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怪诞博弈论
18611900000010

第10章 重复博弈——“黑白”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2)

虽然1949年以后“家文化”、家族组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现实表明:“家族主义”或“泛家族主义”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或单位中都惊人地相似,并普遍地存在着。

事实上,中国人对外人的信任也是通过“拟亲化”建立的。比如赵本山和小沈阳,其实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老赵却偏要搞个拜师仪式。小沈阳的演技几乎和赵本山无关,他是带艺拜师。虽然现代化会削弱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也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决文化断层的危机和建立新的认同。

商誉降低交易成本

历史上,国与国之间为建立信任关系,国君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国去当人质。比如秦始皇的爸爸就曾到赵国做人质。企业也会以抵押“人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假如公司“烧”了一大笔钱宣传品牌,那么它一定很在意本身的长期商誉,所以不会为了从顾客身上获得一时的好处而砸了自己的招牌。昂贵的商标等于是“诚实的肉票”,一旦失去顾客的信任,这个“肉票”就活不成了。

在重复博弈中,信任是参与者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若博弈会重复发生,则人们会更倾向于相互信任,如果没有明天,人们则会相互倾轧。

设有张三、李四两个博弈者,张三借钱给李四,李四向张三还钱。张三一开始有两种选择,即信任李四或者不信任李四;李四也有两种选择,即守信用或者不守信用。如果博弈只进行一次,对李四而言,一旦借到钱,他的最佳选择就是赖账。张三当然知道李四会这样做,因而张三的最佳选择就是不信任。两个人互相提防,这是个很坏的结果。假如双方互相信任,各自都有很好的收益,现在却是毫无信任可言,交易成本奇高。这是低效率的均衡。

假定博弈无限重复下去。设想张三选择这样一种策略:我先信任你,只要你没有欺骗我,我将永远相信你;但一旦你欺骗了我,我将不再信任你。这时李四有两种选择,如果诚信,得到的利益是长远的;如果不诚信,得到的利益只能是一次性的。显然,诚信是明智的选择。张三信任李四,李四守信用,这是一个纳什均衡。

这个均衡的出现是因为李四谋求长远利益而放弃短期利益。也就是说,只有博弈者考虑自己的长期利益时,他才会想方设法建立起自己的信誉。

重复性博弈的囚徒困境

假如你和同一个对手玩了100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你只玩这个博弈一次,你很可能使坏。假如你的对手使坏,你也跟着使坏就会得1分,好心则会得0分。假如你的对手心存善念,你使坏就会得3行,好心则会得2分。因此,不管对手怎么做,假如这个博弈只玩一次,坏心对你一定比较有利。但假如你们要玩100次,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子?

假如在整个博弈中,你们两个一直使坏,每次双方就只能各得1分的报酬。但要是你们两个一直善意合作,双方的报酬就是每回合2分。

假如你开始使坏,对手就会跟着使坏,于是双方就会形成只得1分报酬的僵局。所以你宁可先展现善意,希望他也跟进,假如他不使坏,你的确可以占他便宜而使坏一回合。不过,等这回合结束后,他也就不会再心存善念了。接下来你就会陷入每次只得1分的窘境,因为自此之后,他大概会一直使坏下去。因此,你起码应该保持善意到他对你使坏为止。

遗憾的是,最后一次的问题会阻止所谓理性的双方善待对方,就算是第一回合也一样,想想看,在第100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时,你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在这个回合中,使坏带给你的报酬一定比善意来得高。假如你会在某个回合选择好心,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对手在下一回合选择好心(还记得在类似的同步行动博弈中,当你行动的时候,对手并不知道你会怎么做;因此,你在任何一回合的选择都不会影响对手在该回合的行动)。不过,最后一次显然不必考虑到其他回合。因此,在第100回合时,你肯定应该选择坏心,你的对手也应该这么做。

既然如此,你在第99回合应该怎么做?你在第99次选择使坏一定可以得到比较高的报酬。假如你不想在第99回合选择坏心,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了让对手在第100回合对你好心。但前面已经说过,不管怎么样,你的对手在第100回合都应该会对你使坏。因此,双方在第99回合都应该选择使坏。当然,这表示你们两个在第98回合也应该选择使坏,因为双方在第99和第100回合一定会选择使坏。你可以把这个逻辑一直往回推,并借此证明你在第一回合就应该选择使坏!

