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 ┃9.81 ┃ 12.10 ┃ 6.82 ┃ 6.48 ┃ 8.62 ┃
┃力的相对贡献(%) ┃ ┃ ┃ ┃ ┃ ┃
┗━━━━━━━━━━━┻━━━━┻━━━━┻━━━━┻━━━━┻━━━━━━━┛
*2003年当地总人口数来源于《甘肃年鉴2004》。
按以上模型,1977年至2005年的29年间,会宁县考取大、中专学校学生有39754人,其中回县工作的有8030人,离县工作的有31724人,教育移民总贡献(教育移民总人口)为63448人,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力的相对贡献为9.81%;景泰县考取大、中专学校学生有18729人,其中回县工作的有2884人,离县工作的有15845人,教育移民总贡献(教育移民总人口)为31690人,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力的相对贡献为12.10%;民勤县考取大、中专学校学生有23335人,其中回县工作的有12088人,离县工作的有11247人,教育移民总贡献(教育移民总人口)为22494人,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力的相对贡献为6.82 9/6;安定区考取大、中专学校学生有27955人,其中回县工作的有11434人,离县工作的有16521人,教育移民总贡献(教育移民总人口)为33042人,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力的相对贡献为6.48%。
会宁、景泰、民勤、安定四县(区)考取大、中专学校学生有109773人,其中回县工作的有34436人,离县工作的有75337人,教育移民总贡献(教育移民总人口)为150674人,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力的相对贡献为8.62%。
三、贫困县教育移民的定性和基本特征
(一)教育移民的定性
根据以上分析,教育移民就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贫困地区人口的外向型转移及其对人口增长压力和人口养育压力的缓解。也就是说,在干旱贫困地区通过政府的有力扶持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使国民教育发展水平有比较快的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中考和高考入学率,增加这些地区的青年学生在外地上学、就业、安家的几率,可以有效地达到移民的目的。
(二)教育移民的特点和优势
与我国目前已经发生的其他脱贫形式和移民形式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移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1.层次较高。
一般的生态移民和开发式移民是将迁出地的农村人口整体搬迁到新的居住地,这对人口的素质和质量没有特殊的要求,也不会对移民安置区的人口素质产生多大的影响,一般地就是能够引起移民安置区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教育移民对人口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反映在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而且反映在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轻,是典型的和潜在的生育年龄组人口。所以,教育移民对控制人口有利,对整体提高人口素质有利。
2.效果明显。
从我们对甘肃省四个县(区)教育移民的调查情况看,教育移民对于解决干旱贫困县的人口压力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从1977年到2005年,这四个县(区)的大学本科和专科共录取人数累计是68284人,中专录取人数累计是41489人,两项总计为109773人。而与此同时,回县工作的只有34436人,离县工作的有75337人,教育移民的总贡献为150674人,教育移民对缓解人口压力的相对贡献为8.62%。假定这些移民人口当中只有很少的比例当年考上了学并在外地工作和居住,那么,那将会给这些地区的人口养育形成多大的压力?
3.机制稳定。
由于教育移民机制的形成是靠人力资源开发,而且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投资增加,会在这些地区形成比较稳定的教育发展机制,并且在“投资一教育一移民~增加投资一提高教育水平一扩大教育移民”上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比如,会宁县这些年就把发展教育作为该县的核心发展战略,把科教兴国战略转换成与当地情况相结合的有效的教育移民战略,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4.连带效应。
调查还发现,教育移民还有一个比其他移民形式更明显的优势,这就是这种移民形式会产生极强的连带效应,即教育的功能不仅保证了受教育者达到了移民安置的目的,而且,当这些已经移民的高层次人口一旦在外地的城市或者企业居住及工作稳定的时候,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员就会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朋友等也吸引到他们的身边,在这几个县这种事例非常多。特别要注意的是,由教育移民而引起的连带效应并不需要政府投资,是民间自愿的行为。
四、教育移民与其他移民的成本比较
(一)教育移民成本
