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电话机数(台/百人) ┃ 20.33 ┃ 15.20 ┃ 22.89 ┃ 14.10 ┃ 18.72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计算。*在《甘肃统计年鉴2004》第492页,甘肃省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为76.07亿元;在《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658页.甘肃省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为81.72亿元.为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表51选用《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的数据,故表51与表50中甘肃省2003年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有所不同,是资料来源不同的原因。
3.甘肃人均公共服务水平。
从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看,2003年甘肃省每万人口小学在校学生数(1240人)、每万人口初中在校学生数(502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2.36张)比相应的全国平均水平略高(1132人、387人、2.34张);每万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5.82人)比全国平均水平(6.67人)略低;每个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经费内部支出(11.7万元)、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1.15人)与全国平均水平(36.2万元、1.48人)相比,甘肃省还有较大差距。
表57 各地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情况(2003)
┏━━━━━┳━━━━━━┳━━━━━┳━━━━━┳━━━━━┳━━━━━┳━━━━━┳━━━━━┓
┃ ┃ ┃每万人口 ┃每万人口 ┃每万人口 ┃每个科学 ┃每千人口 ┃每千人口 ┃
┃ ┃总人口 ┃小学在校 ┃初中在校 ┃科学家和 ┃家和工程 ┃卫生机构 ┃执业医师 ┃
┃ 地区 ┃ ┃ ┃ ┃ ┃师科技经 ┃床位数 ┃和执业助 ┃
┃ ┃(万人) ┃学生数 ┃学生数 ┃工程师人 ┃费内部支 ┃ ┃理医师 ┃
┃ ┃ ┃ (人) ┃ (人) ┃数(人) ┃ ┃ (张) ┃ ┃
┃ ┃ ┃ ┃ ┃ ┃出(万元) ┃ ┃ (人) ┃
┣━━━━━╋━━━━━━╋━━━━━╋━━━━━╋━━━━━╋━━━━━╋━━━━━╋━━━━━┫
┃ 全国 ┃ 129227 ┃ 1132 ┃ 387 ┃ 6.67 ┃ 36.2 ┃ 2.34 ┃ 1.48 ┃
┣━━━━━╋━━━━━━╋━━━━━╋━━━━━╋━━━━━╋━━━━━╋━━━━━╋━━━━━┫
┃ 甘肃 ┃2603.34 ┃ 1240 ┃ 502 ┃ 5.82 ┃ 11.7 ┃ 2.36 ┃ 1.15 ┃
┣━━━━━╋━━━━━━╋━━━━━╋━━━━━╋━━━━━╋━━━━━╋━━━━━╋━━━━━┫
┃ 兰州 ┃ 299.81 ┃ 890 ┃ 490 ┃ 29.42 ┃ 16.2 ┃ 5.13 ┃ 2.31 ┃
┣━━━━━╋━━━━━━╋━━━━━╋━━━━━╋━━━━━╋━━━━━╋━━━━━╋━━━━━┫
┃嘉峪关 ┃ 17.31 ┃ 826 ┃ 419 ┃ 192.20 ┃ 2.8 ┃ 5.26 ┃ 2.64 ┃
┣━━━━━╋━━━━━━╋━━━━━╋━━━━━╋━━━━━╋━━━━━╋━━━━━╋━━━━━┫
┃ 金昌 ┃ 46.03 ┃ 882 ┃ 567 ┃ 5.65 ┃ 7.9 ┃ 3.35 ┃—1.71 ┃
┣━━━━━╋━━━━━━╋━━━━━╋━━━━━╋━━━━━╋━━━━━╋━━━━━╋━━━━━┫
┃ 白银 ┃ 174.85 ┃ 1503 ┃ 681 ┃ 3.36 ┃ 4.7 ┃ 2.59 ┃ 1.11 ┃
┗━━━━━┻━━━━━━┻━━━━━┻━━━━━┻━━━━━┻━━━━━┻━━━━━┻━━━━━┛
续表57
┏━━━━━┳━━━━━━┳━━━━━┳━━━━━┳━━━━━┳━━━━━┳━━━━━┳━━━━━┓
┃ ┃ ┃每万人口 ┃每万人口 ┃每万人口 ┃每个科学 ┃ ┃每千人口 ┃
┃ ┃总人口 ┃小学在校 ┃初中在校 ┃科学家和 ┃家和工程 ┃每千人口 ┃ ┃
┃ 地区 ┃ ┃ ┃ ┃ ┃师科技经 ┃卫生机构 ┃执业医师 ┃
┃ ┃(万人) ┃学生数 ┃学生数 ┃工程师人 ┃ ┃床位数 ┃和执业助 ┃
┃ ┃ ┃ (人) ┃ (人) ┃数(人) ┃费内部支 ┃ ┃理医师 ┃
┃ ┃ ┃ ┃ ┃ ┃出(万元) ┃ (张) ┃ ┃
┃ ┃ ┃ ┃ ┃ ┃ ┃ ┃ (人) ┃
┣━━━━━╋━━━━━━╋━━━━━╋━━━━━╋━━━━━╋━━━━━╋━━━━━╋━━━━━┫
┃ 天水 ┃ 345.64 ┃ 1282 ┃ 550 ┃ 1.40 ┃ 7.9 ┃ 1.88 ┃ 0.68 ┃
┣━━━━━╋━━━━━━╋━━━━━╋━━━━━╋━━━━━╋━━━━━╋━━━━━╋━━━━━┫
┃ 武威 ┃ 193.02 ┃ 1259 ┃ 610 ┃ 0.83 ┃ 9.5 ┃ 2.04 ┃ 0.87 ┃
┣━━━━━╋━━━━━━╋━━━━━╋━━━━━╋━━━━━╋━━━━━╋━━━━━╋━━━━━┫
┃ 张掖 ┃ 127.33 ┃ 914 ┃ 488 ┃ 2.61 ┃ 9.8 ┃ 2.72 ┃ 1.17 ┃
┣━━━━━╋━━━━━━╋━━━━━╋━━━━━╋━━━━━╋━━━━━╋━━━━━╋━━━━━┫
┃ 平凉 ┃ 222.28 ┃ 1320 ┃ 490 ┃ 0.68 ┃ 8.0 ┃ 1.97 ┃ 0.76 ┃
┣━━━━━╋━━━━━━╋━━━━━╋━━━━━╋━━━━━╋━━━━━╋━━━━━╋━━━━━┫
┃ 酒泉 ┃ 96.62 ┃ 959 ┃ 491 ┃ 5.58 ┃ 11.4 ┃ 3.26 ┃ 1.51 ┃
