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重者内拙。
——庄子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
博弈论是由着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创立的,而这个理论的创立得益于“德州扑克”中的使诈现象。“德州扑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博弈:一个玩家在面对无懈可击的玩牌对手之时,是否要虚张声势,以及虚张声势的频率是什么。
虚张声势,有示强和示弱两种情况:通过示弱迷惑对手,诱敌深入,一击致命;另一种是空城计,靠大张旗鼓阻吓对手。
玩过“德州扑克”的人都知道,有时候,你明知道人家手里很可能有大牌,可还是不甘心,因为你觉得对方也可能在虚张声势,于是就跟着下注。当对方赌注加码的时候,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忍不住又跟了一圈。这个时候,你已经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
如果你也曾虚张声势,你的这些纠结的表情在对方看来也是一种伪装。他会觉得你在诱敌深入。如果他的牌不是特别大,他就可能继续加码,把你吓走,或者摊牌,或者弃牌。
冯·诺伊曼认为,即使对手明知道你喜欢虚张声势,有时候你还是应该这样。他研究了各类的牌戏战术,发现“虚张”的频率一到某个程度,胜数最多,打老实牌和“虚张”次数太多的胜数机会较少。另外,诺伊曼也发现,玩牌“虚张”的频率在某种标准可以赢钱,低于或高于这个标准,输钱的几率就比较大。
无招胜有招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有一门顶级武学叫“独孤九剑”。“独孤九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识破对方武功的破绽,“无招胜有招”。所谓“无”,并非真的没有招,而是没有固定的招式,针对不同的对手科学地随机应变,而对手却看不到你的破绽,所以能战胜“有招”。
很多博弈论通俗读物里,都把“田忌赛马”作为博弈论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这很可能是错误的。博弈论假设所有局中人都是理性的,而不是假设一个人是笨蛋,另一个聪明无比。
在“田忌赛马”这个典故中,孙膑假定齐威王是傻子,威王出下、中、上三种马,田忌对应地出中、上、下三种马。
其实,田忌应该出下马时,威王也应该出下马。但威王出下马时,田忌不应该出下马,而应该出中马,这时候,威王又应该改用中马……在这样一个博弈中,不存在纯策略均衡。
在同时决策博弈中,局中人同时选择他们各自的策略,每一个局中人在做出策略选择的时候,并不知道对手的策略选择是什么。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会碰到局中人决策顺序有先有后的情形。
决策有先后的博弈,称为序贯决策博弈,简称序贯博弈。
回到前面田忌赛马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方后发制人,都可能得到好处。这种局中人后行得益大于先行得益的情况,叫做后发优势。如果反过来,谁先采取行动,谁就能获得好处,那么这种局中人先行得益大于后行得益的情况,叫做先发优势。
“剪刀石头布”制胜玄机
有位大艺术家,与A、B两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关系都不错。
某天,A、B两家公司的经理同时登门拜访,说要代理这位艺术家新完成的一件作品。这位艺术家觉得,都是老朋友了,都不能得罪。于是,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让两位经理用“剪刀石头布”决定,赢者可以代理作品。
于是,两家公司的经理约定3天后,在公证人的公证下玩这个游戏。
A公司经理认为,玩这个游戏纯粹靠运气,就没有做任何准备。
B公司经理认为,这事情应该请教“专家”。
所谓的“专家”,就是自己的小孙女。这个小女孩认为:出石头的动作太容易被看出来,所以,一般人都不会在第一次的时候出石头。而剪刀可以赢布。因为是第一次出,所以,出剪刀胜算最大。
结果,B公司经理在游戏中胜出。
其实,如果A公司经理能够采取随机出手势的策略,他的胜算至少有50%,但他太相信这是个公平游戏了,却忽略了自己的习惯。
除了会受到习惯的影响,人们还往往受到下意识的影响。
假如上次两人同时出了剪刀,双方打成平局,则需要再赛一局。人在下意识里会出石头,假如B公司经理还是出剪刀,则A公司经理会赢。
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我们不能假设其中某一方没有一点心机。
出“剪刀”、“布”还是“石头”的策略应当是随机的,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策略,甚至是策略的倾向性。一旦对方知道自己出某个策略的可能性增大,那么自己在游戏中输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
不利条件原理
一些古代的皇帝,会在年老多病之时仍然进行游泳、狩猎或登山。
某房地产大佬,退居幕后做了董事长后,迷上了登山运动……这让人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们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吗?
其实,鸟类学家扎哈维的“不利条件原理”就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小贴士:不利条件原理
动物和人类常常做出非常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为的是宣传自己、炫耀自己,以此告诉别人:我的意志多么强大!身体多么健康!胆子多么大!想干掉我?休想!动物和人类不是在做出极端冒险、过分炫耀的行为之余侥幸而兴旺,而正是因为这类行为而兴旺。
羚羊和猎豹是草原上奔跑最快的两种动物,羚羊逃命时会边跑边跳。按理说,弹跳乃是浪费体力的危险举动,它应该发挥自己善于在奔跑时候转弯的优势,与猎豹兜圈子。但是它愿意冒这个险。
它是在向猎豹炫耀体能:你永远追不上我,放弃吧!
