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西方家教大全集
18566000000068

第68章 培养孩子独立,从父母学会拒绝开始(1)

我为我的女儿而骄傲

天下的父母都明白:自信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智力、体力,还是处事能力上。人如果缺乏自信,就会缺乏发展各种能力所必需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又对人各种能力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据说,一位教育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老师用对待优等生的态度对待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用对待差生的方法培养成绩优秀班级的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本来成绩相差甚远的两班学生测试的平均成绩居然不相上下。原因就在于:不明真相的老师(以为教的是优秀班)对差班学生给予了鼓励,激起了他们空前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而优秀班级的学生受老师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受挫,学习态度也因此消极起来,学习成绩自然就下降了。

自信就像是能力的催化剂,能把人的各种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调动人的一切潜能。而在不断重复的基础上,水平的高度发挥将得以巩固,成为本能,进而让人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一个人能以这种积极的方式成长,那么,可想而知,其效果会异常良好。我们看到,许多伟人身上洋溢着超凡的自信,在这种自信心的驱使下,他们才敢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即使不成功,也能够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激励自己再接再厉,直到取得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我们可以从那些伟人身上看到自信强大的魔力。我们身边的优秀人士身上,也泛着自信的光彩。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他的自信心。这就要求父母随时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以爱为借口溺爱他,也不能代他办所有的事情。因为在一定的成长空间里检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危险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专家曾说过,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假如代劳了过多的事情,孩子会因此失去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

与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也在这上面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果我的孩子是个男孩子,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因为她是个女孩,我总是担心她受到伤害,时刻心系她的安全,用尽母亲的全部力量去保护她,代她做一些她有能力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以为这是爱孩子,压根没想到这实质上是在害她。直到有一天,我在旅途中目睹了另一个女孩的表现,才恍然大悟。

那是在我乘豪华游轮带女儿去加勒比海度假时发生的事情。一天,我们上船安顿好后,扶着栏杆,挥着手向送行的友人告别。这时,仍有乘客在上船,每个人都背着旅行袋,沐浴在佛罗里达的阳光下,个个兴致勃勃,健康与活力四射。

这时,一家人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四个孩子。孩子们看起来都像是中学生,其中一个女孩让我不禁多看了几眼,因为她的腿瘸得厉害。不过,让我感到惊讶的不是她的残疾,而是她身后背着的那个巨大的旅行包,包里装的显然是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在独自旅行倒也不足为奇,可是,她的家人都在,却不见一个人帮她。跟在她后面的三个兄弟都很健壮,他们都很轻松地背着自己的包,坦然地跟在姐姐后面,走到船上。我又看了看她的父母,他们说笑着,没有一丁点帮助女儿的意思。

我当时忍不住替她感到委屈,觉得她的家人冷酷无情,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身患残疾的亲人呢?我觉得她在家肯定经常遭到家人的嫌弃。我的同情心一时间汹涌澎湃,如果不是因为她父母都在身边,恨不得立刻奔过去帮忙。这时,当时才两三岁的女儿拽住我的衣角,满怀同情地对我说:“那个姐姐好可怜,妈妈,我们去帮帮她吧,好吗?”——原来女儿也注意到了那个女孩。

虽然我确实有些忍不住了,但最后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去帮忙。倒不是顾忌女孩的家人,而是被女孩自信的神情阻止了。尽管身负重物,行动不便,女孩脸上不但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沮丧,相反却挂着愉快的笑容。她走在最前面,处处透露着自信,不时兴奋地回头招呼身后打闹的三兄弟:“喂,你们三个赶紧跟上,别走丢了。尼基,你听到没有?你老不听话,要是你走丢了我还得找你去。”言谈间,俨然一副极有威信的大姐模样。

这时,我对女儿说:“你确实很有同情心,好孩子就应该这样。不过,你瞧,那个姐姐实际上不需要我们帮助。”

这件事对我有很深的启示。自此,我明白了,家庭的可贵之处在于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不是过分地呵护他们。若照顾过多,孩子不但会因此失去锻炼与进步的机会,还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进而失去自信心。相比之下,身患残疾的孩子的自信心会更加脆弱。如果这个家庭总是对女儿进行特殊照顾,生活起居总是有人帮忙,尽力避开她身体上的不便,那么,这样做确实满足了家人补偿其不幸的心愿,但是,这对她漫长的人生而言,是爱还是害呢?如果这家人是这样做的,那么,女孩的脸上还会出现这么自信的笑容吗?

