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40

第40章 浙江人物(3)

【潘天寿】(1897-1971)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自署阿寿、懒道人,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美术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受聘为上海美专国画教授,与诸闻韵共创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1928年受聘为杭州国立艺术院国画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6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浙江分会主席。其绘画成为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擅长写意花鸟、山水。书法自成豪迈朴茂之风格。对诗词、篆刻、画论、画史等均有精深的研究。代表作有《雁荡山花》、《雨霁》等。着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潘天寿诗存》、《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现在杭州西湖东岸荷花池头景云村原潘天寿旧居建有潘天寿纪念馆。

【丰子恺】(1898-1975)崇德(今属桐乡)人。原名丰润、丰仁、婴行,字慈玉。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有《子恺漫画全集》。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此外,还着有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胜利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译着有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着《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丰子恺故居缘缘堂位于桐乡市石门镇木场桥堍,建于1933年,由弘一法师取名,马一浮先生题额,子恺先生自行设计督造。1938年被日寇焚毁,1984年重建,1998年建成与缘缘堂连成一体的丰子恺纪念馆。

【曹聚仁】(1900-1972)浦江县蒋畈村(今属兰溪市)人。字挺岫,号听涛,笔名袁大郎、陈思、彭观清、丁舟等。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爱国人士。22岁便记录整理出版了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概论》。20多岁便登上了暨南、复旦等大学的讲坛。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创办了《涛声》、《芒种》等刊物。抗战时投笔从戎,成为战地名记者。1950年只身赴港从事自由写作。1956年起,开始为两岸和平统一而奔波。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逝世。周恩来为其亲拟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与鲁迅、周作人兄弟交厚。一生笔耕不辍,有论着《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论》、《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等,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等,共留下了70余种作品,4000余万字。浦江、兰溪建有曹聚仁资料馆、曹聚仁纪念馆和聚仁学校。

【俞平伯】(1900-1990)德清人。原名铭衡,字平伯。系经学家俞樾曾孙。诗人、散文家、学者。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8年开始写诗,曾与朱自清等创办中国第一个新诗月刊《诗》。后转入散文创作,结集的有《燕知草》、《杂伴儿》等。1924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5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对《红楼梦》研究有独特贡献,着有《红楼梦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等。此外,还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其着述已辑为《论诗词曲杂着》。

【沙孟海】(1900-1992)鄞县人。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斋名兰沙馆、泱明馆。书法篆刻家。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文学,从吴昌硕学书法篆刻。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理事、顾问,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书法由篆隶入手,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行以己意,自成风格。篆刻不多作,主张朴拙一路。着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夏衍】(1900-1995)杭县人。原名沈乃熙,字端轩,号端先。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电影组组长,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20世纪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理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着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等。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王任叔】(1901-1972)奉化人。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作家、学者,现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0年在上海曾参与发起组织“左联”。编辑出版第一套《鲁迅全集》。

1941年流亡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1954年后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兼党委书记。1960年因“宣扬人性论”而受批判,被调至东南亚研究所专事印度尼西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斗、审查、迫害,1972年7月25日含冤去世。1979年6月平反。出版着作有80余种数百万字,在小说、诗歌、杂文、剧本、文艺理论以及印度尼西亚史研究诸方面均有建树。

【史东山】(1902-1955)杭州人。原名匡韶。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杨花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左联”,拍摄了许多进步影片,如《人之初》、《还我故乡》等。抗战胜利后编导了《八千里路云和月》,被田汉认为是战后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个基石。新中国成立后,导演了《新儿女英雄传》,荣获第六届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其艺术风格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反映人民火热的革命斗争。

【冯雪峰】(1903-1976)义乌人。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维山、成文英、何丹仁、吕克玉等。文艺评论家、诗人、翻译家。1922年,与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等组织湖畔诗社,出版诗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1928年在上海和鲁迅一起编辑出版《萌芽》,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左联”成立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捕,在被囚于上饶集中营期间坚持斗争,所写诗作结集为《真实之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长期主持《鲁迅全集》的注释、出版工作。出版有《雪峰文集》4卷。

【梁实秋】(1903-1987)杭县人。原名治华,字秋实。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攻读英美文学,次年考入哈佛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各肄业一年。1926年回国任东南大学教授。在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1930年后,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剧本。1935年创办《自由评论》,并编辑《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抗战爆发后,先后在重庆教育部和《中央日报》供职。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教授。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编译馆馆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语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早年以散文着称,出版《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等,晚年完成《英国文学史》。

【戴望舒】(1905-1950)杭县人。诗人。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诗。曾赴法国留学。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宣传抗日。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1949年离开香港到北京,次年病逝。早期作品大多吟咏个人的郁悒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记忆》