┣━━━━━╋━━━━━━╋━━━━━╋━━━━━╋━━━━━╋━━━━━╋━━━━━╋━━━━━┫
┃ 庆阳 ┃ 255.76 ┃ 1449 ┃ 504 ┃ 0.30 ┃ 11.9 ┃ 1.80 ┃ 0.67 ┃
┣━━━━━╋━━━━━━╋━━━━━╋━━━━━╋━━━━━╋━━━━━╋━━━━━╋━━━━━┫
┃ 定西 ┃ 296.35 ┃ 1327 ┃ 536 ┃ 0.45 ┃ 10.1 ┃ 1.58 ┃ 0.61 ┃
┣━━━━━╋━━━━━━╋━━━━━╋━━━━━╋━━━━━╋━━━━━╋━━━━━╋━━━━━┫
┃ 陇南 ┃ 269.32 ┃ 1364 ┃ 432 ┃ 0.16 ┃ 8.3 ┃ 1.44 ┃ 0.68 ┃
┣━━━━━╋━━━━━━╋━━━━━╋━━━━━╋━━━━━╋━━━━━╋━━━━━╋━━━━━┫
┃ 临夏 ┃ 192.06 ┃ 1240 ┃ 319 ┃ 0.97 ┃ 3.7 ┃ 1.47 ┃ 0.92 ┃
┣━━━━━╋━━━━━━╋━━━━━╋━━━━━╋━━━━━╋━━━━━╋━━━━━╋━━━━━┫
┃ 甘南 ┃ 66.96 ┃ 1275 ┃ 228 ┃ 0.73 ┃ 22.4 ┃ 2.23 ┃ 1.50 ┃
┗━━━━━┻━━━━━━┻━━━━━┻━━━━━┻━━━━━┻━━━━━┻━━━━━┻━━━━━┛
4.甘肃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差距。
从人均收入上看,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3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53元增加到6657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880元增加到167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274元增加到498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58:1增加到场3.87:1。
表58 甘肃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情况(1995—2003)
┏━━━━┳━━━━━━━━━━━━┳━━━━━━━━━┳━━━━━━━━━━━━━┳━━━━━━━━━━━━━━┓
┃ ┃ 人均收入(元) ┃人均消费(元) ┃ 住房面积(平方米) ┃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台) ┃
┃ ┣━━━━━━┳━━━━━╋━━━━┳━━━━╋━━━━━━┳━━━━━━╋━━━━━━━┳━━━━━━┫
┃年份 ┃ 城镇家庭 ┃农民家庭 ┃ ┃ ┃城镇平均 ┃农村平均 ┃ ┃ ┃
┃ ┃ 人均可 ┃ 人均纯 ┃城镇 ┃农村 ┃ ┃ ┃ ┃ ┃
┃ ┃ 支配收入 ┃ 收入 ┃居民 ┃居民 ┃每人使用 ┃每人居住 ┃ 城镇 ┃ 农村 ┃
┃ ┃ ┃ ┃ ┃ ┃ 面积 ┃ 面积 ┃ ┃ ┃
┣━━━━╋━━━━━━╋━━━━━╋━━━━╋━━━━╋━━━━━━╋━━━━━━╋━━━━━━━╋━━━━━━┫
┃ 1 99S ┃ 3153 ┃ 880 ┃ 3028 ┃ 764 ┃ 10.74 ┃ 1 5.64 ┃ 90.48 ┃ 14.78 ┃
┣━━━━╋━━━━━━╋━━━━━╋━━━━╋━━━━╋━━━━━━╋━━━━━━╋━━━━━━━╋━━━━━━┫
┃ 2000 ┃ 4916 ┃ 1429 ┃ 4890 ┃ 993 ┃ 15.21 ┃ 18.00 ┃ 121.07 ┃ 49.94 ┃
┣━━━━╋━━━━━━╋━━━━━╋━━━━╋━━━━╋━━━━━━╋━━━━━━╋━━━━━━━╋━━━━━━┫
┃ 2002 ┃ 6151 ┃ 1590 ┃ 5344 ┃ 1078 ┃ 16.39 ┃ 17.58 ┃ 113.17 ┃ 60.83 ┃
┣━━━━╋━━━━━━╋━━━━━╋━━━━╋━━━━╋━━━━━━╋━━━━━━╋━━━━━━━╋━━━━━━┫
┃ 2003 ┃ 6657 ┃ 1673 ┃ 5542 ┃ 1211 ┃ 1 6.95 ┃ 17.60 ┃ 119.32 ┃ 69.44 ┃
┗━━━━┻━━━━━━┻━━━━━┻━━━━┻━━━━┻━━━━━━┻━━━━━━┻━━━━━━━┻━━━━━━┛
(四)甘肃劳动人口的智力开发评估
1.甘肃劳动人口智力开发现状。
甘肃劳动人口资源(也可以叫人力资源)相对丰富,2004年大约有1600万人,但是,目前的智力水平很低。据统计,全省各类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6.51年,低于全国1.04年(7.55年)。各层次学校的入学率不高,目前小学为90%,中学为34%,分别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15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比重为19.61%,超过全国7个百分点(全国为12.20%,西北地区为17.47%)。甘肃15~65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就业压力很大。甘肃1991年以后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大约是22万,城乡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有30万人,而城乡劳动需求只有20万人,只能满足2/3的就业供给。胡鞍钢教授的研究估计,甘肃1998年的真实失业率为9.1%,高于全国6.8%的水平。
2.甘肃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分布不均衡。
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才极少。全省农业方面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4.5万人,仅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4.3%。另外,第二产业占31.7%,第三产业占64%。
(2)部门分布不均衡。多在教育单位,企业单位很少。
