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18576600000070

第70章 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2)

一听说连裤头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当即来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固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羞耻感。而这点羞愧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种表现。一个新生儿是绝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

强盗头目听了,心服口服,只得全盘将自己的罪行如实供出。

★道家

●孔子何以问礼于老子?

孔子比老子大约少20岁,可以说是同一历史时期中的两代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南宫敬叔,长途跋涉千里之遥,到当时周朝的都城雒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去拜见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这两个伟大思想家的会见,如同两条江河的汇聚,留下了无法泯灭的思想文化源流。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容貌看起来却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分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风驾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如同龙一样吧!”

●你知道“紫气东来,老子出关”的典故吗?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相传,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约在七十多岁时,天下大乱,诸侯为争夺地盘和权位,战争频发,老子预想将发生更大的战乱,遂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

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知有圣人将至,便出关相迎。不久,果然见一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

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不知所终,遂有“紫气东来”之说。在民间,传说骑青牛、御紫气的老子渐渐成为仙人,尊他为“太上老君”。

●何谓“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师病危了,学生去看望。学生对老师说:“先生病得这么厉害,有没有遗训要告诉我呢?”老师说:“你不问我,我也要告诉你呢,他日即便成才为官,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过桥时要小步向前,记住了吗?”学生说知道,这是尊重故土和敬重父老乡亲。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张大嘴巴向学生示意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学生说在。“我的牙齿在吗?”学生说不在。老师缓缓说道:“你知道吗,舌头还在,因为它柔弱,牙齿不在,那是因为它坚硬。天底下的事都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句名言:“满齿不存,舌头犹在。”而故事里的学生,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

这个故事估计对老子的影响非常深远。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慈”,就是“慈柔”的意思。可见,贯穿于老子三大处世的理论原则之一就是柔,以柔来休身,以柔来克刚。此外,《道德经》其他地方对柔也多有论述。在第四十三章中,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在第七十八章中,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在第八十章中,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庄子告债是怎么回事?

据说庄子家里非常贫困,经常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下踏着一双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庄子就去找监河侯去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

这个监河侯对他非常热情,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这话说得很漂亮,三百金,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庄子一听,“忿然作色”,气忿得脸色都变了,但他却给这个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压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正在那里蹦跶呢!我就问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

●许由拒位出自哪里?内容如何?

许由拒位,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讲的一个故事。说尧年老的时候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便说:“你好比天上的日月,我好比人间的灯火。既然日月已经出来,还要叫灯火来照明,不是很困难吗?请让我把治理天下的位置让给你吧。”许由回答:“天下已被你治理得很好,为什么还要我来代替你呢?难道我就为了得到一个虚名吗?我好比一个小鸟在林中作巢,只要占据一个树枝就够了,那么大的天下交给我,我要他干什么?”

许由拒绝了尧的禅让,远远地逃到箕山隐居起来。后来许由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朋友用双手紧紧地把耳朵捂住,又急忙到颖水边去冲洗。恰巧一位农夫牵牛来到河边,便在上游水面为牛饮水。那位朋友很生气,埋怨他不该做这等不尊重人的事。农夫问:“你为什么要洗耳朵呢?”朋友回答:“我听到了朋友说当官的事,怕弄脏了耳朵,故来清洗一下。”农夫说:“如果我的牛在下游饮水,你洗过耳朵流下的水不是把牛嘴弄脏了吗?”朋友顿觉理亏,无言以对。

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儒以诗礼发冢是什么样的寓言?

“儒以诗礼发冢”是庄子讲述的一个寓言,意思是在讽刺儒家不过是在根据诗礼所讲的一套来盗掘坟墓而已。这种观点也正是老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阐发。

据说有两个儒生一起去盗墓,一个大儒,一个小儒。大儒在外面警戒,他向内传话催促:“东方天亮了,事情干得怎么样了?”盗墓的小儒回答说:“死人的衣裳没有脱下来,嘴里还含有一颗珠子。”大儒说:“《诗经》里原本有这么一首诗说:‘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活着的时候一毛不拔,死了含着珠子干什么?’你抓住他的头发,按着他的胡子,用铁锤敲打他的下颚骨,慢慢地弄开他的面颊,不要损坏了嘴里的珠子。”

庄子的这个寓言对儒家标榜名义、欺世盗名、“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李贽语)的虚伪人格给予了辛辣的批判。在庄子看来,人格的分裂必然导致人性的虚伪,它对老百姓、尤其是对官僚群体心灵和精神的毒害是十分严重的,造成了多少官吏夤缘投机、趋炎附势、媚狡谄伪、畏强凌弱、因循苟且,他们在“达则兼济天下”的旗帜下假借大义,窃取美名!这说明孔子儒学不仅需要虚伪,而且不断地制造虚伪。当虚伪盛行时,社会上必然兴起伪善之风,伪善之风起必然导致信仰危机和世风衰败。

●庖丁解牛是什么样的故事?有何意义?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讲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解牛,解得出神入化。他告诉梁惠王: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人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在这里,庄子把普通厨师暗喻为入世者,他们与世界之牛硬碰硬,生命之刀用一个月就坏了,可见入世者最自戕性灵。庄子又把聪明一些的厨师暗喻为出世者,他们在世界之牛的边缘实行软着陆,生命之刀使用的时间较长,性灵的磨损也较少,但用一年也坏了。庖丁作为间世主义者,却在骨肉筋脉之间寻找空隙,使没有厚度的生命之刀在有空隙的世界之牛身上游刃有余──所以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上千头牛,性灵毫无损耗,完全像新的一样。

●濠梁之辩是谁和谁的辩论?内容如何?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庄子和惠施的一场辩论。因这场辩论发生于濠梁之上,历史上也称作“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识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周梦蝶”透露出什么样的玄机?

《庄子?齐物论》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上述记载的大意是说,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这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庄子借“庄周梦蝶”阐明的是关于人类生死的问题。梦境象征死亡。蝴蝶象征死后的庄子。醒时是庄子,那么就只想作为庄子该想的事情,做好作为庄子该做的事情。梦里是蝴蝶,那么就只想作为蝴蝶该想的和该做的事情。引申到生死问题上,就是生和死都是人所必经历的不同阶段。没有必要去为另一个阶段的你去操心。活着就安心做好你。至于死后将如何?留到死后再操心吧。

●庄子为什么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

庄子认为“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因为人的生死乃是气的聚合与流散,犹如四季的更替。所以他在妻子死后仍“鼓盆而歌”,知行合一,顺应人由生至死的自然变化。

庄子妻死,惠子前往吊慰,责怪庄子说:“你妻子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太过分了吧!”庄子回答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外篇·至乐》)

●阮籍的“青白眼”是怎么回事?

阮籍十分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指的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虎作伥,仰承司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阮籍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所谓“青白眼”,指的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看人眼光。“青眼”,指的是以黑眼珠对人,表现出对人的正视与尊重。“白眼”,指的是把黑眼珠翻上去只以白眼珠对人,表示对人不屑一顾。

据《魏春秋氏》记载,“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斋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说的是阮籍的母亲去世后,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后来,稽康带着酒、夹着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后世遂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白眼表示对人轻视。

●世间为何再无《广陵散》?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戳,时年四十。

★诸子百家

●杨朱泣途的内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