2005年会宁县、景泰县、民勤县、安定区的高考录取率分别为53.8%、35.0%、72.8%和41.6%,四县(区)高考录取率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为50.3%。设有1000名高中毕业生,则平均有508人可以被各类高校录取,按31.4%的回县率计算,这些人中回县工作的有160人,有348人成为教育移民。现在,会宁县、景泰县、民勤县、安定区等四县(区)的普遍情况是,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但由于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极为短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很低。以会宁县为例,2005年会宁县有初中毕业生18000多人,其中上高中的约为6000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1/3。一个学生如果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则有34.8%的可能成为教育移民;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则成为教育移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在这里把一个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成本看作是教育移民的成本。
会宁县第五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只设高中部,学校占地550多亩,建设总费用(包括教学设备购置)约3000万元,按30年折旧,年均折旧费用100万元,学校每年的教师工资、办公经费等支出约400万元,年总费用为500万元。会宁县第五中学在校学生规模4000人,平均每年毕业学生1333人,按以上估计的34.8%的比例计算,有464人可成为教育移民,平均每个教育移民的成本为10776元。学生读高中每年的教育支出(由家长负担)约1000元,三年共3000元,所以,从移民成本角度看,政府为每一个教育移民负担的成本为7776元(2004年价格水平),不足8000元。政府的不足8000元成本投入,产生的收益不仅仅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作为教育移民外迁,还培养出了两名高中毕业生,提高了当地的人口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
(二)甘肃省疏勒河项目的移民成本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兴西济中”战略,大规模开展“两西”建设,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20多个县的部分贫困人口迁移到河西地区,形成了“两西移民”;90年代后期,随着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陇南、定西、临夏、甘南4个市州11个县的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到疏勒河流域灌区内,形成了“疏勒河移民”。
截至一2004年底,酒泉已累计安置“两西”移民、疏勒河移民26613户、111040人。其中,计划移民18123户、82499人,占移民总数的73.8%;“计划外移民”5188户、19178人,占17.3%,移民耕种各类土地47.3万亩。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头3年,移民数量的增长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从1983年到2004年底,国家先后投入酒泉市“两西”专项建设资金3.8亿元,主要用于水利农电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服务体系建设和以移民安置为主的扶贫开发建设。“疏勒河移民”也是随着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而迁入的。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4.21亿元,全部用于酒泉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政府用于“两西”建设和“疏勒河移民”专项建设资金共18.01亿元,按实际移民人数111040人计算,政府投入的人均移民成本为16219元,按计划移民人数82499人计算,政府投入的人均移民成本为21831元(投入期从1983年到2004年)。
在充分肯定移民对酒泉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毋庸讳言,移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已经超出了酒泉市的承载力,给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主要问题是加重了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酒泉市水资源比较缺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大量移民迁入,水资源显得越来越紧缺。同时,大量的计划外移民也给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三峡工程的移民成本
三峡工程建设投资巨大,按照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900亿元,考虑到建设期物价上涨因素,贷款利息的支付及建设期部分本金偿还等,资金总需求量约为2000亿元。1994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邹家华主持会议,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问题。会议确定:按照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标准拟定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可以作为测算移民安置补偿投资总额的依据。原可行性研究报告移民总经费为185亿元(1990年价格水平),考虑到近年来淹没实物指标增长、物价上涨、国家新政策出台以及规划不周(主要指项目调整)等因素,移民经费总额为400亿元(1993年5月份价格水平),今后不得再随意扩大。会议还确定:三峡移民工程从现在起就要实行分省负责,经费包干使用。