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女儿上出现的态度错误。较之那个家庭,我实在太忽视培养女儿的自信心了,这是我在女儿早期教育中出现的一个很大的失误。想到这里,我不由的震惊起来,或许女儿的一生会因为我这个失误而被毁掉。

在接下来为期一周的旅程中,我格外留意观察这一家人,结果发现他们在这方面果然做得非常到位。女孩虽然行动不便,但是,她不但所有的事都是自理,而且管好三个顽皮好动的弟弟也是她的任务。有同行的乘客试图对她施以援手时,她的父母总会婉言谢绝:“多谢您的好意,我想我女儿自己能够做好。”父母不在身边时,女孩也会婉拒别人的帮助。

我发现女孩是船上最有活力的孩子,随处可见她的身影,她在船上走来走去,为自己、为家人办理好所有的事务,压根没有把自己当残疾人,表现得跟正常孩子一样。

我特地和她的父母谈了谈。他们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女孩的父母告诉:“有残疾的孩子很容易有自卑感。她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恐惧和悲观。如果家人再对她特别照顾的话,只能加重她这种感觉,更加缺乏自信心。她会想着:一个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人是多么可怜、可悲啊!怀着这种心态长大的孩子,不仅生理上残疾,心理上也会残疾。心理上的残疾同样是难以治愈的。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才放弃了最初对她的特殊照顾,放手让她自己照顾自己。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都不可能一辈子照顾她。我们不希望有一天女儿发现离开我们后无法自立。现在,看到女儿慢慢地从当初最让人担心的孩子成长为家里最能干的孩子,我们心里充满了骄傲。”

经过这一番谈话,我猛然意识到,对孩子的特别照顾,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作为明智的父母,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探索的机会,放开对孩子的牵挂。我们应该用鼓舞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由发挥能力,在增加自信心的同时提高能力。

从此以后,我对女儿不再是谨小慎微、呵护不已了,她力所能及的事就放手让她去做。此外,只要她有能力,我就给她机会,让她帮忙做各种家务或者处理家庭之外的事。

最开始,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有父母帮忙,所以我们遇到的困难真不少。女儿每天早上都会习惯性地躺在床上,等着我帮她穿衣服。我告诉她,得自己穿衣服,要不就一直躺在床上,不吃早饭好了。我让她自己系鞋带,她系了很长时间也没系好,就冲我撒起娇来:“妈妈,我不会,你来帮我系嘛。”

我没有去帮她,只是对她说不穿好鞋子别想出去玩。那段日子,女儿过得很艰难,她因为很多事都做不好而丧失了自信。我不禁自责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失误,却让女儿来承担苦果。因此,我下定更大的决心来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每当她自信不足,哭着不肯做事时,我就会搬出那个残疾女孩来激励她:“维尼芙雷特,你想想看,我们在船上遇到的那个小姐姐什么事都自己做,还做得棒极了。你难道不想和她一样能干,做一个让大家称赞的好孩子吗?”

维尼芙雷特哭着说:“我也想,可我太笨了。”

“不会的,你不笨啊!你看,虽然那个小姐姐腿有残疾,但她却能把事情做好,你手脚都健全,难道还比不上一个残疾孩子吗?只要你有自信,肯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比那个小姐姐还好。”

“真的吗?”女儿还是不大相信。

“当然啦,妈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你想想,你见过小姐姐哭吗?”

“没见过,她一直在笑。”

“对啊,你要像小姐姐那样才好。”

女儿不哭了,擦干眼泪,仰起头说:“妈妈,你说得对,小姐姐脚不方便还那么能干,我也能做到她那样。”

克服最初的困难之后,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请人帮忙了,终于习惯了凡事自己动手。同时,她还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比想象中要强得多,因此自信心越来越强,甚至会主动提出帮我干家务。这样一来,对家庭的贡献中,她获得了自豪感。维尼芙雷特五六岁的时候不仅可以照顾自己,还会在聚会时主动照顾比她小的孩子。我终于可以像那个残疾女孩的父母一样,自豪地对亲友说:“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

相信孩子能做到,不替他代劳

在对女儿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为孩子代劳力所能及的事,会严重伤害她的积极性,因为这让他们失去了实践机会。其后果是他们丧失自信与勇气,也会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父母们自认为子女代劳是无私的,事实上却是剥夺了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利,要知道,孩子成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自立。因此,我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切忌事事代劳。这是个必须反复强调的重要原则。

我反复强调这个原则,是因为这是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父母因为对子女爱得太深,常常会让情感压倒理智,照顾孩子的心愿超越一切。哈里森太太是我的老同学。她丈夫意外去世了,因为他们远居在东海岸,所以我直到两年后才得到这个消息。这让我十分愧疚,决定马上出发去看望她。

