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04

第4章 大事纪要(1)

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上羊市街居委会成立

1949年10月23日晚,人力车夫出身的杭州某轧花厂棉种翻晒组长、被领导点名“参加革命工作”的陈福林,来到离家不远的四牌楼小学会堂。这里正在举行上羊市街(今杭州上城区江城路一带)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干部选举会。

随着杭州的解放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国民党政权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被推翻,但国民党特务、散兵游勇和土匪恶霸等地方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仍十分猖獗,作为旧政权统治基础的保甲制仍未废除,很多保甲长仍对旧政权念念不忘,不配合人民政府工作。居民难以发动,新政权的政令传达不下去,卫生防疫、拥军优属和困难群众救济等工作无法开展,这一切都促使人民政府在开展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中,将废除保甲制、建立新生的人民基层政权——居民委员会提到了议事日程。10月11日,就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鸣响的十天后,杭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区局长联席会议,市长江华宣布,在12月底前,一律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会议对市民政局提出的居民委员会筹建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决定在上城、下城和江干区先行试点。两天后,上城区公所依照市政府的指示开始废除保甲、建立民主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准备,杭州市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很快在上羊市街选举产生。

当陈福林走进会堂时,200余名居民代表已基本到齐,原来这一带的27个保长也在讲台右侧落座。选举会由上城区区长田奎荣主持。七点半左右,在田奎荣的带领下,居民代表们唱响了刚学会不久的《义勇军进行曲》。田奎荣发表讲话,强调取消保甲制,成立居民委员会,就是要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无产阶级基层政权。一张张选票发到居民代表手中。那选票是油印的小纸条,约8公分宽,18公分长,选票上共有21名由群众推选产生的候选人,要从中选出9名居委会委员。经过主持人介绍候选人情况、讲解选票填写事项、大家投票、选举唱票人和监票人以及当场唱票等流程,陈福林以220多票当选为居委会主任,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的陈道彰以208票当选为副主任。其他7名委员,有木匠、女工、中学女教师、银行经理和茶店老板,基本包括了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选举结果公布后,参加投票的居民代表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无比的自豪感,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场的保长们则不得不把手里的公章交到陈福林手中,由他拎回家塞进灶里当柴烧掉,随公章一起“烧掉”的是旧中国的保甲制度。

上羊市街居委会下辖2250户,辖区范围为东到上羊市街,南沿五圣塘、六圣塘到保安桥河下,北到望江门直街,西至中山南路。居委会所辖40个居民小组,每组约有居民50户左右,公推组长1人,副组长2人,帮助政府传达政令,反映民意,协助处理治安、卫生等工作。同年12月,因不符合市政府关于管辖户数的要求,上羊市街居委会被分拆为13个居委会。“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的名称,一直沿用到2000年。2001年起,上羊市街归属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2007年9月,国家民政部开展向社会公开征集“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举证和论证工作。经过近一年的资料征集和考证,2008年6月28日,民政部正式宣布:1949年10月23日成立的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取代保甲制,实践了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的理念,标志着基层民主自治走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中国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新途径和新形式,是中国基层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转折点。因而,可以说,居民委员会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结合实际,探索民主执政的一项实践成果。

正是在试点的基础上,1949年12月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全市发出《关于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指示》,明确了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性质为群众自治,居委会与小组长应由选举产生,并决定在市区建立居民委员会,郊区建立乡人民政府、行政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1950年3月,杭州全市基本完成了取消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市政府发出的这一工作指示,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关于在城市建立居民委员会的政令,对居民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立法提供了基础性的决策参考。杭州的做法,被中央政府在全国推广,这是浙江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人离开北京到达杭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到杭州,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在杭州期间,毛泽东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国宪法,特别注意研究和借鉴1918年颁布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1936年颁布的苏联宪法以及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

据当时为宪法起草小组做资料工作的史敬棠回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主席看了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东欧国家的宪法。1918年苏俄宪法,把列宁写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放在前面,作为第一篇。毛主席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在宪法总纲的前面写一段序言。”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毛泽东比较看重1946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认为它代表了比较进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宪法,毛泽东主要阅读和研究了清朝末年以来的历次宪法。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报经中央批准后便着手起草工作。2月中旬拟出了宪法草案的初稿,2月24日修改出了二读稿,26日修改出了三读稿。24、26日,毛泽东分别两次致信刘少奇谈宪法草案初稿的修改情况。在26日的信中,毛泽东说:“为便于中央在这几天讨论宪法草案,这里的小组赶于两天内又作了一次修改,称为三读稿,现送上,请照此印发中央各同志阅看。”刘少奇于2月28日、3月1日两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宪法草案初稿三读稿。3月9日,起草小组又完成了第四稿。至此,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宪法草案,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本。3月12、13、15日,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修改通过四读稿后,毛泽东于1954年3月17日返回北京。

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在进行认真而严肃的讨论后,与会人士完全接受了这个初稿,并决定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宪法的讨论。3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通知》,要求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和5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广泛地进行对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期间,在刘少奇主持下,宪法起草委员会一共召开了五次会议,吸收了各地报来的意见,逐章逐条地对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修正稿)》。

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的全部条文作最后审查,一致同意将它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宪法草案》

的通过,标志着宪法起草工作胜利结束。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回顾了这部宪法的起草经过:“宪法的起草,前后差不多七个月。最初第一个稿子是在去年十一、十二月间,那是陈伯达同志一个人写的。第二稿,是在西湖两个月,那是一个小组起草的。