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译作有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等。

【袁牧之】(1909-1978)宁波人。原名家莱。戏剧、电影艺术家。早年参加戏剧协社和辛酉剧社,曾主演《文舅舅》(即《万尼亚舅舅》)等剧。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活动,主演《五奎桥》、《怒吼吧!中国》等进步话剧。后致力于电影工作,主演《桃李劫》、《风云儿女》、《生死同心》,编导《都市风光》、《马路天使》等进步影片。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战文艺宣传活动。1938年到延安,在延安电影团编导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和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

【张乐平】(1910-1992)海盐人。原名张升。漫画家。自幼喜爱美术。毕业于海盐县立一小,后到上海一家木行当学徒。在私人画室学画月份牌年画。又到上海一印刷厂、维罗广告公司等处以画广告为生,业余从事漫画创作。1937年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漫画家协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儿出版社任专业画家,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主编《漫画世界》。1936年开始创作连环漫画《三毛》,引起广泛影响。经八年抗战的生活积累,又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更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后又创作了《三毛从军记》、《三毛翻身记》、《三毛迎解放》等系列连环漫画,被誉为“三毛之父”。出版有《张乐平画集》。

【艾青】(1910-1996)金华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其间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创办春地艺术社,因此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以“艾青”笔名发表。1941年到延安,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兼《诗刊》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着有诗集《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雪莲》等。作品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1958年,获法国艺术勋章。出版有《艾青全集》5卷。

【董希文】(1914-1973)绍兴人。画家。193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由于酷爱美术,翌年改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抗战时随校内迁,并到敦煌石窟临摹古代壁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主持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1952年创作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20世纪50年代,董希文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写生,创作了油画《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60年代又到西藏深入生活,创作了《喜马拉雅山颂》、《雅鲁藏布江之歌》和《千年土地翻了身》等优秀油画作品。其油画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因素,在探求油画民族风格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尹桂芳】(1919-2000)新昌人。原名尹喜花。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尹派艺术创建者,着名“越剧十姐妹”的大姐,被公认为越剧“四大小生”之首。8岁丧父,10岁学花旦,14岁出科,16岁起转攻小生。18岁进上海献艺,先参加越剧界慈善义演,后分别与筱丹桂、王明珠、邢竹琴、吕爱花搭档演出。1940年后与竺水招合作,1946年成立芳华剧团。1947年,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并成为继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剧”行列的着名演员,为越剧改革做出巨大贡献。其表演清丽高雅,风度翩翩,靴子功、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绝;其唱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韵味醇厚,独标一格。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屈原》、《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江姐》等。

【孙道临】(1921-2007)嘉善人。原名孙以亮。电影艺术家。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开始艺术生涯。1948年从影,先后主演及参演了《大团圆》、《大雷雨》、《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等影片,表演深沉自然,富有激情,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2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为影片《鲁迅传》解说。1984年后自编自导《雷雨》、《非常大总统》等片。2001年,80岁高龄时导演的影片《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谢晋】(1923-2008)上虞人。电影艺术家。1941年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学习,受业于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名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新中国成立后曾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六届执行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创作颇丰,一生共执导了36部影片。其作品以现实主义见长,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代表作有《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芙蓉镇》等。曾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5次获得“百花”,3次捧起“金鸡”。1983年、1985年和1992年,法国、美国、印度分别为其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施光南】(1940-1990)金华人,生于四川重庆。人民音乐家。自幼喜爱音乐,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流传最广的作品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

此外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其父施存统(1899-1970),是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曾任教于中山大学、黄埔军校等,后任汉口中央军政学校教官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底与黄炎培发起创立民建,着有《现代唯物论》等。

科学技术人物

【叶熙春】(1881-1968)杭州人。原名锡祥,字锦玉。中医学家。师奉名医莫尚古,后随孝廉郎紫桓游,又得姚梦兰亲授。1900年独立行医。1929年移居上海,行医20年,名盛一时。创办杭州广兴中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和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省卫生厅副厅长、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副主委。出版有集聚其毕生丰富临床经验的《叶熙春医案》。

【翁文灏】(1889-1971)鄞县人。字咏霓。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本矿物学专着《中国矿产志略》的作者,第一张彩色中国地质测量图的编制者,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专着《甘肃地震考》的作者之一,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也是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岩和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理论的首创者。1908年留学比利时,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先后任地质研究所主任教授,北京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长、代理所长,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工矿调整处处长,战时生产局局长。抗战胜利前夕,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出任行政院院长。1949年4月经台湾赴香港,去欧洲讲学。1951年回国,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从海外回大陆的国民党高级人士。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竺可桢】(1890-1974)绍兴人。又名绍荣、兆熊,字藕舫。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0年考取公费留美。