表面看来,哈里森太太的丧夫之痛已经平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她只不过是把那份情感转移到了儿子大卫身上。我认为她对儿子太过疼爱了。大卫都四岁了,还整天要妈妈喂饭,穿衣穿鞋。妈妈寸步都不想离开大卫,去哪里都要带着他。她甚至禁止大卫去院子外面玩,理由是担心儿子出意外。因此,小伙伴们都不敢找大卫玩。这种教育方式让大卫长成了一个能力不足、性格孤僻的孩子。我刚到他家时,他都不敢跟我说话。

这种教育儿子的方式让我忍无可忍,我用了好几天才说服她送大卫到幼儿园。我认为,大卫离开妈妈,在一个比较正常的环境中成长,一定能有所改变的。最后,她终于同意了。可是,大卫去了不到两天,幼儿园的老师就把我们叫过去谈话。老师说,大卫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甚至不会扣扣子、穿鞋。可是,与他同龄的孩子都能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相比之下,大卫总是笨手笨脚,可怜兮兮的。老师给哈里森太太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让大卫学会自己做这些,因为四岁的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幼儿园的老师教大卫这些基本技能时,大卫说什么也不肯做,只是闹着要妈妈。因此,老师要求哈里森太太以后不要再为儿子代劳,否则,她们的努力就会白费。想不到的是,哈里森太太竟然拒绝了老师的要求,她居然说:“大卫就是我的一切,为他做再多的牺牲我也愿意。”

不管我怎么劝,大卫就是闹着再不肯去幼儿园了,最后,哈里森太太还是接他回家继续之前的日子了。

不要以为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这样的母亲在社会上比比皆是,而母亲的这种所谓的自称牺牲精神还让人颇为称道,可是,我们在称赞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会不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在实际生活中我发现,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大多难有成就,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母亲的溺爱,向他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认为自己只能依赖妈妈,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照顾自己的机会,因而丧失自信。从小缺乏信心的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怯于探索的人。妈妈的关爱让大卫感到自己在妈妈心中的重要性,并因此感到满足、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妈妈不再如此,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就会让他心生怨恨——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我认为,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哈里森太太影响到了大卫的发展,阻碍了他的健康成长,这是种很自私的做法。将来孩子能否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懂得爱孩子的母亲应该关心的问题。的确,让一个在百般呵护下长大、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青年去面对未来的社会是非常残忍的,也是母亲不忍心看到的。如果希望孩子成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一定要从小培养他自立、自信。但是,如果我们为孩子包办一切,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了。而且,在溺爱中长大的青年,内心是畏缩、缺乏勇气的。

我努力向哈里森太太讲清楚这些道理,为了让她认识得更加直观,我还邀请她和大卫跟我们一起去我姐姐家度假。

看到和大卫一般大的维尼芙雷特什么事情都会自己做,哈里森太太感到惊讶极了。刚开始,她一看到女儿自己在厨房热奶喝都会惊叫着跑过去帮忙,并责怪我:“你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这种事呢,万一烫着怎么办?”

不过,她自己后来对比了自信独立的维尼与畏缩无能的大卫,慢慢懂得了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更有利。

一天下午,我们带维尼、大卫和我姐姐的孩子们去海边游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游泳了。可是,大卫只是坐在沙滩上,害怕着不敢下水;而维尼与六岁的阿丽森娴熟地换上泳衣。不知道为什么,三岁的艾伦却在一边生闷气,小嘴儿撅得高高的。

他妈妈催他:“艾伦,快点换上你的游泳裤!”

虽然艾伦的爸爸和别的孩子都下水了,但艾伦还是站在那儿,一点不动。他妈妈见他这么长时间都不过来,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游回去找他。

“宝贝,别发呆了,爸爸已经下水了,快穿上泳衣。”艾伦理直气壮地嚷道:“我不会自己穿。”

妈妈只好说:“过来吧,孩子,我帮你穿上。”

阿丽森在另一边对维尼笑道:“看我弟弟笨的!”

我急忙走上前去,拦着姐姐,不让她给孩子穿游泳裤。在家里,艾伦是最小的孩子,以往的经验让他知道,自己不穿游泳裤,必定会得到妈妈的格外关注。阿丽森也很乐意看到妈妈帮弟弟穿衣服,这样才能显出她比弟弟能干。很显然,我的姐姐并没有意识到对两个孩子而言她的做法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了让艾伦高兴,她帮他做了他本可以自己做的事。可是,正是她太过细心的照顾,让艾伦失去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