有一种阔尾蜂鸟会飞起十几米高,再自空中极速向下俯冲!如此反复折腾,不过是向同性示威、向异性示好:你看我,一只摔不死的阔尾蜂鸟!
人类常常为了炫耀自己而做出不利自己的举动,完全符合人类的天性,完全是为了证明:你们不敢的,我敢!你们不行的,我行!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房地产大佬说的:“登山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谈判时我往那儿一坐就有优越感,我在山上一呆就能呆一个月,你能吗?无论从意志上还是体力上你都磨不过我。”
这跟羚羊逃命翻筋斗、阔尾蜂鸟来回折腾是出于同一种心态。
你说自己很牛,别人说你吹牛。你只有做了,才足以说服人。
台湾娱乐节目主持人吴宗宪宣称:光是赌博,他前后就输了超过2500万台币!并且,自从他开办“Jacky电视频道”以来,每个月至少要赔上250万台币。
维珍集团总裁布兰森独自驾驶热气球环游世界,不但没有成功,还差点摔死。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曾经乘着自己的私人喷射机,从美国田纳西州的曼菲斯市飞到了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再飞回曼菲斯市。
总共耗掉5500万加仑汽油,只为了买一个三明治!
有钱人通过做出不利自己的举动来炫耀自己。
如果说挥霍是一种炫耀,那么向异性的炫耀才是重点!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男性的所有炫耀,在潜意识里通通是为了女人。希腊船王欧纳西斯就曾说:“世界上要是没有女人,再多的钱也没有用!”美国NBA的篮球明星罗德曼也说:“NBA的生活百分之五十是性,百分之五十是钱,有空才打一下篮球。”
镀金时代
这是个势利的世界,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
一些时候,破帽遮颜,并非由于贫穷,而是为了安全;锦衣宝马,也不一定就是爱慕虚荣,只是不得不营造场面。
我们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是要向别人传递某种信号。
某则新闻说,某男子为了买一部苹果手机,卖掉了一颗肾。这让人怀疑是不是苹果在炒作。
但是,必须承认,很多人,穿什么、用什么,很可能不是基于审美的需求,而是基于别人评价的需求。
这就可以解释,脏兮兮的牛仔裤和锦绣龙袍一样,都有可能成为时尚的宠儿。
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专门用一章来讨论有闲阶级是如何把服装作为金钱、文化的表达。
他认为,人们在服装上的花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外表更可敬,而不是遮体。服装是显示人的财富、闲暇和地位的媒介。凡勃伦所谓的“有闲阶级”,与所谓的“潮人”大有交集。
招摇式挥霍
“招摇式挥霍”是凡勃伦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招摇式挥霍是有钱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钥匙,“任何高度有组织有秩序的工业化社群之中,财力是建立声望的最终基础;要想表现财力并借此取得或维持名声,手段就是有闲,以及招摇式的挥霍行为”。
“招摇式挥霍”后来成为英文世界的固定术语,专门用来指有钱人奢华而怪诞的挥霍行为。
意大利商人杜奇在1550年曾经款待来访的显贵,盛宴中有一道菜是牡蛎,全部盛在镀金的壳里。
英国大骗子赖特在1890年修建的乡村宅邸中有一个水底的撞球室。
文莱苏丹为庆祝自己50岁生日举行的宴会,无谓挥霍的登峰造极之举,其主戏是迈克尔·杰克逊分别演出的3场演唱会。
这些都算是招摇式的挥霍。招摇式挥霍的人,表面看既不理智,又不自私。可谓钱多人傻,愚蠢而又慷慨。但很多招摇式挥霍者其实都是人精,他们深知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种怪诞行为最终会给他们带来好处。
招摇式挥霍的特征就是欠缺常识判断,甚至是故意违反常识。
这种行为乃是有闲阶级最违背常情的自我放纵。招摇式挥霍后来被经济学界称为“凡勃伦效应”。
不买对的,专买贵的
凡勃伦曾说过,对有闲阶级而言,价格标签与地位的关系极为重要,“漂亮却不贵的东西就不能算是漂亮”。
明明有便宜得多,大同小异的物品可买,有人偏要去买那几乎贵上10倍的东西。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几百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千元,却总有人愿意买。
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走俏。
大量生产的汤匙也许设计更优美,一只手工制的汤匙也许看来笨拙土气,多数人却会觉得手工汤匙更有保存价值。
“潮人”们宁愿买昂贵东西,例如古奇设计的刺绣帆布长简运动鞋,因为这种鞋凸显他们买得起,同时也把买不起的人排除在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