(3)人才外流严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兰州市的11所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2000年以来跨省区流出的高层次人才有398人,而同期从外省调入的人才只有203人,流出与流入比为2:1。
3.甘肃劳动人口开发条件落后。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高等教育。2000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为6.26万人,平均每所高校3479人,低于全国753人,每万人口拥有高等学校为0.7所,低于全国0.8水平。
(2)中等和职业教育。2000年甘肃中等教育和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7.34万人和4.99万人,经济建设中需要的大量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明显不足。
(3)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到2000年,全省共拥有科技单位1588个,人数有7.1万人。全省的专利批准数为172个,科技论文28篇,分别只是全国的0.16%和0.12%。全省实现的技术市场成交额2.64亿元,技术人员人均4983元,只是全国的23%。
4.劳动人口的投入严重不足。1999年全省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26.55亿,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17.96%,高于全国的17.4 9,6。甘肃人均教育经费106元,低于全国的144元的水平。在教育经费的投资结构中,政府投资占80.7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2.5%。但是,社团和民办教育投资只占0.61%,低于全国1.88%的水平。1999年全省科技经费和科研开发经费分别是22.1亿元和7.51亿元,分别占全国科技投入总量1.07%和0.84%。总的看来,甘肃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还很低。
六、甘肃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人口和大经济观念,树立全新的人口观念、经济社
会发展观念,创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社会环境
1.树立大经济和大人口观念十分迫切。
甘肃省在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大经济和大人口发展观念。
(1)实践反复证明,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速度快是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政策不能变,继续严格地执行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
(2)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发挥人口的聚集效应。
(3)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中青年劳动人口的素质和技能,采取各种方式开发和利用人口资源。
2.树立大经济发展观念。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机制的协调运作来进行。这就是要努力培育和处理好区域内市场与国内大市场、区域内资源与国内大资源、政府推动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说,解决甘肃省的人口增长失控、人口性别失调、富裕劳动力流动、移民定居、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等,都要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思考和决策,局限在小范围内不可能解决这样大的问题。特别是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大经济和大人口观念,此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树立大人口发展观念。
所谓大人口观念,就是既要注意人口数量的控制、素质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分布的改善,又要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大经济社会观念是指经济发展除了促进区域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增加收入外,还必须把人口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控制人口数量等关键性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统一考虑,用经济增长匡算人口增长,用人口控制支持经济增长。
4.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努力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把计划生育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和政策在转变农民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城乡两方面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结合起来进行。
