殿两重,精巧无比,并赐他武库中的兵器、禁中珍宝,选择最上等的物品供董家使用,而自己的则是次等的。甚至连皇室用于丧葬的东园秘器、金缕玉衣,哀帝都赏赐给董贤,对他无比优宠。
哀帝又命令大匠在哀帝义陵旁边为董贤修建墓园,规模庞大豪华。
当时,郑崇因为董贤贵宠过份而劝谏哀帝,因而使哀帝甚为不满,多次以公事为藉口责难郑崇。
而尚书令赵昌奸邪谄媚,一向嫉妒郑崇,知道他因董贤事而遭皇帝疏远,就乘机向哀帝奏报:“郑崇与其宗族交往甚密,可能有奸谋,请皇上查处。”
哀帝责备郑崇:“你门庭若市,为何要极力禁止君主交友?”
郑崇说:“我虽门庭若市,但心却清白如水,请详察。”
哀帝大怒,将郑崇关进监狱,拷打审问赵昌所控郑崇与宗族奸谋之罪。
此时,司隶孙宝上书哀帝说:“对尚书令赵昌指控尚书仆射郑崇一案进行审查,郑崇被拷打将死,却始终未承认,路上行人也都说郑崇宽枉,怀疑赵昌与郑崇之间宿怀怨恨,因而谗言陷害。郑崇乃宫禁中掌管机要的近臣,却遭宽枉诬陷,使国家蒙受伤害,遭到不少非议,我请求惩治赵昌,以平民心。”
奏书呈上后,哀帝下令:“司隶孙宝依附郑崇,欺惑君主,利用春季大赦时机,进行诋毁欺骗,以达奸邪目的,此乃国家贼臣,应免官为平民。”不久,郑崇也死在狱中。
哀帝想封董贤为侯,苦于没有理由,此时侍中傅嘉向哀帝献策:“把息夫躬和孙宠告发东平王谋反奏章中宋弘的名字去掉,改成‘董贤因闻知谋反的阴谋’。请用这一功劳为董贤封侯,首先赐爵为关内侯。”
哀帝要封董贤为侯,但又怕丞相王嘉反对,就先把拟好的诏书给王嘉和御史大夫贾延过目。王、贾二人上书说:“我等看过赐予董贤等三人侯爵诏书,舆论哗然,都说董贤因贵宠被封,其余二人陪同受恩,流言至今仍未止息。陛下对董贤等人施恩不止,应该公开董贤等人当初的奏章,征求公卿、大夫、博士、议郎的意见,考查古今先例,公布赐爵缘由,然后再给他们爵位邑土。否则的话,会丧失民心,遭到全国非议;公开讨论此事,一定也会有人同意封侯,那时虽然天下不满意,但过失可以分散,责任就不在陛下一人身上了。”
哀帝不得已,只得将董贤等人封侯一事暂时搁置。
不久,哀帝按侍中傅嘉之策发布诏书:“最近东乎王刘云等人企图谋杀天子,之所以纵容此犯上作乱的阴谋,完全是由于公卿大臣们没有尽心竭志,不能弭祸于未然所造成,幸赖祖先保佑,侍中、驸马都尉董贤等人发觉奏报,致使谋反者全部伏罪。《尚书》中不是说过:‘施加恩泽以表彰他的善行。’故朕敕封董贤为高安侯,南阳太守孙宠为方阳侯,左曹、光禄大夫息夫躬为宣陵侯,赐右师谭为关内侯。”
在独裁专政体制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同样的,“欲加之功,亦何患无词”。
翌年,又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册命说:“立你为三公,以为汉朝的辅臣。从今以后你全部的精力,都需用以纠正各种时弊!”
这时董贤年仅二十二岁,身为三公,却经常在宫禁中侍奉哀帝,主管尚书事务,百官都得通过董贤才能奏报事情。
董贤既为大司马,与丞相孔光并列为三公,哀帝就让董贤去拜访孔光。孔光一向谦虚谨慎,知道皇帝极为宠幸董贤,便以盛礼迎接,先是派人警戒,自己整理衣冠在门前等待,望见董贤的车队后才退人,董贤到中门,孔光入旁边小门,董贤下车后,孔光才出来拜见,送迎都甚谨慎恭敬。哀帝听说后很高兴,立即任命孔光两个侄子为谏议大夫、常侍。从此,董贤权力等同君主。
然而好景不常,哀帝在位仅六年,即在未央宫驾崩,董贤立即失去靠山。
太皇太后王政君闻知哀帝去世,随即前往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召见大司马董贤,询问关于丧事安排之事,董贤由于一窍不通,无以为答。
太后说:“新都侯王莽,先前以大司马的身份处理过先帝丧事,熟悉程序礼仪,我让王莽帮助你。”
董贤说:“太好了。”
太后迅即召来王莽,下令尚书,凡是发兵符节、百官奏章及中黄门、期门军,均由王莽统管。
王莽按太后旨意,令尚书弹劾董贤,指责董贤在皇帝生病期间,未亲自送奉医药,故禁止董贤进入宫殿司马门。王莽派谒者持太后诏令向董贤宣读:“董贤年轻,不通事理,任大司马不合民心,收回大司马印,令其罢官回家。”
当天,董贤和妻子畏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