因此,就算这个囚徒困境博弈玩100次、1000次或是10亿次,理性的参与者在每个回合都应该会选择使坏,只要这个博弈存在确定的最后一次。

“囚徒困境”的行为学检验

假设你正和某人玩有限次数为100次的重复博弈,而且你知道他并不是一个百分百理性的人。结果会怎样?

有人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虚拟社会,里面有三种人:总是吃亏的“滥好人”,总是坑人的“奸诈人”,以及吃亏后反击的“学习人”。100次博弈之后,“滥好人”死光了,“奸诈人”被“学习人”

报复死光了,只有“学习人”活了下来。博弈论专家总结:人应该具备4种品质:

善良,不首先坑害人。

敢愤怒,吃亏要知道反击。

宽恕,要给人改正的机会。

磊落,表明自己的原则,且坚持之。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善念”都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喜欢被占便宜。

从理论上来讲,在重复100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理性的双方之所以绝对不可能善待对方,原因就在于在最后一次博弈中选择背叛才合乎“理性”。既然理性的对手在第100回合一定会背叛你,你在第99回合就应该背叛他。同样的,既然你在第99回合会背叛他,他在第98回合就应该对你使坏,以此类推……

不过,要是你对对手的理性程度有所质疑,你可能会想要在第一回合选择善意合作,这并不表示非理性对你的对手有利,而是表示“看起来非理性”对他有利。

有趣的是,就算你们两个都很理性,两人皆善意合作的结果还是有可能延续到最后一回合。假如双方都很理性,但没有人能百分之百确定对方很理性,那么双方可能就会理性地选择善意合作,并持续到最后几回合。

传统博弈论指出,当两个人陷入有限次数重复性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时,他们一般会选择使坏。不过,博弈论应该算是科学,而只要谈到科学,自然就少不了实验测试。

实验证明,当我们实际陷入有限次数重复性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时,他们往往会善待对方,尤其是在前面几回合。理论与现实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

这就涉及了近年来兴起的“行为博弈论”的概念。

传统的博弈论假设参与者(palyer)是理性且完全关注自身利益的。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也有很多与此假设相悖的行为,比如人们会有公平心理和平等倾向。

社会贴现率与重复博弈

贴现,是一种票据转让方式,是指客户(持票人)在急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商业汇票,经过背书卖给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申请贴现人。

经济学说的贴现,不仅仅用于金钱,还用于“效用”,比如享乐就是一种效用。

小贴士:效用贴现

如果时间有价值的话,人们对未来的“收益”将打折扣,同样数目的“收益”,现在拥有比未来拥有合算。也就是说,当下的满足要比将来的满足更有价值。效用贴现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社会学家将适用于经济活动的贴现率,推广到一般社会活动,进而得出社会贴现率(socialdiscountrate)这个概念。

在经济学中,贴现率是一个中性概念,它的高低是市场上对货币的供需形势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无所谓好坏。社会贴现率则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概念,它与人对未来的信心成反比。

在《赌客信条》一书中,作者认为,社会贴现率越高,现在就越是重要,人们越会出现“短期行为”,也就是“及时行乐”。

比如,毒品是非常有害的,但对于一个将死的癌症患者来说,他的贴现率非常之高,他如果选择注射毒品,理性上也解释得过去。

如果你为未来投资的100元钱注定是空空梦一场,那你把这100元花了买醉,也未必不是一种理性。

当社会混乱时,社会贴现率就高,短期行为、投机行为、机会主义、欺诈就会盛行。

时局是否动荡、剩余寿命、通胀指数等都会影响到社会贴现率。

酗酒可以满足一时的快感,但却会造成以后的健康问题,对于“没有将来”的人来说,酗酒是一种理性的抉择。

一些细微的习惯可能会透露一个人是否诚信。比如,瘾君子是不要明天的人,信任度应该要打点折扣。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则愿意牺牲现在以换取未来的利益,所以他们比较不会因为一时的好处背叛你。

同样的,在存在囚徒困境的重复性博弈中,背叛别人对眼前有帮助,对往后愈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当某个人对未来越不在意,他就越有可能在这样的重复性博弈中背叛你。

社会上有所谓“59岁现象”的贪腐规律,就是因为,在最后一次的博弈中,遵守规则的未来收益接近于零,竭泽而渔成为最优策略。因为他已经“没有明天”,因此,你应该要比较相信有前景可期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