三峡水库达到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后,将绵延600多千米,淹没范围涉及湖北省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市、武隆县、长寿县、江北区、巴南、重庆主城区、江津县等21个县市。根据三峡工程论证(1992年审批通过),全部移民人数为113.18万人(包括了施工期间的人口增长)。199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对移民人数进行了复查,1997年公布复查结果是全部移民将超过120万。按移民费用400亿元、移民人数120万人计算,政府支出的人均移民成本为33333元。
(四)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成本
目前,我国政府规定的扶贫开发地区的异地整体搬迁的费用为人均5000元的国家财政补贴标准。2006年《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中测算的关于甘南民族地区异地整体搬迁、生态移民等的费用标准分析是:生产基础设施人均4500元、公共基础设施人均3500元、住宅建设人均8000元,这三项合计共为每人16000元。
(五)甘肃阿克塞县牧民整体向县城搬迁定居成本
2002年我们课题组曾四次到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做关于牧民新村建设的调查,这个县从1998年到2000年,共有546户、占全县82%的牧业户整体搬迁到在县城旁边规划建设的民俗村。他们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费用情况是:每户占地300平方米,建设住宅180平方米,全部平顶、砖混结构,总费用5万元,政府补贴5000~10000元。这个费用不包括院墙、大门、道路、供水、通电、网络的建设费用,住户之外的公共建设费用由县上统一解决。合计每户的成本大概是10万元左右,人均2万元(按照户均人口5人计算)。
(六)移民成本比较和可行性预测
1.移民成本比较。
根据以上分析,政府为每一个教育移民负担的移民成本为7776元,政府为每一个“两西”移民、疏勒河移民负担的移民成本为21831元(投入期从1983年到2004年),政府为每一个三峡工程移民负担的移民成本为33333元。为了方便比较,将不同移民方式对应的政府单位移民成本(即政府平均为一个移民支出的移民成本)都换算为2004年价格下的数据。由于“两西”移民、疏勒河移民费用是在1983年到2004年的22年中陆续投入的,大致认为是1994年价格水平的投入量。
表8 不同移民方式单位移民成本比较
┏━━━━━━━━┳━━━━━━━━━┳━━━━━━━━━┳━━━━━┳━━━━━┓
┃ ┃ ┃ ┃政府支出 ┃移民成本 ┃
┃ ┃政府支出的 ┃商品零售价格 ┃的人均移 ┃比较(以 ┃
┃ ┃人均移民成 ┃指数(1978年 ┃民成本 ┃教育移民 ┃
┃ 移民方式 ┃本(元) ┃—100) ┃(元)(2004 ┃成本为 ┃
┃ ┃ ┃ ┃年价格水 ┃100) ┃
┃ ┣━━━┳━━━━━╋━━━┳━━━━━┫ ┃ ┃
┃ ┃数量 ┃价格水平 ┃年份 ┃价格指数 ┃平) ┃ ┃
┣━━━━━━━━╋━━━╋━━━━━╋━━━╋━━━━━╋━━━━━╋━━━━━┫
┃ 教育移民 ┃7776 ┃ 2004年 ┃2004 ┃ 356.4 ┃ 7776 ┃ 100 ┃
┣━━━━━━━━╋━━━╋━━━━━╋━━━╋━━━━━╋━━━━━╋━━━━━┫
┃疏勒河移民 ┃21831 ┃ 1994年 ┃1994 ┃ 310.2 ┃ 25082 ┃ 322 ┃
┣━━━━━━━━╋━━━╋━━━━━╋━━━╋━━━━━╋━━━━━╋━━━━━┫
┃三峡工程移民 ┃33333 ┃ 1993年 ┃1993 ┃ 254.9 ┃ 46606 ┃ 599 ┃
┣━━━━━━━━╋━━━╋━━━━━╋━━━╋━━━━━╋━━━━━╋━━━━━┫
┃甘南生态移民 ┃16000 ┃ 2004年 ┃2004 ┃ 356.4 ┃ 16000 ┃ 205 ┃
┣━━━━━━━━╋━━━╋━━━━━╋━━━╋━━━━━╋━━━━━╋━━━━━┫
┃阿克塞整体搬迁 ┃20000 ┃ 2000年 ┃2000 ┃ 354.4 ┃ 20113 ┃ 258 ┃
┗━━━━━━━━┻━━━┻━━━━━┻━━━┻━━━━━┻━━━━━┻━━━━━┛
2.综合分析判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如果要大规模建设新农村,就农民居住条件一项每人的最低建设费用应该在15000~20000元之间,这还要把新村公共设施费用另算。如果按照目前我国农村每户平均人口5人计算,那么,移民费用应该在8万到10万元之间。这个费用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来说,事实上是难以承受的,如果让政府来承担,搞小型示范性项目可行,但是大面积搞有很大的难度。
按2004年价格水平计算,政府支付的教育移民人均成本最低(7776元),疏勒河移民人均成本较高(25082元),三峡工程移民人均成本最高(46606元),疏勒河移民人均成本、三峡工程移民人均成本、甘南生态移民成本、阿克塞整体搬迁成本分别是教育移民人均成本的3.22倍、5.99倍、2.03倍和2.58倍。当然,这里讨论的教育移民成本只是一个理论值,教育移民、疏勒河移民、三峡工程移民、生态移民等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必要性和不可能替代性。但是,如果只从最本质的政府平均为一个移民所支付的移民成本多少的角度看,这几种不同方式之间的移民成本还是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的。尤其是教育移民成本与疏勒河移民成本之间的可比性更强,因为本质上教育移民和疏勒河移民都是甘肃省解决干旱贫困县的人口压力、寻求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途径以及调解人与自然不协调矛盾的一种方式。
五、贫困县教育移民的推动机制
(一)政府推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