第三稿是在北京,就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到现在又修改了许多。每一稿本身都有许多修改。在西湖那一稿,就有七八次稿子。前后总算起来,恐怕有一二十个稿子了。大家尽了很多力量,全国有八千多人讨论,提出了五千几百条意见,采纳了百把十条,最后到今天还依靠在座各位讨论修改。总之是反复研究,不厌其详。将来公布以后,还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宪法是采取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这样一个办法起草的。这个宪法草案,大体上是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解放军三军首次联合作战:一江山岛战役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攻占一江山岛,继而解放了浙江全境。这是迄今为止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三军联合作战。

一江山岛地处台州湾椒江口东南面,地形易守难攻。蒋介石对一江山岛设防特别关心,提出了“保卫台湾,必先固大陈,要守住大陈,必确保一江山岛”的口号,全岛驻兵1086人。1954年8月下旬,华东军区组建了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统一指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进攻一江山岛的陆海空三军参战总兵力达1万余人。

为了不让国民党的飞机和舰艇到达预定战区从而发现和破坏解放军的战役意图,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争夺战区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斗争。遵照中央军委“以空、海军轰击大陈之敌”的命令,空军部队对大陈岛、一江山岛国民党军的重要目标和锚泊舰艇实施轰炸,给敌以重创。海军鱼雷艇部队在大陈、渔山之间的海域击沉敌主力舰之一——“太平号”护卫舰,取得了鱼雷艇初战的重大胜利。在为时八个月的争夺制空制海权的斗争中,共击落击伤敌机16架,炸毁敌舰3艘,击伤敌舰8艘,解放军基本上控制了大陈地区的制空制海权,为渡海作战、解放浙江沿海所有敌占岛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做了比较周密和充分的准备后,总参谋部报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于1955年1月18日对一江山岛守敌发起攻击。

上午8时,由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7架杜-2型轰炸机、24架伊尔-10型强击机和12架拉-11型战斗机组成的强大混成编队,准时飞抵一江山岛上空,对一江山岛北江山的中山村、中心村、了望村、重要村和南江山的胜利村、一八○高地等进行了猛烈的突击轰炸,54枚爆破弹准确无误地投向预定目标。与此同时,为了迷惑敌人,由9架杜-2型轰炸机和12架伊尔-10型强击机组成的另一个编队,在12架拉-11型战斗机的直接掩护下,飞抵大陈岛上空,轰炸了国民党军的气象台、导航台、一一五高地炮兵阵地和环状防御围墙等,位于大岙里的“大陈防卫司令部”的国民党军指挥系统遭受沉重打击,几乎陷于瘫痪。连续猛烈的空中打击把国民党守军打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而由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炮兵部队的55门大炮组成的炮群,又对一江山岛进行了7次火力急袭和6次监视射击,12万枚炮弹把一江山岛陷入了火光、硝烟和隆隆的炮声中……12时15分,张爱萍命令登陆运输大队起航。蔚蓝的海面上,满载着3600名陆军指战员的138艘登陆艇编队分成三个方向,迅速向一江山岛前进。由30艘护卫舰和护卫艇组成的战斗编队,作为开路先锋,为登陆部队保驾护航。14时29分,步兵第一七八团突击营第五连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登上北江山的乐清礁。连长毛坤浩立即发射3颗红色信号弹,并用超短波报话机向登陆指挥所报告:我已成功登陆。接着,第五连官兵开始攻打一江山岛的制高点——二○三高地。经过浴血奋战,15时05分,已经负伤的连长毛坤浩扛着一面鲜艳的红旗,一瘸一拐地奔向山顶,把红旗插在了二○三高地的最高点。被蒋介石称为“克难英雄”的一江山地区守备司令王明生被击毙。19日凌晨,岛上守敌被全部肃清,战斗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第一次联合作战取得了胜利。

1月20日,解放军总部致电浙东前线指挥部,对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表示祝贺并慰问。中央军委发出指示:“一江山岛战斗对我军陆海空军联合登陆作战取得了初步经验。为了有助于今后作战,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经验。”之后,国民党军队主动撤离大陈岛。2月13日,人民海军“台州号”、“石浦号”和“温州号”巡逻艇大队协助陆军分别进驻上、下大陈岛和渔山列岛、披山岛。2月26日,人民海军“温州号”巡逻艇又掩护陆军两个营进驻南麂列岛。至此,浙江全境获得解放。

《十五贯》演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传奇

1956年四五月间,春暖大地,百花齐放。在首都戏剧舞台上,一曲由浙江国风昆苏剧团上演的昆剧《十五贯》风靡京城,形成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空前盛况,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奇迹。《十五贯》

的成功,是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

1955年下半年,正值全党开展肃反运动。在肃反定案时,毛泽东提出:定案要慎重,不能搞主观主义。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局长黄源想搞一出戏,表达反对主观主义这一主题。当时,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鼓舞下,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演出了昆曲传统剧目《十五贯》。

《十五贯》是清代朱素臣的传奇作品,讲述的是明朝宣德年间,赌棍娄阿鼠将屠户尤葫芦杀死并窃走铜钱十五贯后,反诬陷尤葫芦的养女苏戌娟和路人熊友兰。无锡知县主观地认定苏、熊两人通奸杀人,判处死刑。

常州知府和江南巡抚轻信原判,草率定案。苏州知府况钟奉命监斩时发现疑点,到民间查访,终于将真凶娄阿鼠抓住,平反了冤案。该剧揭露批判了主观臆断和循规蹈矩的官僚作风,歌颂了况钟实事求是的精神。黄源觉得这出戏可以改编为反对主观主义的好戏,于是组织人员,并亲自挂帅改编《十五贯》,突出了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主题。

1956年4月17日,毛泽东亲临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十五贯》的演出,大为赞赏。第二天,毛泽东派人到剧团传达三条指示:第一,祝贺《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都非常成功;第二,要推广,凡适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据各剧种的特点演出;第三,对剧团要奖励。4月25日,《十五贯》在国务院直属机关礼堂演出,毛泽东又看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