不论是农村的人口控制还是城市的人口控制,不论是农村的劳动力培训还是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不论是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不论是城乡经济发展还是城乡社会发展,等等,都要有个统一协调的规划方案,都要有个统一协调的发展战略,都要有个内在功能一致的政策。
(二)坚定长期牢固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思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人口基础,彻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1.正视甘肃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强约束。
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在近期内主要靠资源和能源产业的支撑,靠扩大投资规模来进行扩张。但是,以资源和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毕竟不可能延续多长的时间,追求经济、社会、人口的持续协调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为此,各地在明确发展思路和选择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把如何建立节约型社会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节约型经济、循环型经济、生态经济等,降低发展的成本。
2.彻底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
甘肃目前到了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必须重视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由以大量资本和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以软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在实现这种关键性的转变中,人才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非常重要,要把这两方面的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解决,要放在区域发展决策的优先地位,不断提高对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的投入水平。
3.要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开发人才和人力资源。
要根据条件和可能,实施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办学形式,使正规教育、业余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短期教育、专门教育、内外交流培训等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提升全省经济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体系。
4.必须把人口素质的提高当做长远的对策来抓。
一方面,由于人口质量和生育率之间是逆相关系,“控制人口的战略只有在不断提高人口质量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素质的要求会进一步加强,低素质的劳动力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而人口素质的提高,主要靠两方面的努力:首先是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要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包括加大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减少文盲率,使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三)理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构建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1.转化过剩人口为生产力。
控制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在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而且在于把人口因素直接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甘肃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富裕的局面不会改变,因此,在正视人口过剩的前提下,要把劳动人口的转化工作做好,把富裕劳动力转化成有效劳动力,转化成经济增长因素。对策可以选择劳务输出、移民开发、向城镇转移、培训提高、选区定居等。
2.努力实现“一高一低”。
人口低增长与经济高增长,是实现甘肃小康目标的两个基本条件。这个一高一低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在这二者中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闸门。这是因为,一方面,甘肃省的经济容量小和人均水平低是基本省情,要彻底改变这个省情,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经济高增长又是以人口低增长为条件的。关于“一高一低”的战略要作为甘肃省今后很长时期的基本人口发展策略。
3.把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作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